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山地民族文化經濟學研究方法論
文化經濟學是關于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其運用經濟學的標準理論,對文化產品。文化行業。文化市場等領域進行專業研究和分析。文化經濟學最新發展動態是把藝術市場。文化遺產經濟學。文化產業。文化資產評估。文化規制經濟學等幾個方面作為研究對象。
一、山地民族文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學研究對象經歷了從純客觀物質變量向客觀物質與主觀精神結合的變量以至最終向純主觀精神變量逐次遞進的擴展過程。文化精神通過影響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選擇從而對微觀經濟運行和宏觀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作為一種主觀精神要素,文化精神曾經長期被主流經濟學排斥在經驗實證理論體系之外。西方文化經濟學主要對文化遺產。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的價值生產。消費和持續發展問題等內容范疇進行研究,本書對文化經濟的研究重點是文化行為中的經濟規律,既涵蓋經濟行為中的文化因素也包括文化行為中的經濟規律,主要包括文化活動中的經濟行為,以及文化生產關系和文化生產力兩部分。文化經濟學從流通角度闡明文化市場。文化商品及其價格的特點和運行規律,也從資源配置的角度闡明文化資源配置。開發,文化供給。需求,文化投資與消費的現象及發展規律。
(一)山地民族文化生產關系
文化生產關系屬于社會經濟基礎范疇,它是社會生產關系在知識經濟新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存在形態。文化生產關系是在文化生產活動中產生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關系,它的產生與出現有著客觀性。文化生產關系主要表現為具體經濟活動中所結成的文化現象,如當地企業文化。分配文化。流通文化。消費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產權與人際關系等等。文化生產關系貫穿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中,生產這一環節居于主導地位。文化生產關系與文化生產力相對應,在創造文化產品與提供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經濟關系。任何山地區域,即使當地人文風情各異,其市場客觀規律卻是大致相當的。
(二)山地民族文化生產力
文化生產力作為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一個存在形態,是人類有目的地創造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文化生產力與文化生產關系共同組成了人們的文化活動方式。從文化對人類影響的角度看,重要的不是提供現成的文化消費品,而是幫助人們掌握基本的文化活動方式。文化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生產關系的變革,推進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從而帶動社會上層建筑的發展——包括社會政治體制與各種具象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的發展,最后再作用于生產力的循環發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具有商品的屬性特征。馬克思還看到了二者相互間的多重聯系,看到兩種生產力之間復雜的相互交融的特征。一方面,文化生產力具有其精神生產的獨特性,它是社會意識。社會心理。社會關系等精神方面文明發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識形態特征。另一方面,在文化生產力中,生產主體以其“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將自身強烈的主觀因素,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和愛浸透于全部文化生產過程,以某種有形無形的方式“物化”到對象中去。所以,馬克思把語言。文學。技術能力歸入這種“精神方面的生產力”。與傳統的藝術生產相比,文化生產更像是一種巨大的。龐雜的社會化大生產活動。從文化品位。精神需要。意識心理等方面看,文化生產不再局限于個體創作心理變化的表現,而是借助當代媒介來表現一種復雜的時時涌動的當代社會心理思潮。進入信息時代以來,傳播媒介日新月異,文化生產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生活。復雜的現代化大生產的一部分。如影視廣播。動漫游戲。文化旅游。藝術品交易。體育賽事。廣告傳媒。休閑娛樂等產業,不斷發展為龐大的產業集團,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二、山地民族文化經濟學的研究目的
