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財政政策的產業效應研究作者名: 王文甫本章字數: 3787字更新時間: 2021-01-28 11:03:42
3 理論基礎分析
3.1 政府財政支出概述
政府支出,其實是一種成本性支出。這個成本就是政府這個管理國家、保障國家各項事務順利進行的大家長在履行義務過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開支。西方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國家的經濟活動屬于公共部門經濟學,國家要提供給整個社會所共同需要的公共產品,政府就是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兩種觀點:第一種是狹義的公共支出,是指政府通過預算對社會共同需要的公共產品以及公共服務所形成的支出總和;第二種是廣義的公共支出,除了狹義的公共支出外,它還包括由于政府的政策以及相關的法規對民營企業的影響,從而導致民營企業增加的支出。而一個國家的經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公共服務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此時財政支出的規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目前的總體經濟規模和深度。政府財政支出同時反映著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意圖,因此,政府財政支出的規模和廣度應當調整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需要對政府財政支出的管理制定嚴格的要求。
目前對政府財政支出的分類方式較多,其中按照級次可分為中央性質的和地方性質的財政支出。其實這樣的分類方式不僅代表了級次的不同,還表明職責上的差異。例如中央管理主要的、重大的、關乎國計民生重要項目等支出責任,而地方一方面履行中央一些向下傳遞的財政支出任務,另一方面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自行安排的一些財政支出??梢钥闯?,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主要是針對整個國家利益和格局進行干預,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則主要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和地區的現實狀況進行干涉,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在支出的范圍和實現的影響力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
財政支出的目的是為了履行政府的職能,維持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滿足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求。通常,一個預算年度內,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規模是確定的,因此,合理有效地安排財政支出,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效應,將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從而,政府在對財政支出的計劃和分配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指導原則。首先,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財政支出應當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因為上文已經提到政府借債極有可能會對私人部門投資產生擠出效應,那么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他政策的效果。因此,在具體計劃財政支出時應科學估算可能的收入狀況,以防出現過度支出的狀況。其次,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要做到統籌兼顧,由于政府職能的范圍較為廣泛,因此,在安排財政支出時,要考慮到具體的相關職能需要以及要達到的效果。而結構性分類本來就具有很強的區域差異性,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甚至是各地區都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例如經濟發展現狀、發展方向、人民生活情況等來優化支出結構。最后,政府財政支出要遵從厲行節約、追求效應的指導原則。政府應當以最小的財政支出資金盡量做最大可能的事情,讓財政資金發揮最大的使用效應,當然,對于指導原則的理解不應局限在盡量少花錢上,而是根據具體指標,在完全達到指標要求的情況下,盡最大可能減少成本。
3.2 政府財政支出的效果
政府支出效果通過IS和LM曲線的移動得以實現。剛開始時一般處于均衡點,而當政府增加或者減少支出時會對國民收入等經濟變量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a=1/ [1- c(1 - t) ], a代表乘數,c代表邊際消費傾向,t代表稅率,政府支出增加ΔG,那么產出均衡時的收入將增加a·ΔG。但是,這里還應考慮擴張性財政政策對利率產生的影響,之后利率變動又會作用于民營企業的投資機會、能力和數量,進而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效應。a·ΔG-ΔY為政府支出帶來的擠出效應量,即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會減少國民的消費和降低私人的投資數量。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安排財政支出時,要慎重考慮其帶來的消極影響。
“擠出效應”的實施的過程可以概括為:當政府支出增加時,需求擴大導致商品供給相對不足,商品市場競爭加劇,從而帶來價格的上漲,使得實際的貨幣供應量減少,人們手中用于投機的貨幣量也會減少,人們對債券等金融資產的需求下降,導致債券等金融資產的價格下跌,反映到貨幣市場上就是利率的上升,從而導致私人的投資減少,由于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傳導時間,人們對手中貨幣的實際購買力的變化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做出反應,因此,產量在短期內會有所增加。如果在長期,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處,產出不會變動,如果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該支出的效果是直接完全擠出私人的支出。
關于政府財政支出的對象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經濟效果,尤其是政府財政支出是被用在實物資本還是用在人力資本上,這對經濟產生的效果在短期和長期有著明顯的區別。人力資本體現在人上,不具有轉移和轉讓性,而實物資本卻可以實現對其轉讓或者轉移,同時實物資本本身具有折舊的性質,會損耗其價值,在很長的時期后,可能會失去原有的價值;對于實物資本的投入,帶來的效果體現在貨幣的收入或者是可以以貨幣的價值度量的物質,但是對于人力的資本的投入,卻無法用貨幣去衡量,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帶來的效應可能會增加人自身的心理收益,以及社會效益,雖然這種投入的效果無法用貨幣去具體衡量,但是,這種效果也許會比投資實物資本帶來的效果更有意義。此外,對實物資本投資的風險比較好度量,但是對于人力資本的投入能否帶來預期的效果不可預測,首先是人力資本收益的多元化,其次是,對于人力資本投入的效果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此,在中國當前唯GDP論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傾向于對實物資本的投入,忽視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或者盡量避免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將財政支出的絕大多數分配在本地方的實物資本上,這可以在短時間內收到效果,彰顯功績。但是有相關經典理論已經得出結論,即政府財政支出如果流向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領域,則將對經濟產生較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政府應注重優化支出結構。
3.3 政府財政支出對經濟的影響機制
巴羅通過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在封閉的經濟體中將政府部門的支出引入到生產函數中,并假設該生產函數存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效應,從而可以計算出政府在財政支出上的最優規模。此外,基本的假定有:家庭通過消費獲得效用,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家庭具有無限的壽命,企業具有同質性和競爭性,并且政府是其中的一部分;企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通過雇傭勞動、租賃資本進行生產,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并且對企業和居民征收一次性的比例總稅。
家庭單位:我們假設家庭單位中的經濟體具有大量并且相同的偏好傾向,同時擁有無限的時間,他們的效用函數可以用時間可分的效用函數表示為:

