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統計制度變遷
- 郭建軍 馬丹 黎春 董春 張紅歷編著
- 2315字
- 2021-02-08 17:58:53
第二章 統計調查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統計調查制度的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需要對全國各個行業的基本情況有較細致和全面的掌握,因此對工農業、基本建設、國營商業等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統計報表制度。
為了解工礦企業的生產情況,1950年8月25日,中財委頒發了全國公營、公私合營工礦企業統一的定期報表制度。1951年期間,中財委發布了一系列的部門調查工作報告。1月4日中財委發布“國營貿易企業1950年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總結報表”,要求各級貿易企業逐級匯編上報。1月25日中財委發出《關于1950年年度工礦企業生產及基本建設年終總結統計報表的通知》,要求編制1950年年度全國公營及公私合營工礦企業生產及基本建設情況年終總結報表。6月,中財委發出《關于加強基本建設定期統計報告工作的指示》,該指示要求將原本屬于工業統計中的基本建設統計單獨列出,并單獨建立基本建設統計報表制度,該制度從次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1951年10月,中財委布置了該年度的農業生產年度總結基本報表。
完成以上一系列的統計工作后,1951年12月,中財委發布了“1951年基本建設年度總結報表”。至此,我國初步建立了國營商業、工礦企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統計報表制度,統計內容涵蓋了物資供銷、原材料、燃料消耗統計和勞動工資統計,而鐵道、交通、郵電、銀行等方面的統計,由各主管業務部門負責進行。
為反映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情況,1953年國家統計局編制了生產互助合作組織發展情況報表。1954年布置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快報和農業生產合作典型調查。為及時掌握全國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組織基本情況和農業生產情況,作為國家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制定政策和編制計劃的依據,農業部、國家統計局聯合頒發“1955年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組織定期統計報表”。國家統計局還在農業統計年報中增設了按國營農場、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個體農戶進行分組觀察的指標,以便反映農業經濟中各種經濟成分所占比重的變化趨勢。
為反映對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情況,1953年年初,建立了私營大型工業企業定期報表制度。同年年底,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出《建立私營工商業產銷情況報告制度》的通知,建立了私營工商業產銷情況報告制度。1954年,國家統計局與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制發了“私營大型工業企業定期統計報表”,在全國50個重點城市執行。同年4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各大行政區及各省市布置全國私營工業企業調查工作。調查范圍是1954年4月底全國10人及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同年8月根據國家指導手工業生產、編制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具體計劃的需要,國家統計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頒發《1954年個體手工業及私營10人以下工業企業調查綜合方案》,并制發了綜合式表。1955年,私營大型工業月、季報表和年報擴大在全國范圍內執行,建立了80個大中城市私營企業主要產品銷量速報。到1957年年底,對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已基本完成,經過改造后的私營工業企業和個體手工業統一執行全國國營、合作社及公私合營的月、季度和年度的工業統計調查報表制度。
為反映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情況,1953年4月1日,國家統計局和中央行政管理局聯合頒布《私營商業及飲食業定期統計報表暫行辦法》,要求全國50個重點城市的私營批發商、零售商和進出口商執行。1954年,制發了私營商業統計年報。1955年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商業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私營商業及飲食業普查工作會議。同月,國家統計局制定完成《1955年全國私營商業及飲食業普查方案》。同年8月9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進行全國私營商業及飲食業普查工作的指示》,要求9月起在全國開始實施私營商業及飲食業基本情況的普查工作,并于12月底基本完成。1956年,開展了歷年私營商業的盈余分配情況調查工作。1957年12月,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改造后的私營商業開始統一執行國營、公私合營商業或合作商店的統計調查制度。
總體而言,這段時期我國統計調查制度建設的主要成績有:
第一,擴大了國民經濟統計的范圍。統計對象從工業部門主管的工業企業擴大到非工業部門主管的工業企業;基本建設方面,從工業交通各部門擴大到非工業交通部門;從重點建設單位和重點工程項目擴大到一般建設單位和項目;商業方面,除對國營商業、供銷合作社商業進行統計外,還將公私合營商業、飲食業及服務業納入統計范圍。
第二,建立與完善了統計指標體系。在工業方面,建立了產品質量、設備利用和各種技術經濟指標的統計,建立了新產品試制、發明、技術改進及合理化建議的統計指標,建立了主要財務計劃和工業成本計劃指標。在基本建設、商業、勞動工資統計等方面也都建立了各種指標。在此基礎上,各統計指標體系也在逐步改進與完善。
第三,明確了統計局與各企業單位的統計工作關系。1954年7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出《關于各省市(包括省轄市)統計局(處)與國營企業、建設單位統計工作關系的幾項具體規定》。該規定中要求國營單位、建設單位要按時向省及市統計局(處)報送國家統計局指定的各種定期基本統計報表、調查表,以及各種專業統計報表及技術經濟統計報表。這一規定明確了企業單位的統計數據上報義務,協調了統計部門與企業單位之間的工作關系。
第四,完成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在1953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負責此次普查的機構主要是國家統計局、公安部和內務部。此次普查項目有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系、本戶住地六項。為了確保這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全國范圍內組建了人口調查登記辦公室,并制定了統一的、簡易可行的全國人口調查登記辦法。除少數地區不能采用此方法外,其余絕大部分地區都嚴格按照這個辦法進行調查。為了提高這次普查的精確性,曾組織了抽樣復查,對已收集的資料進行及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