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心態心理學——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2)
- 成功要讀心理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 5532字
- 2014-03-13 14:43:20
積極狀態雖然不排除外在的指標,一個處于積極狀態的人可以擁有外在的高成績和高分數,一個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但積極狀態主要不是指這些外在的東西,這只是一個人奮斗和機遇的結果,是一些與人性無關的數字。積極狀態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出色的綜合心理素質,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心理素質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這個世界,擁有快樂和幸福。
積極也不總是指一個人征服外部世界,積極有為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去辦好。患有神經癥的人有時就過于追求完美了,他們的欲望超越了自身的能力范圍,在改造世界面前過于有為,用主觀意愿取代現實的客觀。比如,當一個強迫癥的病人因為屢屢為是否關家中的煤氣而焦慮不安時,他覺得事事都是有為的,只要我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就一定會萬無一失。可是,這種脫離現實的有為,恰恰可以理解為過分的欲望,是不合理的,它不是真正的積極,而只能導致矛盾和沖突的消極。真正的積極有時包括一種無為,一種面對現實的客觀和如實接受,接受該接受的,做自己能做的,看上去很無奈,但它卻是最佳的積極,因為此時此景,沒有比這一行為更好的主動。
5.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現代競爭社會,雖然比較的是一個人能力和動機,但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樂觀精神的較量。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即便是將動物和人置于絕望的環境中,人為地讓他們無法逃脫失敗或懲罰,仍然有四分之一個體永不放棄,這就是說,群體中天生地存在樂觀差異,少數個體是最為樂觀的。
美國的總統選舉中,最后的成功者九成是樂觀者。
如果父母悲觀,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觀的性格。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我們的學校和社會,傾向于認為一個人成功取決于能力和動機欲望,如果一個人擁有天分并且很努力地投入學習或工作,他就一定會成功。但賽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天分和意愿都很充足時,失敗也可能發生,這僅僅因為這個人是一個悲觀的人。
悲觀的人特征是相信壞事都是自己的過錯,發生的壞事一定會持續很久,并且會毀掉一生的一切。而樂觀的人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壞運氣或其他因素帶來的后果。比如,面對考試失敗,悲觀的人往往認為都是自己不好好復習,能力差,這次考不好意味著永遠考不好了,自己不是上大學料。你可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區別,它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中的成功,身體與心理健康,甚至壽命。
賽利格曼的一個博士研究生給老鼠注射了癌細胞,將老鼠安排于不同環境中。第一組老鼠可以通過逃避(如抓碰開關)而成功地擺脫電擊(樂觀組);第二組則在第一組成功逃避電擊時候被電擊,因為前者碰到開關則同時接通了它們的電擊線路,它們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電擊;第三組老鼠在沒有危險的環境中。結果第一組老鼠中患癌癥的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第二組為四分之三,而最后一組有二分之一得癌癥。這個實驗說明積極有效地應對危險可以提升免疫力。
樂觀的人稍有些主觀,有些“傻”。他們習慣于歪曲現實世界,當現實世界不利他們發展或有些危險時,他們傾向于人為地忽視危險,或縮小危險,樂觀地認為,天塌不下來,睡醒再說。
名校哈佛告訴你的“積極心理”課
哈佛大學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常青藤名校,所招學生都是出類拔萃的未來精英。不過,哈佛大學2005年度第一學期“上座率最高課程”卻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這門課程的名稱叫作積極心理學。周四中午11時30分至13時,855名哈佛大學學生都將在本·沙哈爾的帶領下一同體驗“積極心理學”。面對臺下近900名莘莘學子,主講人塔勒·本·沙哈爾并沒有大講特講如何成功,而是深入淺出給予他們快樂的秘訣。
哈佛大學網站對“積極心理學”一課如此簡介:“本課主要是為營建一個充實人生的健全心理,話題涉及快樂、自尊、理解、友情、愛情、成就、創造力、音樂、精神和幽默感。最終幫助學生走向成功。”
對于課程主旨,現年35歲的本·沙哈爾一言以蔽之,即“如何獲得快樂”。“我覺得自己在打造一座連接象牙塔與現實世界的橋梁。”他如此定位自己。
如何獲得快樂?本·沙哈爾現在正在撰寫一本名為《接受人性不足》的著作,希望能向讀者闡明他在“積極心理學”課堂上對哈佛學子們提出的建議——“接受你自己”。
比如,本·沙哈爾在最近一次課堂上提出的口號就是:學會失敗。他告訴講壇下一貫優秀的哈佛學生們,失敗無可避免,因此有必要學會如何面對失敗。
