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統計調查制度的曲折發展

一、“大躍進”時期的挫折

1958—1960年三年的“大躍進”時期,統計調查制度的發展受到嚴重挫折。

首先,進度統計代替了正常的統計調查制度。當時提出統計工作的任務是“要著重抓中心工作的進度統計”,要求各方面都要抓進度統計。由于過分強調進度統計,荒廢了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制度,國家統計部門包辦代替了業務主管部門經常性的業務統計工作,把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同業務調度工作混同起來,對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制度和業務統計制度的健康發展都造成了不利影響。進度報表的實施無形中增加了許多離奇指標和冗雜的報表,使報表泛濫成災。

其次,數字嚴重失實。“大躍進”時期,統計工作實事求是的作風遭到破壞,先是受浮夸風的影響,虛報生產成績,后來又從局部利益出發瞞報緊缺物資李蔭培.經受挫折繼續前進——“大躍進”和調整時期的市統計局[J].北京統計,2002(6):32-34.。部分單位為了完成指標而虛報數據,如湖北長風農業生產合作社上報“早稻畝產一萬多斤”,引發各大媒體相繼報道,各地紛紛效仿。

最后,破壞了統計制度的集中統一性。“大躍進”時期提出發動群眾參加統計工作,并提出了“各地區的統計工作必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口號,要求各地方在工作中去大膽創造。時隔不久,這個思想發展成為“把國家需要統一規定的制度方法約束在必要的范圍以內,給各地區、各部門以最大的靈活性,讓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樣把靈活性同集中統一對立起來,把科學方法、統計理論同實際工作的某些具體需要對立起來,就破壞了統計制度的嚴肅性和集中統一性,使統計調查制度中的統一規定難以貫徹執行《當代中國的統計事業》編輯委員會.當代中國的統計事業[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2009: 109.

二、調整時期的恢復

1961—1965年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統計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調整恢復措施。首先糾正了一些“大躍進”時期的錯誤,1961年8月,國家統計局發出《關于調整工業統計的通知》,提出加強手工業統計、改進輕工業統計、精簡重工業統計、改進主要工業產品質量及技術經濟指標的報送制度等具體要求,并廢止了煤炭生產、基建、運輸、消費的月電快報和工業企業四化(機械化、半機械化、自動化、半自動化)情況季電報。

1962年3月7日頒布了《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社員戶收支調查試行方案》,使得在“大躍進”中被中止的農民家計調查得以恢復。國家統計局黨組在1962年3月19日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全國農產量調查隊,同年9月26日得以批復同意。國家統計局修訂了《農村人民公社分配調查制度》和《重點農村人民公社經濟調查方案》,加強了農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調查和社員戶收支調查,與糧食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制定了農產品成本與勞動生產率調查方案,并組織了1963年重點縣支援農業資金使用情況調查。

由于“大躍進”時期,統計工作被弱化,一些統計資料失真,報送不及時,給國家建設事業造成了損害。1962年4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集中統一的統計系統。1963年3月,國務院發布《統計工作試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分總則、統計報表制度和調查研究等7章及附則,共40條。《決定》和《條例》均明確指出并強調統計制度的集中統一性和嚴肅性,修正了“大躍進”時期的一些錯誤做法。

為了接下來制定政策以及長遠規劃的需要,國家決定開展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決定于同年6月底開展這次普查。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調查項目比第一次多了文化程度、本人成份、職業3個項目,其余6項與第一次相同。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破壞與重建

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逐步恢復的統計調查制度,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被徹底破壞了。1966年6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出《第一批停報和修改簡化現行統計報表的通知》——停報了農業、工業、物資供應、商業等方面的部分報表和指標。農業停報“生豬頭數季報”“農民家庭收支調查半年報”“典型生產隊牲畜情況調查表”;工業停報“重點市技術經濟指標月報”;“基建完成情況主要指標表”中,停報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積等9個指標;物資供應的主要物資消費與庫存取消電月報,電季報的物資種類減為8種;商業方面停止執行“社會商品零售額年報”“社會商品購買力總表”“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機構往年報表”7種;物價停報“省、自治區、直轄市零售物價指數綜合表年報”“工農業商品綜合比價指數年報表”等8種;40個重點城市的職工生活調查季報表5張,全部停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大事記1949—2009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112.

1967—1969年,全國僅有北京市統計局保留牌子。全國撤并或撤銷了大多數統計機構,解散了大量統計人員,銷毀了大量統計資料,全國性綜合統計幾乎中斷,統計制度基本上被徹底破壞。但是還是有很多基層單位,根據生產的需要,繼續堅持記錄統計原始資料,這為之后補充和恢復中斷時期的統計資料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1970年是統計調查制度從被迫中斷走向恢復、重建的一個轉折時期。周恩來總理鑒于統計工作被嚴重破壞,對國家不利的情況,明確指示:“統計工作不能取消,統計機構還要有,基本統計還是要搞的,但不要搞煩瑣哲學。”依照周總理的指示,1970年5月,國家計委發出《關于建立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恢復工業、農業、基本建設等12種定期統計報表,并要求補報1967—1969年的統計資料。同年11月20日,國家計委生產組發出《關于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報表制度的補充通知》,對農業、工業、基本建設、勞動工資、物資等專業統計報表制度作了補充。12月4日,發出《關于認真做好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年報工作的通知》,同時下達了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年報制度,共22張表,其中農業8張、工業交通5張、基本建設3張、物資1張、勞動2張,財經、教務、大三線地區情況各1張。其后,國民經濟各方面的定期統計報表制度依照1970年5月發出的《通知》執行。

1971年8月至9月,國家計委召開了全國統計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基層統計工作,要求加強統計報表的管理工作。根據會議確定的精神,同年9月國家計委決定從1971年年報開始,正式恢復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報表制度,要求各部門、各地區執行。

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對統計工作進行了整頓。這一年,專業統計大大增加了報表的內容,而且物資、外貿統計也恢復起來了。這一年還布置了農村經濟典型調查,要求調查典型生產大隊收益分配情況,典型生產大隊所在公社的三級經濟情況和典型社員戶家庭副業和收入情況。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統計工作進入了較快的恢復階段。這一時期,工業統計工作側重點逐漸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前,為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管理機制,統計指標側重于生產水平方面,忽視了生產效益方面。1975年國家制定了工業企業八項經濟技術指標完成情況統計表,1977年發出《工業企業八項經濟技術指標統計考核辦法》。這一年,國民經濟的幾個主要的專業統計,包括工業、基本建設、物資和勞動工資,都恢復了由國家統計局制定全國統一的基層表的做法。工業、基本建設、財貿、物價、勞動工資、物資等各項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報表的數量已恢復到1964年的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山市| 榆中县| 嫩江县| 锦州市| 布拖县| 吉木萨尔县| 灵川县| 海淀区| 双城市| 小金县| 阳高县| 金乡县| 中江县| 苗栗市| 广西| 临潭县| 榆林市| 鹤山市| 墨竹工卡县| 丰台区| 日喀则市| 墨竹工卡县| 水富县| 德格县| 新建县| 玛纳斯县| 柞水县| 石台县| 鄂托克旗| 廊坊市| 凤翔县| 高要市| 锦屏县| 沅陵县| 依兰县| 兰坪| 郧西县| 富裕县| 德阳市| 苏州市|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