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進式退休政策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壓力的緩解效應研究
- 榮幸
- 1264字
- 2021-02-08 18:20:57
3 退休政策相關概述
退休是勞動者退出勞動領域的經濟現象,通常是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勞動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而退出工作崗位。
退休和養老兩個概念總是聯系在一起,在實踐中,人們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退休了就應該領取養老金了”,這是將兩組概念混淆了。第一組概念是“退休年齡”和“養老金領取年齡”。退休年齡是指勞動者開始退出主要職業工作的年齡。在實踐中,這一年齡受多種制度約束,有法定退休年齡和彈性退休年齡之分,不一定等同于養老金領取年齡。養老金領取年齡是指勞動者有資格領取公共養老金的年齡。在我國實行的是法定退休年齡,是1978年5月2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原則批準,現在仍然有效的《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所規定的退休年齡:男性60周歲,女性50周歲(女性干部為55周歲)。同時,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也是養老金領取年齡。彈性退休制度有兩個內涵,一是具有彈性區間的退休時點,二是具有彈性區間的養老金領取時點,較為典型國家分別是瑞典和德國。瑞典實行的是65周歲的法定退休年齡,但公共養老保險是可以在60~70周歲領取的,勞動者可以彈性選擇養老金領取時點;德國實行了多層次的退休制度,允許部分退休和兼職退休,退休資格年齡是55~65周歲,67周歲是德國的標準養老金領取年齡。
第二組概念是“退休金”和“養老金”。在日常生活中,退休金常被人們稱為“養老錢”,因此與“養老金”混為一談,下面我們對兩個概念逐一辨析。從字面含義上來講,“養老”和“退休”是兩個都具有豐富含義的行為概念,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領取養老金和領取退休金的對象是相同的,都是勞動者;第二,養老金政策和退休金政策都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重要的一環,政策目的都是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第三,無論是領取養老金還是領取退休金,都需要勞動者滿足一定的條件。然而兩個概念的不同之處更多。第一,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和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可能不一樣,因為可能存在提前退休的情況。第二,養老金和退休金的數額可能不一樣,因為兩者的責任主體不相同,前者是單位或公司,后者是國家。第三,從繳費方式看,退休金個人不需要繳費;而養老金需要按月繳費,一般由單位代扣代繳,一部分存入統籌賬戶,一部分存入個人賬戶。第四,從資金渠道看,退休金一般由國家(地方)財政列支或雇主支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由國家(地方)財政列支,一般公司人員由雇主支付;養老金是由社會保險資金列支。第五,從領取方式看,退休金可分為一次支付退休金和分期支付退休金,前者指在職工退休后一次支付退休金,企業支付退休金后對職工退休退職無任何給付義務;后者指在職工退休后分期支付退休金,直至死亡為止,如按月或按年支付退休金。養老金由政府部分機構統一方法,待遇政策因繳費而異。
退休政策是保障勞動者退休后基本生活的一系列政策,不同的退休制度參數的選擇和設置將會帶來不同的社會經濟影響,因此研究退休政策變動帶來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