和其他老師不同,本·沙哈爾在課堂上最愛提及的名人并非柏拉圖、莎士比亞或愛因斯坦,而是有“脫口秀女王”之稱的美國黑人女主持奧普拉·溫弗里。
“我喜歡奧普拉·溫弗里,”他說,“……她正好顯示出‘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顯示出‘接受人性不足’的理念,她從不把自己藏匿在永遠的微笑之中。”
本·沙哈爾的理念和備受哈佛大學師生推崇的美國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的理念一致。后者指出:我們若是把目光只放在眼前,那么未來就難以掌握,我們若是想獲得長久的快樂,那么就要忍受暫時的痛苦。
哲學家蒙田說:“若結果是痛苦的話,我會竭力避開眼前的快樂;若結果是快樂的話,我會百般忍耐暫時的痛苦。”
任何一個有所成就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過失敗。而那些正確對待失敗的人和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失敗的人往往最終的境遇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養成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非常重要。
比爾·蓋茨對自己創立的微軟的每一個員工灌輸正確對待失敗、尊重失敗的思想,甚至提出“沒有失敗說明工作沒有努力”。因此,在微軟工作的人從不懼怕失敗,他們將失敗看作是任何事情走向成功的鋪墊。在微軟,只要遇到失敗,接下來的不是進行批評、斥責或者評估損失,而是“殘酷無情”的剖析過程,他們認為這是對失敗的尊重。失敗的結果直接作用就是促使去嘗試新的實現可能,也正是因為失敗,微軟成就了一次次令對手膽寒的成功。用微軟自己的話說:“失敗是成功的一種需要。”
蓋茨的執著和勇氣與美國的創業氛圍有著很大的關系。軟件企業最為集中的硅谷有著“創業大本營”的美譽。在這兒,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倒下,同時也有成千上萬的創業者一夜暴富。美國知名創業教練約翰·奈斯漢說:“造就硅谷成功神話的秘密,就是失敗。失敗的結果或許令人難堪,但卻是取之不盡的活教材,在失敗過程中所累積的努力與經驗,都是締造下一次成功的寶貴基礎。”
積極心態的作用,消極心態的反作用
心理學中曾經有過這樣的實驗:
實驗的內容是看一張一群青少年正在沼澤地區挖地的圖片。一位實驗對象在心情愉悅時對這張圖片是這樣描述的:“看來一切都很有趣,這使我想起了夏天,在大自然中勞動,是生命的真正享受,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在泥沼中挖土、種植,然后看著植物發育成長,是對勞動者至高無上的獎賞。”
還是這張圖片,還是這位實驗對象,在他情緒憂郁的時候,他這樣描述道:“生活真是一場無休止的苦役。這么小的孩子就要承擔如此又臟又重的體力活,這個世界沒有一點人情味,他們的家長,我們的社會干什么去了?這樣年齡的孩子顯然還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這真是一片可怕的黑色土地。”
還是這張圖片,還是這位實驗對象,在他情緒焦慮的時候,他這樣描述道:“我真擔心,這些孩于會弄傷他們的手腳,這種活應該讓年紀大一些的人去干。一旦發生意外,真不知道會釀成怎樣的悲劇。瞧,你看旁邊沼澤地的水恐怕不淺吧,萬一孩子不小心滑下去……”
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對同樣一項事物,竟然有如此不同的反應,真是耐人尋味。其實,事物還是那個事物,所不同的是情緒和心態。
在很多情形下,只要稍微調整一下我們的心態、我們的視角,使它處于良好的狀態,我們就可以獲得一個全新的環境感受。
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巨大的不同;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不同就是成功和失敗。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沒有為他的成功創造必要的條件。其實,環境對于人們的影響往往不在于環境的自身,而在于我們對環境的看法。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
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長期以來,我們已習慣于認為是環境制約了我們。其實,真正制約我們的并非是環境,而是我們的心態。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能否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直接影響著你對周圍事物的理解。
心態的不同、情緒的不同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不同的人對同樣事物有截然不同的認識和反應。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態下對相同事物的認識和反應也有迥然不同的情況。
事實上,心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心態可分為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積極心態能發揮潛能,能吸引財富、成功、快樂和健康;消極心態則排斥這些東西,奪走生活中的一切,使人終身陷在谷底,即使爬到了巔峰,也會被它拖下來。
積極心態的特點是信心、希望、誠實、愛心和踏實;消極心態的特點是悲觀、失望、自卑、虛偽和欺騙。
