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進式退休政策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壓力的緩解效應研究
- 榮幸
- 2887字
- 2021-02-08 18:20:55
2.1 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概念與分類
美國風險與保險學會(ARIA)認為社會保險是一種將匯聚的風險轉移給某一組織(如政府)的一種機制,要求該組織根據所有下列條件,當某些預定損失發生時依法向被保障人或其代表提供貨幣或者服務給付:
(1)保障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都是強制的。
(2)獲得給付的資格與其繳費有關。
(3)給付是法律事先確定的。
(4)給付與繳費不直接相關。
(5)融資計劃是長期的。
(6)多方繳費、政府管理或者政府監督。
(7)計劃不是針對過去或現在的雇員單獨建立的。
在我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保險的含義有一定的差異。鄧大松將社會保險定義為由國家通過立法形式,為依靠勞動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員及其家庭成員保持基本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安定而舉辦的保險。林義認為社會保險是政府通過立法強制實施,運用保險方式處置勞動者面臨的特定風險,為其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失去勞動收入時提供基本收入保障的法定保險制度
。在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事考試中心出版的教材中,社會保險指的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籌措、建立專門的基金,對勞動者在因為年老、患病、生育、傷殘、死亡等原因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失業暫時中斷勞動時,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政策。從以上三種定義,我們能大致歸納出社會保險的基本內涵。第一,社會保險是一項社會政策,強調國家政權機構參與的重要性,強調社會保險是保障社會安定的社會舉措。第二,社會保險的覆蓋對象是勞動者。第三,社會保險的直接目的是補償勞動者收入損失,保障勞動者在特定情況下享有基本生活條件。所謂基本生活,有別于最低生活,是衡量一切險種保險金給付標準的依據。第四,社會保險是一項收入保障機制,使勞動者在喪失收入后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補償,而不致失去生活來源,但是這種補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補償,即勞動者遭遇生育、疾病、工傷、年老、殘疾、殘障等風險后,僅能獲得原工資一定比例的收入來源。第五,社會保險具有保證社會安定,給經濟成長創造良性環境的功能。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險種之一,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問題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養老保險是在法定范圍內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會勞動生活后才自動發生作用的,這里所說的“完全”是以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脫離為特征的,所說的“基本”是指參加生產活動已不成為勞動者主要社會生活內容。第二,養老保險的目的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第三,養老保險是以社會保險為手段來達到保障目的的。
通常來說,按照養老責任在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擔情況,可以將世界范圍內的各個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分為政府責任型、個人責任型和均衡分擔型。
(1)政府責任型養老保險制度,是指養老責任的大部分或者全部都由國家財政承擔,強調政府在分擔養老壓力中的作用,強調養老保障的公平性。盡管責任承擔主體是政府,但根據享受養老金群體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可覆蓋整個國家的公民,第二種模式僅針對在職勞動者。可以覆蓋整個國家的公民的“普惠”政府責任型養老保險制度通常存在于福利制國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部分北歐國家。由于制度的運行原則是“現收現付、收支平衡”,這些國家養老金的待遇水平便取決于整個國家的人口結構,特別是老年人口的占比。這意味著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領取養老金人數的增長,這種制度的可持續性將會受到巨大的考驗,養老金待遇水平也會隨著覆蓋群體的擴大而被攤薄,可能僅僅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從另一角度來看,如同中國俗語所描述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樣,由國家財政統收統付的養老成本勢必通過高額稅率轉嫁到企業和勞動者身上,便形成了這種養老制度的另一矛盾——高繳稅水平低養老福利。目前來看,“普惠型”養老保險制度所能提供的待遇水平遠遠不能夠滿足公民的基本生活。第二種針對在職勞動者的模式被稱為“國家保險制度”,由蘇聯首創,廣泛存在于社會主義國家,養老基金的籌集、運營以及待遇發放與“普惠型”制度別無二致,區別僅僅在于養老金受眾群體縮小了。我國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前就是運行此制度。綜上所述,政府責任型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在于過分注重養老保障的公平性,而忽略了效率性。這樣的制度造成的經濟后果是制度運行成本很高,但產生的社會福利卻很低。此外,這樣的制度很難抵御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
(2)個人責任型養老保險制度,是指養老責任的大部分或者全部都由個人或個人所在的企業承擔,強調非政府主體在分擔養老壓力中的作用,強調養老保障的效率性。盡管責任承擔主體都是企業或個人,但根據養老基金的管理機構和運營風險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兩種模式:在第一種模式下,養老基金由政府機構管理,養老金增值具有較高安全性和穩健性,但收益率較低,可簡稱為“政府管理型”;在第二種模式下,養老基金由私營機構管理,養老金增值具有較高的風險性,但收益率往往較高,可簡稱為“私營管理型”。采用“政府管理型”制度的國家大多是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為其典型代表。新加坡通過立法為勞動者建立養老基金個人賬戶,存入勞動者收入的一定比例,但這一數額由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并將個人賬戶交由專門的政府機構統一管理和運營。勞動者退休后可采取靈活的方式取出養老金,通常有“整存整取”和“整存零取”兩種方式,前者是指一次性領取,后者是指逐年逐月領取。采用“私營管理型”制度的國家大多是南美洲國家,智利為其典型代表。與“政府管理型”制度相同,“私營管理型”制度也通過國家立法建立個人賬戶。不同的是后者在養老基金的籌集和運營管理上是分離的,通過政府來籌集養老基金,然后將養老基金轉交給私營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和投資以獲得較高的基金增值率,但風險往往也較高。個人責任型養老保險制度相當于是法定的強制儲蓄,具有很高的市場化水平,但由于不同個體和企業在收入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樣的養老保險制度可能會增大參保主體之間的收入不平等,加劇社會的不公平。
(3)均衡分擔型養老保險制度,是指養老責任較為均勻地分散在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大主體之間,通常是一種多層次的制度,也是公平和效率相對并重的制度,典型代表國家是美國。在均衡分擔型養老保險制度下,以企業和個人的繳費貢獻為主,以政府的財政補貼為輔,需要考慮的制度參數較多,包括社會平均工資水平、養老金待遇水平、繳費率、替代率、通貨膨脹率、基金增值率等,對制度的精算平衡具有很高的要求。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在均衡分擔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進行了適當的改革和調整的。具體的制度情況將在后文詳述。
通過對世界范圍內主流養老保險制度的簡述,我們不難發現,過于注重公平性或過于注重效率性的養老保險制度,都無法對社會福利進行最大幅度的改進,尤其是在當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下。在未來強調養老責任均勻分攤、公平和效率并重的均衡分擔型多層次制度,或許是養老保險問題的最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