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產業振興篇

第一章 突出優勢特色培育壯大鄉村產業

2019年6月17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 12號)提出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四大基本原則,其中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強調要依托種養業、綠水青山、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等,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更好彰顯地域特色、承載鄉村價值、體現鄉土氣息。可見,突出優勢特色,培育壯大鄉村產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方向。我國的鄉村分布廣,地域差異大,地形地貌迥然不同,各地鄉風民俗、鄉村文化的差異較大,種養業結構也各有不同。因此,面對廣袤的鄉村,在鄉村產業發展模式上很難有一個模子套到底。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鄉村產業才有未來,村民致富才有依托,鄉村振興才可持續。可以說,“特色”是鄉村產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也是各地鄉村振興可以充分挖掘的寶貴財富。德陽市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以六個縣(市、區)資源稟賦和獨特的歷史文化為基礎,有序開發優勢特色資源,科學、合理布局產業,避免了千篇一律和縣(市、區)之間的無效競爭,形成了全市鄉村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

種養業既是鄉村產業的基礎,也是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抓糧食生產的勁頭絲毫不能松懈,保糧食安全的決心絲毫不能動搖,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2018年,德陽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著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促進了現代種養業地快速發展。

(一)推動種養業向規模化發展

為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德陽市積極推行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引導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2018年,全市土地流轉面積為107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4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在規模化發展方面,已累計建成中藥材、花卉水果、蔬菜、食用菌、蠶桑等“五大”優勢產業基地180萬畝。其中:廣漢建成10萬畝省級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其中核心區為4萬畝,輻射帶動6萬畝),基地大力推廣高產創建集成技術,新品種供種率、新技術到田率達到100%,實現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制“四新”協調,良種、良法、良制、良機與良壤“五良”配套,為糧食增產提供了科技支撐。什邡建成亞洲最大雪茄煙原料生產基地——長城雪茄煙廠,占地450畝,年生產雪茄50億支以上,旗下擁有“長城”“獅牌”“工字”三大品牌,產量多年穩居國產雪茄第一,覆蓋我國所有省級市場,并出口法國、荷蘭、比利時、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榮獲“中國雪茄最具影響力品牌”“亞洲最具影響力雪茄品牌”等稱號。

(二)著力打造德陽農業名優品牌

發展品牌農業,是聯通農業生產和高端消費市場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價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方法,也是滿足高端消費者對高質量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近年來,德陽市大力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發展戰略,按照品牌建設與品牌營銷同向發力、“三品一標”名優特性產品開發和品牌推廣齊頭并進的思路,打造了川酒劍南春、川煙什邡雪茄、川菜統一老壇酸菜、川油金龍魚等一批“川字號”品牌,共有農產品商標3500個,培育中國馳名商標27個,成功創建無公害農產品406個、綠色農產品36個、有機農產品30個、國家地理標識產品3個。其中,“蜀道”區域公共品牌獲全省優質品牌,“中江掛面”榮獲“2018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金獎。2019年,德陽市將繼續實施品牌興農戰略,做優“蜀道”品牌,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20個、農業企業自主品牌50個。

(三)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提高農業抗旱防澇能力,有效降低農業風險、保障農民收益,既是改善農村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2018年,德陽市圍繞“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的目標,有序推進什邡八角水庫、旌陽華強溝水庫和中江石泉水庫等3座中型水庫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3.0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平方千米,新建高標準農田70.34萬畝。通過以上舉措,2018年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90萬噸以上,糧食單產和人均糧食占有量均保持全省第1位,切實鞏固和提升了德陽糧食產能。

二、著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園區

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園區,有利于吸引和集聚土地、資本、科技、人才和信息等現代要素,打通先進生產力進入農業的通道,為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創造條件;有利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生產力布局,為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新的平臺;也有利于發揮政策和服務優勢,把地方土特產、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還有利于加強特色農產品保護,豐富特色產業內涵,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的深度融合發展,為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提供新載體。

德陽市以優勢產業和國際合作為支撐,積極探索“農業+科技”“農業+產業”“農業+開放”發展模式,已建成5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8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綿竹建成中新獼猴桃產業園,羅江區、旌陽區建成蔬菜、食用菌農業科技園,綿竹玫瑰谷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抓好現代園區培育工作,規范園區的建設和管理,促進園區健康發展,2019年,德陽市專門出臺了《德陽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就園區的建設內容及標準、創建認定程序、激勵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規定。根據《方案》, 2019年德陽將積極探索“特色小鎮+農業園區+專合社”模式,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3個;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800萬元,對評定的一星級園區一次性補助200萬元、二星級園區補助400萬元;對于由一星級晉級為二星級的市級園區,給予升級補差一次性補助200萬元。