史蒂芬·柯維曾告誡我們,心態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帶著愛、希望和鼓勵的積極心態往往能將一個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反之,帶著失望、怨恨和悲觀的消極心態則能毀滅一個人。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
先天不足后天再造:培養積極心態
培養積極心態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進行:
第一步:明確自己目標
希望、愿望、欲望以及強烈欲望與預期目標的差別是迥異的,只有用積極的心態才能使這四者轉化為最后的現實。這就要使自己有清晰辨別這四者的能力,這是養成積極心態的第一步,也是必須弄清的準備工作。記住,你的心態是你——而且只有你——唯一能完全掌握的東西。
第二步:心理清潔與調整
忘記過去的失敗以及與此有聯系的所有關系,消除你腦海中和積極心態背道而馳的所有不良因素,找出你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東西,并立即著手去得到它。練習控制你的心態,并且利用積極心態來導引它;鍛煉你的思想,使它能夠導引你的命運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最有價值的財產就是健全的思想,有了它,你就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并且要把你的全部思想用來做你想做的事,而不要留半點空間給那些雜七雜八的念頭。要相信自己,相信你可以為所有的問題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但也要注意你所找到的解決方法,未必就是你想要的解決方法。借著幫助他人得到同樣好處的方法,去追尋你的目標,如此一來,你便可將多付出一點點的原則應用到實際行動之中。你必須了解打倒你的不是挫折,而是你面對挫折時所抱的心態,訓練自己在每一次不如意中,都能發現和挫折等值的積極面。
第三步: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一切
試著在每一個日子祈禱,無論晴天碧日或是雨雪紛飛。感謝你已擁有的生活和現狀,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有高層次追求的資格的,很多人還在為生存而掙扎。感恩,還意味著要有愛和包容心。試著和你曾經以不合理態度冒犯過的人聯絡,并向他致上最誠摯的歉意。這項任務愈困難,就愈值得去做,因為它可以使你擺脫掉內心的消極心態。你應承認,“愛”是醫治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藥物。愛會改變你體內的化學元素,以使它們有助于你表現出積極心態,愛也會擴展你的包容力。享受愛的最好方法就是付出你自己的愛。
第四步:具有正確的判斷力
建立適合你生理和心理的生活方式,別浪費時間以免落于他人之后。除非有人愿意以足夠的證據,證明他的建議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否則別接受任何人的建議,因為你可能會因一時大意而被誤導,或被當成傻瓜。另外,對于善意的批評應采取接受的態度,而不應采取消極的反應。接受并學習他人對你行為方式的客觀評價,利用這些評價做一番反省,并找出應該改善的地方。別害怕批評,你應勇敢地面對它。
第五步:修正自己的行為
改掉你的壞習慣,連續一個月每天禁絕一項惡習,并在一周結束時反省一下成果。如你需要顧問或幫助時,切勿讓你的自尊心使你怯步。使自己多多活動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狀態,生理上的疾病很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調;你身體應和你的思想一樣保持活動,以維持積極的行動。放棄想要控制別人的念頭,在這個念頭摧毀你之前先摧毀它,把你的精力轉而用來控制你自己。
第六步:從別人身上打開勝利之門
給他人一本激勵意志的書,就是在為別人帶來一些可使其生命充滿奇跡的東西。當你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不妨幫助他人解決他的問題,并從中找尋你所需要的答案,因為在你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同時,你也正在洞察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日行一善,其實并不僅僅是其“樂”無窮,也往往受益無窮。只有懂得關心照顧別人的人,才能使自己成長得更快。和其他獻身于探求成功原則的人組成智囊團,討論你們的進程,從更寬廣的經驗中獲取好處,務必以積極面作為基礎進行討論。參考別人的例子,提醒自己任何不利的情況都是可以克服的。張海迪雖然高位癱瘓,卻身殘志堅,成為多少代年輕人的榜樣;貝多芬作為一個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在耳聾的情況下也能毫不氣餒地創作出命運交響曲。難道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都不能使你從中領會到什么嗎?
第七步:恰當地獲取并處理所得
向每天的生活索取合理的回報,而不要光等著回報跑到你的手中,你會因為得到許多你所希望的東西而感到驚訝——雖然你可能一直都沒有察覺到。以相同或更多的價值回報給你好處的人,永遠記住,只有給予,才會有回報。當你正確恰當地處理好自己的所得,一定會獲得幾何數級倍增長的滿足感。
關于如何維持、保護、培養和強化積極的心態,有些專家還提供了以下一些具體建議:
1.改變習慣用語
不要說“我真累壞了”,而要說“忙了一天,現在心情真輕松”;不要說“他們怎么不想想辦法”,而要說“我知道我將怎么辦”;不要在團體中抱怨不休,而要試著去贊揚團體中的某個人;不要說“為什么偏偏找上我”,而要說“考驗我吧”;不要說“這個世界亂七八糟”,而要說“我要先把自己家里弄好”。
2.學會幫助別人,傳遞積極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