σ > 0,代表跨時期替代彈性的倒數,ct代表家庭中的經濟主體的消費,ρ代表時間貼現率,越大的ρ值,表示如果消費發生的時間較近則產生的效用將比遠期消費所產生的效用大。家庭中的經濟主體實現其最大化效用的約束條件為:

k0為初始資產的持有量。上述條件的意思是,家庭中的經濟主體持有的實際資產等于其擁有的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費后的數量。家庭中的經濟主體要在給定的效用函數公式(3-1)下達到最大的效用,家庭中的經濟主體要對其擁有的實際資產的數量和要做出的消費之間進行時間路徑上的選擇。公式(3-3)表明家庭中的經濟主體持有的資產數量為非負的漸近值。
生產部門:根據巴羅對內生增長模型的假定,將政府支出放進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函數中,運用常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形式,有:

公式(3-4)中,α, β∈(0, 1)且α + β =1。政府部門:政府使用收支平衡的預算政策,對企業和居民征收的稅收為比例固定稅,并且為企業和居民提供所必需的公共產品。政府財政支出的函數定義為:

經濟一般均衡的實現:我們要求解的目標函數公式為:
,并且約束條件是kt= (1- t)y - c。
要求解上述函數方程,我們要先建立漢密爾頓方程式:

公式(3-6)中,λ是漢密爾頓乘數,表示在時刻t增加一單位資本存量帶來的邊際效用的改變量。對漢密爾頓方程H關于ct求導,可得該公式的一階條件為:

即,λ =c-σ。
根據歐拉定理可以得到:

根據公式(3-7)可以得出:

將公式(3-8)兩邊同時除以λ可以得到:

將推導出公式(3-7)和公式(3-8)代入公式(3-10)得到:

當該國的經濟發展到穩定的狀態時,那么該國家的居民消費增長率?c/c就等于此時該國家的經濟的增長率R,則可以得到:

將公式(3-4)中提到的約束條件α + β = 1和公式(3-5)代入到公式(3-12)中,可以得到關于政府支出的最優規模的表達式:

上述結果表明,政府財政支出的規模在理論上應該有一個最優的量,當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財政支出偏離這個最優的規模量時,經濟就會受到影響:從公式(3-13)中我們可以看出,當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狀態的產出時,即產出達到潛在的水平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會加重整個社會的稅負。政府的支出是根據收入來確定的,或者也可以說,政府財政支出是通過向社會征收的稅來實現的,政府并不是一個生產部門,他不能創造收益,這會增加私人投資的成本或者說會壓縮私人生產的利潤空間,從而導致私人投資的下降,經濟增長會受到負面影響;但是,既然有臨界值則說明臨界值前后將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應。在臨界值之前如果繼續增加財政支出規模則對投資起到擠進作用,只是擠進的程度會隨之縮小,但是總體上的表現為擠進。而受到擠進的投資會通過正常的市場經濟環境產生相應的經濟效果進而提高國家的經濟水平。
- 控制權轉移中的內幕交易: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管理科學與工程叢書)
- 中國投資發展報告(2018)(中國建投研究叢書·報告系列)
- 財政國庫現金管理研究:基于管理效率評估及最優化視角
- 新編小型建筑施工企業財務管理一本通
- “營改增”后稅務稽查發展方向及應對研究
- 外國地方政府支出責任與地方稅收:實踐與啟示
- 連續時間委托代理模型下的風險投資動態激勵機制研究
- 新中國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制度變遷
- 稅務游戲的經營規則:做懂稅務的管理者
- 無形資產轉讓定價與稅制優化
- 聰明人不繳糊涂稅:333個納稅誤區精解與操作指導
- “新常態”下中國貨幣政策框架轉型與重構
- 稅收征收管理制度
- 北京財經發展報告(2017~2018)
- 建投投資評論(2017年第1期/總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