三、大力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

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是圍繞鄉村民間文化傳統和獨特文化資源,利用現代經濟理念和產業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是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一是有助于提升鄉民素質和增強鄉民創造財富的能力;二是有助于調整鄉村產品和產業結構;三是能夠賦予鄉村旅游資源以豐富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四是有助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鄉村的軟實力和競爭力。近年來,德陽市充分挖掘農村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注重保護傳統工藝,切實推進全市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一)推動特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德陽市規劃建設了三星堆文化產業園區、綿竹年畫村文化產業園區、四川(白馬關)三國文化產業園區等一批具有較強產業和企業吸納能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較為完備的文化產業園區。其中,綿竹年畫村文化產業園區形成了三個比較集中的從事年畫行業的區域:一是棚花村年畫“傳習所”。該傳習所位于綿竹沿山鄉村旅游觀光帶,建筑面積為2851平方米,主要包括年畫傳習所和游客集散中心兩大功能區。該傳習所內設置有年畫展示銷售中心、年畫及刺繡培訓教室、老藝人工作室、實習基地等,集年畫產業、旅游觀光、年畫見習交流等功能為一體,把目前散落分布的民間畫坊和藝人們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經營,是培養傳人、展示技藝的場所。二是綿竹“劍南老街”。位于四川省綿竹市的劍南老街,與“劍南春”酒廠結合形成綿竹特有的年畫文化,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景點沿老街兩邊分布,仿古建筑墻體上展示著線條流暢的年畫,三國文化中的“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等歷史場景,敘述著綿竹酒文化與年畫文化同生共長的歷史淵源。目前,老街上有4家年畫作坊,以銷售年畫為主。三是位于綿竹新城的“綿竹年畫博物館”。該館既是收藏、整理、研究、創造、出版、開發、銷售、傳授年畫技法、培育新人的專業年畫博物館,也是全國最大的年畫博物館。

(二)辦好文化節慶活動

綿竹年畫是具有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齊名,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素有“四川三寶”“綿竹三絕”之美譽。為傳承和弘揚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自2002年始,綿竹每年都會在農歷臘月二十三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舉辦年味濃厚的民俗節慶活動,即“綿竹年畫節”。如今,在政府的支持與年畫藝人的共同努力下,綿竹市連續成功舉辦了18屆綿竹年畫節,不僅實現了年畫藝術與旅游文化的有機結合,更顯示出綿竹年畫的思想熏陶、文化浸染以及強大的感召力,充分展示了綿竹年畫的文化魅力,推進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極大地提升了綿竹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綿竹年畫節也因此獲得了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

(三)積極搭建傳統特色文化節目展示平臺

為推動傳統特色文化傳承和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德陽市積極鼓勵原創演藝劇目的策劃、生產和后續經營,大力支持文藝院團拓展演藝市場,并創作了一批具有德陽特色、四川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精品劇目。中江縣倉山鎮的倉山大樂,誕生于周代,素有音樂活化石之稱,它既有北方鑼鼓雄渾、粗獷、豪放的特點,又有四川鬧年鑼鼓雋秀的風格,快打驚天動地,排山倒海,聽者心靈無不震驚;慢打和風細雨,使人陶醉、心曠神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大樂成了倉山民眾喜聞樂見的樂曲,每年正月初九上九會要打大樂、生活悠閑自娛自樂的時候要打大樂。為了讓倉山大樂走出德陽、走出四川,走向全國,德陽市積極搭建平臺,讓更多的國人欣賞到了這一民間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倉山大樂表演團隊先后多次在德陽市龍舟會、商品交易會、全國糖酒交易會、中國第五屆藝術節、第十一屆北京國際旅游文化節、“倉山見·大樂鼓”中江大樂之聲音樂會等開幕式上演出;德陽市電視臺還將倉山大樂錄制成電視音樂片,參加了全國百家城市電視臺音樂節目展播。2018年,樂舞《倉山大樂》參加四川省中老年舞蹈大賽,并獲“節目特等金獎”。

(四)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

一是加快特色旅游品牌創建。目前,已成功培育綿竹、什邡沿龍門山鄉村休閑旅游線、羅江八卦谷、中江芍藥谷、中國玫瑰谷等特色鄉村旅游品牌。

二是大力支持各級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主題公園等示范創建和評選活動。已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個、省級鄉村旅游強縣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和3個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羅江區鄢家鎮星光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廣漢市三水鎮友誼村被評為全國最美漁村,什邡元石鎮箭臺村成功獲評“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