在較長的時間范圍內,文化因素一直被排除在正統的經濟學分析之外,正如金斯波夫論述文化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性質時指出:“這些學科包括藝術史。藝術哲學。社會學。法律。管理和經濟學。所有這些學科領域是交織在一起的,但是學科的交織并不意味著藝術史家理解數理經濟學,也不意味著經濟學家對前拉菲爾派畫家感興趣。”文化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經濟的規律。文化經濟規律與文化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具有統一性,從某種層面來說,文化經濟規律是指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中運行的規律。一切文化經濟規律都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山地民族文化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良性運行關系,有著自身經濟規律的客觀性,要求其文化生產力和對應的文化生產關系運動規律有機統一。怎么理解社會中的文化和文化行為的作用?雖然經濟學向文化的滲透進展緩慢,但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和文化現象之間關系的研究興趣卻越來越濃。
把經濟學和文化這兩個不大可能融合的主題交融在一起,把經濟學和文化當作學術活動的兩個獨立領域來考察它們之間的關系,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或者試圖研究文化現象時應使用什么方法?引入更加寬泛的“文化”概念,考察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之間的關系,即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均可觀察到的。作為人類思維和行動外在表現的經濟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所有從事文化生產。文化政策制定的專業工作者都能采取經濟學方法探討文化問題,也是很有學術旨趣的內容。
“文化”一詞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諸方面,雖然至今尚未有一個有形的或普遍公認的核心含義,但大致的本質內涵也不難理解。
從文化社會學視角而言,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所構成的復合體;文明,則是經過大浪淘沙所形成的人類社會發展中各種相互關聯的高級屬性和特征的集合體,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物質和精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狀態。文明,是一種文化共同體,由各種文化因素構成。
文化不僅包括精神層面的活動,而且包括一個民族或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
戴維·思羅斯比(2015)認為,應在廣泛的人類學和社會框架下使用“文化”一詞來描述一整套為某一群體所共有或共享的態度。信仰。傳統。習俗。價值觀和慣例;與人類生活中的智力。道德和藝術方面相關的人類活動與活動成果,有以下諸方面:
(1)相關活動在生產中涉及某種形式的創意;
(2)它們都涉及象征意義的產生和傳遞;
(3)它們的產出至少潛在地體現了某種形式的知識產權。
為了將這種文化定義用于給定活動,只有具備全部三個特征才構成一個充分條件。傳統上所說的藝術,像音樂。文學。詩歌。舞蹈。戲劇。視覺藝術等,屬于文化活動。這種意義上的“文化”還包括諸如電影制作。講故事。舉辦節慶活動。新聞制作。出版。廣播電視和一些設計方面的活動。
體育是文化的一個部分。
在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運營管理過程中,和一般商品與服務不同,它更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外延關系。
(1)“文化”意味著道德高尚和生活品質的改善。
(2)文化究竟是一個事物還是一個過程。如果承認文化是一個過程,那么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在施加影響的群體和受到影響的群體之間的權力關系。主流文化由社會的精英階層有意或無意地施加給不情愿的或不知情的大眾。“流行文化”與霸權性的。限制性的“高雅文化”活動相對立。文化不是簡單劃一。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演進。變化。多樣和多角度的現象。考慮文化過程的動態學及其蘊藏的權力關系時,該概述是不穩定并且其內容是有爭議的。
(3)與社會學首要關注的社會思想相吻合。當說到傳統。風俗。道德和信仰共同構成一個群體的文化時,我們不過就是描述了一套變量,對于社會學家而言,這套變量卻能夠解釋群體何以形成社會凝聚力和社會認同。
各學派之間的相互融合過程可被解釋為一個文化過程。文化對經濟學家思想的影響要深刻得多,因為經濟學家繼承或習得的文化價值觀對他們的認知和態度產生了深遠的。往往不易察覺的影響。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稱,觀察者的意識形態立場會影響他們洞悉世界的方式,甚至研究現象的選擇本身都是一個主觀過程,所以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難以保證其客觀性。
經濟學作為學科的文化背景不僅關系到從業者所受到的限制,還關系到其講述所運用的方法論。
經濟知識的本來意義。經濟話語的修辭功能。文化關系和文化過程存在于經濟學環境中,本身也能用經濟學術語來解釋。文化視為一個群體共有的信仰。價值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系統,那么群體內部成員之間以及不同群體的成員之間的文化相互作用都可以在一個經濟框架內模型化為交易或交換象征性商品或物質商品。所有的文化皆為適應物質環境的產物,并且均可通過物質環境來解釋。
文化或許千差萬別,但造成文化差異性的原因并不是不同的文化包含了不同的思想,而是因為它們必須成功地適應不同外部物質環境所帶來的挑戰。舊制度經濟學中,文化支撐著一切經濟活動。
