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企業會計
- 陳倩媚 張乖利 莊俊彬主編
- 1739字
- 2021-02-08 18:00:52
任務1.4 處理商業銀行賬務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 會計記賬方法的類型及概念
? 復式記賬的原則
能力目標
? 能根據復式記賬法進行商業銀行會計賬務處理
? 能正確書寫會計分錄
? 能進行試算平衡
素養目標
? 樹立“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賬務處理觀念
任務引入
2018年1月19日,恒大銀行羊城支行發生業務如下,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1.星辰公司存入現金4000元。
2.開戶單位星辰公司向同行的偉業公司轉賬8000元。
3.銀行向星辰公司發放短期貸款一筆200000元,轉入該企業單位活期存款戶。
4.銀行向中央銀行繳存現金80000元。
5.星辰公司以現金償還銀行短期貸款利息200元。
6.偉業公司以銀行存款償還長期貸款利息1000元。
7.星辰公司將100000元銀行活期存款轉存為定期存款。
8.銀行向星辰、偉業公司分別支付利息100元、200元,直接存入其活期賬戶。
請寫出變動項目與變動方向,寫出會計分錄、并填寫如表1-4所示的試算平衡表。
表1-4 試算平衡表(一)

相關知識點
一、復式記賬法
復式記賬法是對每一項經濟業務,以相等金額,同時在兩個及以上相互聯系的賬戶中進行登記的記賬方法,商業銀行大部分賬務采用復式記賬法,其主要內容包括:
1.記賬符號(借、貸)與記賬方向
復式記賬法以“借”和“貸”作為記賬符號,在賬戶中設有借方、貸方和余額,以反映資金的增減變化情況及變化。其相互關系如表1-5所示。
表1-5 復式記賬法賬戶相互關系

2.復式記賬的規則
復式記賬法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平衡式為依據,以“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作為記賬規則,反映了資產總額、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之間在數量上的平衡關系。
3.試算平衡
試算平衡是檢查賬戶所反映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賬務記載是否正確的一種方法。試算平衡檢查的內容包括兩方面:
(1)發生額平衡。由于復式記賬在對每一筆賬戶進行處理時遵循“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原則,因此在任一時段內必然存在以下公式表示的賬務關系:
各科目借方本期發生額合計=各科目貸方本期發生額合計
(2)余額平衡。運用復式記賬法記載賬務時,資產類賬戶為借方余額,負債和所有者類賬戶為貸方余額,在任一時刻的借方余額和貸方余額必然是相等的。用公式表示為:
各科目借方余額合計=各科目貸方余額合計
表1-6 試算平衡表(二)

二、單式記賬
單式記賬指對每一筆經濟業務,只單方記入一個賬戶或一個科目的記賬方法。目前,單式記賬僅適用于商業銀行表外科目的記錄。
例:某銀行領回支票100本(25元/本)。
收:重要空白憑證——支票2500
例:某銀行出售4本支票給某企業。
付:重要空白憑證——支票100
任務實施
1.星辰公司存入現金4000元(資產、負債同時增加)

2.開戶單位星辰公司向偉業公司轉賬8000元(負債一增一減)

3.銀行向星辰公司發放短期貸款一筆200000元,轉入該企業單位活期存款戶(資產負債同時增加)

4.銀行向中央銀行繳存現金80000元(資產一增一減)

5.星辰公司以現金償還銀行短期貸款利息200元(資產增加,收入增加)

6.偉業公司以銀行存款償還長期貸款利息1000元(負債減少,收入增加)

7.星辰公司將100000元銀行活期存款轉存為定期存款(負債一增一減)

8.銀行向星辰、偉業公司分別支付利息100元、200元,直接存入其活期賬戶(支出增加,負債增加)

表1-7 試算平衡表填制

關鍵概念
1.復式記賬法
2.試算平衡
3.余額平衡
4.發生額平衡
練習題
一、填空題
1.復式記賬法是對每一項經濟業務,以______,同時在______相互聯系的賬戶中進行登記的記賬方法,商業銀行大部分賬務采用復式記賬法。
2.復式記賬法以______和______作為記賬符號,在賬戶中設有借方、貸方和余額,以反映資金的增減變化情況及變化。
3.試算平衡檢查的內容包括兩方面:______和______。
4.復式記賬在對每一筆賬戶進行處理時遵循“______”的原則。
5. ______指對每一筆經濟業務,只單方記入一個賬戶或一個科目的記賬方法。
二、業務題
2019年2月20日,恒大銀行羊城支行發生業務如下:
1.偉業公司支取現金2000元。
2.星辰公司存入現金7000元。
3.開戶單位南方公司向同行的星辰公司轉賬6000元。
4.銀行向偉業公司發放一筆中長期貸款50000元,轉入該企業單位活期存款戶。
5.南方公司以銀行存款償還長期貸款利息5000元。
6.偉業公司將280000元銀行活期存款轉存為定期存款。
7.銀行向星辰、偉業、南方公司分別支付利息500元、800元、900元,直接存入其活期賬戶。
請寫出變動項目與變動方向,寫出會計分錄、并填寫下列試算平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