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會計交易事項觀研究
- 曾富全
- 1866字
- 2021-01-28 11:03:00
第一節 交易事項觀的基本原理
交易事項觀是基于交易與事項兩類不同性質業務的基礎上而提出來的,要理解和應用交易事項觀的基本原理,需要先理解交易、事項與經濟業務之間的關系。
一、經濟業務與交易、事項的關系
我國過去通常把需要會計進行處理的會計業務事項統稱為經濟業務,即凡引起會計要素發生增減變化的業務,都屬于會計需要處理的經濟業務,并不具體區分各種經濟業務的性質和類型。實際上,國際會計界通常把需要進行會計處理的各類經濟業務按照涉及會計主體的范圍具體劃分為交易類業務和事項類業務兩大類,并根據兩類不同性質的業務進行不同的會計處理。
所謂會計交易類業務,是指涉及外部會計主體的業務,也就是兩個不同的會計主體之間發生的價值轉移業務,如供銷雙方之間發生的商品或者產品的購銷業務、公司與員工個人之間發生的往來業務等均屬于交易類業務。交易類業務的基本特點是該類業務屬于“交易”行為,需遵循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則;會計事項類業務是指僅涉及一個會計主體內部的業務,也就是指發生在一個會計主體內部的不同部門之間的資源的轉移。事項類業務的基本特點是該類業務屬于或者類似于公司的內部事務,與其他會計主體沒有關系或者關系不大,不存在是否公平交易的問題。廣義來說,發生在同一控制下的兩個不同會計主體之間的資源轉移,也可以視為事項類業務;發生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兩個不同會計主體之間的價值轉移,也可視為交易類業務。
可見,交易、事項是對經濟業務的具體分類,“經濟業務”實際上就等同于“交易或者事項”,“交易或者事項”可視為“經濟業務”的替代用詞。
二、交易事項觀的提出
我國無論是會計實務界還是學術界,過去通常都以經濟業務來統稱各類會計交易或者事項。直到2006年,我國在新頒布的新版企業會計準則中才明確出現了“交易”和“事項”的概念,并以“交易或者事項”取代“經濟業務”。將2006年頒布的新版企業會計準則與1992年所頒布的舊版企業會計準則對比,很容易發現新版企業會計準則多次出現“交易或者事項”的提法。例如,在新舊兩個版本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新版的基本準則對于資產、負債兩大會計的定義就采用了“交易或者事項”的提法,而舊版的基本準則沒有出現“交易或者事項”的提法。1993年施行的舊版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的定義是“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 2006年頒布的新版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的定義則是“資產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并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舊版企業會計準則對負債的定義是“負債是指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新版企業會計準則對負債要素的定義則是“負債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把經濟業務明確區分為交易類業務和事項類業務,把“經濟業務”用“交易或者事項”來替代,看似是名稱上的改變,實質上是從根本上區分了兩類本質上有著明顯區別的業務,這種區分對于正確進行會計處理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新版會計準則把會計處理的經濟業務明確劃分為交易類業務和事項類業務,不僅僅是稱謂上的改變,更是一種會計理念、觀念的變化,筆者將其稱為“交易事項觀”。所謂交易事項觀,是指對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時,需要區分交易類業務和事項類業務,相應采用不同的計量標準或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的一種會計核算基本原則或者會計理念。
三、交易事項觀的基本原理
會計核算的四個基本環節是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利用交易事項觀可以很好地解決會計確認與計量問題。交易事項觀的基本原理是指經濟業務發生后,首先要確認該筆經濟業務屬于交易類業務還是事項類業務,其次是根據業務類型的不同對應選擇不同的會計計量標準。發生在兩個不同會計主體之間的價值轉移屬于交易類業務,需要遵循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則,作為轉移價值貨幣化表現的價格通常也是公允的,一般需以實際交易價格即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標準;發生在同一主體內部的不同部門之間的資源轉移屬于事項類業務,事項類業務屬于內部事務,不存在公平交易的問題,內部轉移的價格通常不要求是公允的,一般只需以賬面價值作為計量標準即可。交易事項觀的基本原理見圖3-1。

圖3-1 交易事項觀基本原理圖示
會計交易事項觀的提出,從根本上簡化了會計處理過程中的職業判斷流程,可以很容易區分和選擇到底應該采用賬面價值計量還是公允價值計量,降低了對新會計準則的理解難度。理解和掌握交易事項觀,對于理解、掌握和應用現行的新會計準則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正確進行交易類、事項類業務的會計處理尤為重要,可以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