戴維·思羅斯比還指出如果承認文化在第三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就可以將窮人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愿望納入經濟框架內,這是一種將改善物質條件與保持文化完整性兼顧的途徑。聯合國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1995)明確闡明,在任何社會,文化概念與發展概念都難以拆分。目標社區的文化是它們生存現狀的基本反映,并且這種文化被納入決定著可能產生的物質進步范圍與程度的經濟背景下,那么這些窮國在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發展項目就有可能成功。
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都處于產業分析框架之中,并且可以認為生產和消費的文化商品。文化服務與經濟系統生產的任何其他商品并無兩樣。
史蒂文·康納(Steven Connor)提出:“既然文化工藝品。雕塑。畫像,甚至感情和心理結構都已經成為經濟世界的一部分,那么不再可能將經濟或生產領域與文化或者意識形態領域截然分開。”
三、山地民族文化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文化經濟學的研究采用現代經濟學的量化研究方法。在方法論上,文化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具有相似的意義空間,個人主義特征仍然凸顯。在文化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文化因素對經濟活動中行為對象的影響是外生的,文化在此模型中不作為內生性變量因素。
文化產品與普通商品具有類似的特點,即都具有文化和經濟效能,能給消費者帶來便利。這些相似的特質決定了研究文化現象。文化經濟的規律可以運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但是文化行為。文化現象的特殊性,又使文化經濟學與經濟學理論相區別,決定了文化經濟學應該選擇不同于經濟學的研究工具。
(一)價值理論
文化產品除了具有普通產品所具有的一般經濟價值以外,還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也正是由于其獨具差異化。競爭性的文化價值,所以才能成為文化產品。文化經濟學除了研究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外,還要關注文化產品蘊藏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
(二)文化的可持續性理論
雖然文化資源本身具有可重復利用性和重復消費等特征,但是很多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并不是可以重復生產的,因此在文化的生產消費活動中應把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放到較為突出的位置。
(三)文化資本理論
文化資本是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重要影響因素,大部分文化產品在消費初期是用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愿望,這提升了消費者對文化產品本身的理解能力;在長期文化產品消費過程中逐漸積累了消費文化產品的資本。文化產品兼具為消費者提供消費服務以及為生產活動提供服務的功能,所以,文化產品及文化資本具有資本積累。資本價值特性,在討論文化經濟的相關理論時需要充分考慮文化的資本特性。
四、文化經濟的倫理維度與文化經濟學的方法和立場
雖說“法無定法”,但任何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獨有的研究方法。到目前為止,文化經濟學并沒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或者沿用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的研究方法,但對文化經濟現象與文化產業經濟學進行否定,并不符合文化經濟發展的現狀與未來趨勢;或者沿用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視角,事實上,經濟學與管理學視角也完全主導了當下文化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與教學,霍斯金斯等學者用經濟學知識套用文化產業的研究堪稱該趨勢的代表,但代價就是文化經濟學徹底淪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文化經濟的研究與教學需要自己的方法與立場,以確立自身的學科獨立性。現在文化經濟學的研究者所持有的方法和立場都有缺憾,并不能解決文化與經濟。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等內在矛盾。在文化經濟的研究與教學中,建立包含文化經濟內容的倫理維度,真正在精神層面上促進人的本質的提升,是解決文化與經濟的內在矛盾的一條可行思路。
文化經濟的本質是意義經濟。意義問題的本質是倫理學問題。意義是關乎人的最重要的價值維度。研究關乎人的價值維度的最恰當的方法就是倫理學方法。但這不等于說文化經濟的研究與教學的方法就是研究意義的倫理維度。事實上,文化經濟學需要社會文化經濟現象的調查案例與數據統計,社會學面向實際的田野調查等形式非常適合用于跟“人”密切相關的文化經濟問題研究。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分析方法如管理學的SWOT分析等方法,非常適合文化經濟學的經濟效益等問題的分析與研究,也是文化經濟研究與教學的常用方法。但任一學科的方法都不是絕對的唯一的研究文化經濟的方法,而是要在文化經濟的倫理維度統攝下,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倫理分析方法進行研究與教學。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倫理分析方法是思考文化經濟的宏觀方法,在其下,可以綜合運用從各個具體學科借用的研究方法,但無疑這些研究方法都會具有辯證倫理分析的色彩。