三是積極發展鄉村近郊旅游。德陽市旌陽區東湖鄉高槐村位于市區東郊,距德陽市中心7.5千米,德中公路橫穿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近年來,高槐村吸引了德陽市山地自行車協會入駐,已建成20余家咖啡館和家庭農莊,正逐漸成為以“運動+休閑”為特色的城市近郊休閑觀光旅游熱土,引起了中央電視臺、四川日報等主流媒體的關注。目前,高槐村正致力于招商引進天和園藝,著力打造中國西部最大樁頭基地,注入新的旅游觀光元素并提升形象和品質。

四是注重鄉村旅游重點工程建設。2017年9月,中國和海景區入駐德陽市旌陽區德新鎮五星村,打造了內陸地區的沙灘、大海、歡樂田園等二十余個游玩觀光項目。一年時間,接待游客26萬余名,營業收入約為4200萬元。為進一步完善中國和海景區內餐飲、休閑、住宿、娛樂等配套設施,在德陽市委市政府、旌陽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旌陽區德新鎮五星村村“兩委”敢為人先、主動求變,立足五星村現有農業資源,啟動了以餐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產業鏈建設,聯合組建了德陽和莊農旅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聯合社)。2018年5月3日,聯合社正式成立,注冊資本500萬元,股民138人,由德陽花廟種植專業合作社、德陽星緣農產品加工合作社、德陽曾武養殖專業合作社三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創建而成,另轄德陽五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和德陽五郎農產品銷售有限公司。聯合社成立后,以“盤活農村資源,實現助農增收”為己任,依托中國和海景區協同發展,共享游客資源,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在加強閑置農房利用方面,聯合社將位于和海入口外圍的五星村四組閑置農房35戶改造成以川西院落風格為主,集美食、娛樂、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美食商業街。目前,商業街已入駐餐飲6家,商鋪12家,其他業態6家。在提高土地經濟效益方面,聯合社流轉土地1225畝,主要種植各類蔬菜100余畝、大豆700畝、小麥220畝、魚腥草100余畝,同時大力發展陽臺蔬菜、蔬菜盆栽、采摘、農業生產體驗、農產品加工銷售、戶外拓展和稻田魚、稻田鴨等綠色原生態循環種養殖結合特色項目。

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

農產品加工業是指以農、林、牧、漁產品及其加工品為原料所進行的工業生產活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助于彌補農產品儲存時間短、易變質等弱質性;有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使農產品增值從而提高農業的綜合利潤和效益;有助于增加就業崗位,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快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推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德陽市采取了多項舉措。

一是立足全市農業優勢資源和加工特色,圍繞優質白酒、軟飲料、煙草、糧油制品、肉食品和果蔬“六大”重點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二是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區建設。目前,正在建設中的羅江區略坪新型農民合作聯合社集配中心,占地10余畝,配有保險冷凍庫、初加工車間、精深加工車間、蔬菜初加工場地、集散配送中心、管理用房、停車場等基礎設施。

三是注重發展農產品產地市場初加工。實施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充分發揮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同區域、同產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原產地聯合建設初加工商品化處理設施。鼓勵經營主體使用農產品加工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優化設施配套。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支持經營主體圍繞水果、蔬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開展農產品原產地清洗、篩選、烘干、保鮮、包裝、貼牌、榨汁、儲藏等商品化處理和加工,讓農民在加工產業鏈條初端獲得直接收益。

截至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32家,年產值為732億元。按照2018年4月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預計到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10戶,工業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年均增長7.5%左右,農產品初加工率達到6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5 ∶ 1。

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與農業相關的經濟組織為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各種服務而構成的一個網絡體系。它是運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使各類農業生產經營單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克服自身規模狹小的弊病,獲得專業化分工和集約化服務規模效益的一種社會化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提供的服務如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種子、化肥、農藥、薄膜等)、產中的耕種技術、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技術服務以及產后的銷售、運輸、加工等服務。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否完善,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商品化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近年來,德陽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積極拓展服務領域

在農資采供服務方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資配送中心、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服務網絡,集中采購和供給農業投入品,開展進村入戶推介活動,提高集中采供率,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采購成本。在產品營銷服務方面,支持各類主體建立完善農產品營銷網絡,積極開展農超、農社、農校、農企對接,促進產銷有效對接。鼓勵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展示展銷活動,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赴省外、國外參加農產品博覽會,拓展國內外市場。在農業科技服務方面,大力支持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鼓勵農業科研院校、技術專家、基層農技人員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科技對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為主要農作物生產開展耕整、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實現降本增效。支持農作物、林業有害生物和家畜禽病蟲害統防統治,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在農業信息服務方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電子商務、市場需求、產品價格、物流支撐等信息服務,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智能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應用。在產品質量監測服務方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設施設備,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制度和自檢制度,推進產品檢測、質量追溯信息化管理。

