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國有資本劃轉社保基金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 李培
- 1184字
- 2021-09-03 17:25:51
1.3 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1.3.1 研究的理論價值
(1) 通過國有資本劃轉社保基金外在基礎理論的總結和分析,深化對劃轉的理論認識,為劃轉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拓展該專項研究的思路和視野。
(2) 通過厘清國有資本劃轉相關領域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互動機理,試圖構建一個總體分析框架和劃轉的平衡機制,深刻闡釋國有資本劃轉養老保險基金的內在邏輯,拓展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研究的外延,深化對共享發展理念的認識和廓清其深刻的人本價值。
(3) 通過國有資本劃轉社保基金利益協調機制建設的探討,深化國資國企和社保制度領域的互動研究,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和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融合性研究,有利于豐富我國社保制度改革理論體系的內涵。
1.3.2 研究的現實意義
(1) 政治意義。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基本的社會制度,尤其是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則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制度,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社保制度設計、運行的好壞,社保基金支付是否充足、可靠不僅事關政府政策制定的可信度,更直接關系廣大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而國有資本法定歸屬全民所有,也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劃轉多少、如何劃轉也涉及廣大社會公眾利益,稍有不慎就會陷入經濟、社會甚至政治危機。因此,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不僅是一項經濟問題,也是一項社會問題,更是一項政治問題。
(2) 經濟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以及經濟由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加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養老基金支付風險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壓力增大等多重因素制約,直接影響著社保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完善,也影響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構建,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和諧穩定。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等。這說明社保制度、國資國企改革已成為深化改革過程中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機體。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更能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為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尋找新的動力,從而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探尋新的路徑。
(3) 社會意義。社會保障和國有資本均作為具有公共屬性的社會產品,涉及面廣、影響范圍較大。因此,研究國有資本劃轉社保基金的問題,其實就是研究增強社保制度的效度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力度的問題,這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最終目的還是促使社會制度 (社會公共政策)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彌補和破解養老等民生領域的短板和難題,使全體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國資國企改革、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因此,對國有資本劃轉社保基金進行研究兼具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更具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