統攝文化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倫理學方法。采用這種方法或思維方式,可以辯證地思考文化經濟的倫理底線與文化經濟現象。規律。趨勢對人的價值。有多種倫理學,也有多種倫理學方法。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方法也是一種倫理學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的倫理學方法不僅要看到文化經濟作為文化工業的一部分所具有的天然負面性,也要從歷史與社會發展的視角看到文化經濟帶給大眾巨大的福利性,相對于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歷史時代,文化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進步。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經濟倫理是辯證的倫理,是不同于文化批判方法的積極倫理,文化經濟的倫理學方法是歷史辯證的倫理分析方法。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經濟倫理方法不同于其他倫理學的地方在于:文化經濟學的倫理方法是密切結合著文化倫理。經濟倫理的思考,辯證地結合文化倫理與經濟倫理的思考方法,也是凸顯解決文化與經濟這一內在的天然矛盾的文化經濟倫理分析方法。
文化存在倫理維度,這是一個沒有多少疑問的問題。因為文化是人的文化意識的反映,人的文化意識天然地和價值倫理結合在一起,人的任何文化行動都會有價值倫理的思考,也會為價值倫理所評判。文化經濟所涉及的文化自然也存在倫理問題。這在一般學者眼里是不用思考的公理。但經濟現象與經濟行為中存在倫理問題?或倫理分析能用于經濟行為研究?對此問題的分歧較大,而且絕大多數學者都持否定的觀點。這也造成套用經濟學方法研究的文化經濟具有了遠離倫理分析的形式,理解經濟與倫理的關系,還需要從經濟學發生發展的源頭論起。
古典經濟學又稱為政治經濟學,本屬于道德哲學組成部分。倫理維度與經濟維度都服務于“公民的幸福生活”目標,道德哲學視域是完全一致的。教授道德哲學的亞當·斯密為了便于說明經濟問題,以“人都是自利的”為假設前提,詮釋了“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經濟學主張,由此有了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但《國富論》出版之后,亞當·斯密似乎也意識到了經濟與道德分離的問題,又著手修改《道德情操論》。在該書中他不斷呼應《國富論》中提到的“自利”問題,引導人們將對經濟行為的“自利”眼光轉向社會整體利益與公民整體幸福。他在書中寫道:“盡管他們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貪婪的,雖然他們只圖自己方便,他們雇傭千百人來為自己勞動的唯一目的是滿足自己無聊而又貪得無厭的欲望,但是他們還是同窮人一樣分享他們所做一切改良的結果。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對生活必需品做出幾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給全體居民的情況下所能做出的一樣的分配,從而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社會利益。”同時,亞當·斯密為了限定經濟中的“自利行為”不突破倫理底線,他還指出:“雖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們對同自己沒有特殊關系的人幾乎不抱有同情;一個只是作為其同胞的人的不幸同他們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便利相比,也毫不重要;他們很想恃強傷害一個人,并且也許有很多東西誘惑他們這樣做,因而,如果在被害者自衛的過程中沒有在他們中間建立這一正義的原則,并且沒有使他們懾服從而對被害者的清白無辜感到某種敬畏的話,他們就會像野獸一樣隨時準備向他發起攻擊。”從這些論述中,不難看出亞當·斯密自始至終是用倫理的思維在進行經濟學的思考。但是就像“西西弗斯神話”中的巨石一樣,自從亞當·斯密親手把經濟學從道德哲學中剝離開后,經濟學取得了獨立性,沿著“帕累托最優”的方向追逐利潤最大化,似乎永不停息。資本自誕生以來“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充滿血和骯臟的東西”的資本主義發展,似乎無處不在以“自利”的經濟事實來證明,經濟與倫理互不干涉。
倫理與經濟不可彌合的理念影響至深,倫理分析的方法被經濟學從排斥到近乎遺忘掉。但是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很多經濟行為引發的倫理問題,又使人們不能不面對兩者的關系。比如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問題,曾引起人文學者。經濟學家們的大討論,主流經濟學者大多支持經濟與道德倫理等因素無關論,甚至認為經濟學家講道德是不務正業。人文學者們則在“惡”與“善”的矛盾中徘徊。現實中,脫離倫理分析的經濟利益至上理念已經讓人類社會發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不得不一邊搞經濟建設,一邊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一邊談發展文化產業,一邊提出要建設文化事業。而經濟文明。文化經濟倫理其實本來就是經濟學。文化經濟應有之“義”,并不需要將它們割裂開來思考。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些學者開始意識到經濟學脫離倫理學的重大缺憾,意識到社會發展應該提倡道德倫理原則。