(二)創新服務方式

一是大力推行合作式服務。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對象采取共營共管、入股分紅、技術承包、利益返還等服務模式,在農產品生產、冷藏保鮮、加工、市場營銷等環節開展合作,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共享經營成果。

二是大力推行訂單式服務。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服務對象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在雙方自愿選擇、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服務合同,約定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服務費用、權利義務以及違約責任,提供一對一的精細化服務。

三是大力推行托管式服務。鼓勵服務對象就耕、種、管、收等生產環節,烘干、儲藏、保鮮等加工環節,以及動植物保護、疫病防治等服務環節中的一個或多個環節,簽訂托管協議,委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和管理。

四是大力推行全程式服務,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其技術、人才、資金、設備、管理以及產品品牌、電子商務、營銷網絡、物流設施等優勢,向服務對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社會化、保姆式服務。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用地用電扶持方面,對直接用于或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生產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以及配套設施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將農產品冷鏈烘干設施、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產品儲藏流通設施、休閑采摘設施納入農業附屬設施范圍;各縣(市、區)根據實際情況,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優先安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并按規定減免相關稅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初加工用電,按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執行。在稅收政策扶持方面,認真落實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政策,對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符合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條件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符合小微企業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生產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按規定享受國家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六、大力發展鄉村信息產業

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新時期。沒有信息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鄉村信息產業,讓農業發展搭上信息化快車,對暢通農村信息渠道,實現信息在鄉村之間的智能和快速傳播,促進市場需求和農副產品的對接,加快形成產銷一體化的動態產業鏈,實現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為提高全市農業產業的信息化水平,德陽市多管齊下,全方位發力。

一是積極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2015年,隨著首個村級“趕街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落戶德陽市中江縣集鳳鎮高屋村,更多電商巨頭扎堆德陽農村市場。京東在廣漢市啟動了“京東鄉村推廣員”招募計劃,讓推廣員帶領和服務村民網購;綿竹市聯合阿里巴巴啟動“農村淘寶”項目,廣泛建立“農村淘寶”服務站,招募“村淘”合伙人;趕街網在中江建立了多個服務站。為保障電子商務服務站的用電需求,國網德陽供電公司在中江縣中心城區、集鳳鎮、興隆鎮、南渡掛牌成立了4個農村電商供電服務站。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江縣已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為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把供銷社社區綜合服務社、莊稼醫院等實體店與電子商務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實體店經營與互聯網銷售產生疊加效應,促進消費,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2017年成立了德陽市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

二是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德陽市各級政府與中國電信加強合作,在各縣(市、區)范圍內積極推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圍繞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進行系統部署,加快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打造4G精品網絡,推動農村無線通信網絡從4G、4G+向5G演進,使信息技術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更好地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問題,讓農民能充分享受到便捷、經濟、高效的生活信息服務。隨著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市農產品的銷售成本進一步降低、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經濟效益也進一步提高。

三是打造一體化現代互聯網農業產業園。2019年3月,廣漢市三水鎮與中國供銷社員網簽訂“互聯網+農業”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中國供銷社員網擬投資3億元,在三水鎮打造面積約1.36萬平方米的一體化現代互聯網農業產業園。該產業園將以“大宗農產品交易”為服務核心,在三水鎮建立全國性農產品網上批發市場,通過農業互聯網惠及廣大農民,解決當地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此次合作,雙方將以“促進當地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帶動農業種植產業升級”為宗旨,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在政策、資金、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及現代基地農業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針對“農業產業鏈構建、標準化種植管理、訂單農業”等基本點,推進三水鎮農業升級及農業旅游項目打造,助推三水鎮產業融合發展,提高三水鎮的農業現代化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宾| 乡宁县| 阳曲县| 金门县| 台南县| 桑日县| 驻马店市| 安福县| 安国市| 舒兰市| 康定县| 江门市| 九江市| 营口市| 砚山县| 大洼县| 襄汾县| 秭归县| 大新县| 扎鲁特旗| 永春县| 清苑县| 长沙市| 贡山| 湾仔区| 沾化县| 石屏县| 吴川市| 信阳市| 万安县| 同德县| 海原县| 商河县| 桦南县| 宜兴市| 五指山市| 沙坪坝区| 阳西县| 泉州市| 三门峡市|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