由于對經濟學與倫理學進行彌合的出色努力,1998年印度人阿馬蒂亞·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由他開辟出了一個新的經濟倫理學派。聯合國出版的《人類發展報告》就是以他的經濟倫理學思想為理論依托的。這足以證明,即使在私有制社會里,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問題上也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道德問題,經濟學開始向倫理學回歸,而非道德的自私自利的“惡”不一定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無論是經濟學,還是滲透經濟學意識的文化經濟學,都不應丟失辯證倫理的維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學或者文化經濟學始終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的這一終極目的。當然,在強調文化經濟倫理維度的同時,筆者并不是要否定利用自利心理。運用市場經濟的“看不見的手”來自發地調節資源配置,而是強調在宏觀層面上,需要用倫理維度來調控,而不是仍然以“自利”為借口,任由“丑”“惡”現象橫行而置之不理。對于注重宏觀。整體進行思考的文化經濟學來說,尤其應該注入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
文化經濟學的研究與教學不能丟失文化經濟倫理維度,既指文化經濟學需要一種支配性的著眼于辯證倫理分析的方法,更指在宏觀上,文化經濟學要確立一種富于人性色彩的價值立場。以宏觀的倫理分析方法去綜合運用社會學方法。經濟管理的方法,融合出富有人文色彩的經濟學思考,融合出對社會整體負責任的文化經濟學體系。在文化產業的課程體系中,文化經濟學的指向目標不同于文化市場營銷這種直接以微觀的市場效益為目標的課程,它是一門突出理論性。以理論分析見長的學科,直接指向對文化市場的宏觀管理與運營的認知基礎,服務于文化經濟的研究者及宏觀管理者,服務于構建未來個人幸福的理想社會的理論需要,學科的科學性不排斥研究者的立場性,不含有絲毫情感色彩的純粹中立的客觀立場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很少存在。對于文化經濟學這種凸顯文化“屬人”色彩的學科而言尤其是這樣。即使是純粹的經濟學研究亦如此,如亞當·斯密所言:“為了強迫人們尊奉正義,造物主在人們心中培植起那種惡有惡報的意識以及害怕違反正義就會受到懲罰的心理,它們就像人類聯合的偉大衛士一樣,保護弱者,抑制強暴和懲罰罪犯。”古典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這番話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僅僅針對社會經濟行為而言的。只有始終以社會的整體或共同的幸福為宗旨,才能不過度追求短期利益以致破壞長遠利益。不過度追求局部利益以致破壞整體利益。不過度追求個體利益以致危害集體利益;相應地,也只有注重倫理的價值立場,才能不以集體的名義侵害個體的生存之本。不以社會需要的名義侵害公民的合法利益。不以未來發展的“畫餅”欺騙現實中衣食堪憂的社會底層群體。
辯證的倫理立場是要為文化經濟設置一種底線。有了這種底線,無論是文化經濟管理者,還是文化經濟研究者,或者是文化經濟學的教學人員,都可以本著一顆“正義之心”去詮釋經濟行為的牟利之舉。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在文化經濟學學習中明確了倫理底線,才不會用“血汗工廠”作為經濟學教學的成功典范,才不會竊喜于不顧禮義廉恥的生財之道。文化經濟學雖然注重分析經濟行為的效用與效益,但是并不是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的學科,而是注重分析文化與經濟聯系。文化經濟的運行規律的學科。
進行文化經濟研究與教學時,經濟與倫理不能分裂。僅著眼于經濟管理手段而忽略文化源頭,有違客觀規律。文化經濟學或者文化產業不是一門讓人發財致富的學問,也不應做這一承諾。作為一門學科,文化經濟學只是提供給學習者一種理解社會的視角。至于如何運用這種理解,則要看學習者后天的追求與機遇了。文化經濟或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學科其培養學生的目的,是人的發展。
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都是以服務于人的發展為最終目的。人是有生活目的的人,在人與萬物的關系中,一切關系都因為“為人”的存在,才具有了意義。所以說“人是目的”。而人之為人,更在于人在精神上超出一般的生物為了生存而生存,人有著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人的生存不是以滿足一般性的物質需求為目的,而是要在滿足吃。穿。住。行的基礎上,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正因為這種文化層次上的生產與消費,人類才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生活世界。文化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與教學一開始就不應該丟掉“為人的發展”這一重要的倫理維度,而且要注重從精神文化生活層面促進人的發展,既要包容回歸倫理維度的經濟學,又要指向人的自身文化發展,所以筆者稱這一維度為“文化經濟倫理”。文化無所不包,拋棄倫理的經濟學目光短淺,包容經濟內容的文化經濟倫理提供了一條統攝文化與產業經濟的思路,既是文化經濟的分析方法,也是研究文化經濟需要持有的立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真正在精神層面上促進人的質的提升。文化經濟學是一門學問,這門學問不僅要理解文化與經濟,更需要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