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心態心理學——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1)
- 成功要讀心理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 5475字
- 2014-03-13 14:43:20
據史書記載,拿破侖在全盛時期幾乎統治半個歐洲,戰敗后被囚禁在一座小島上,內心相當煩悶痛苦,難以自拔,說:“我可以戰勝無數的敵人,卻無法戰勝自己的心。”一個人,靠自己的力量去戰勝成千上萬的敵人,當然可以稱得上是位強大的人。但是,面對自己內心,可能就無能為力了。所以能夠挑戰自己,戰勝自己的內心所帶來的價值遠比前者高。
生活如同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以哭臉相示。持有什么樣的心態,也就決定擁有什么樣的人生結局。唯有不受成敗得失的左右,不受生死存亡等有形無形的情況所影響,才能擺正心態,從而戰勝自己。
心態決定命運,心態左右成敗
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賺更多的錢,擁有不錯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身體,整天快快樂樂地過著高品質的人生,似乎他們的生活就是比別人過的好。而許多人忙忙碌碌地勞作卻只能維持生計。其實,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為什么有些人能夠獲得成功,能夠克服萬難去建功立業,有些人卻不行?
不少心理學專家發現,這個秘密就是人的“心態”。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很多年前,在福建某貧窮的鄉村里,住了兄弟兩人。他們抵受不了窮困的環境,決定離開家鄉,到海外去謀發展。大哥好像幸運些,被奴隸般賣到了富庶的舊金山,弟弟被賣到窮困的菲律賓。
過了40年后,兄弟倆又幸運地聚在一起。那時的他們,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當了舊金山的僑領,擁有兩間餐館、兩間洗衣店和一間雜貨鋪,而且子孫滿堂,有些承繼衣缽,有些成為杰出的工程師或電腦工程師等科技專業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銀行家,擁有東南亞相當分量的山林、橡膠園和銀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都成功了。但為什么兄弟兩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卻有如此的差別呢?
兄弟聚頭,不免談談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說,我們中國人到白人的社會,既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才干,惟有用一雙手煮飯給白人吃,為他們洗衣服。總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們華人統統頂上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也不敢妄想,惟有安安分分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至于要進入上層的白人社會,相信很難辦到。
看見弟弟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羨慕弟弟的幸運。弟弟卻說,幸運是沒有的。初來菲律賓的時候,擔任些低賤的工作,但發現當地的人有些是比較愚蠢和懶惰的,于是便收下他們放棄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做大了。
以上是真實的故事,反映了海外華人的奮斗歷史。它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控制了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態度了!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支配的。
心態有兩面,正面陽光背面陰霾
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
一個心境健康的人,就會思想高潔,行為正派,就能自覺而堅決地摒棄骯臟的想法,不與邪惡者為伍。我們既可能堅持錯誤、執迷不悟,也可能相反,這都取決于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因此,它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擁有快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性格對于一個人的生活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性格好的人總能看到生活中好的東西,對于這種人來說,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令人傷心欲絕的痛苦,因為他們即便在災難和痛苦之中也能找到心靈的慰藉,正如在最黑暗的天空中心靈總能或多或少地看見一絲亮光一樣。盡管天上看不到太陽,重重烏云布滿了天空,但他們還是知道太陽仍在烏云上,太陽的光線終究會照到大地上來。
這種使人愉悅的性格不會遭人嫉妒。具有這種性格的人,他們的眼里總是閃爍著愉快的光芒,他們總顯得歡快、達觀、朝氣蓬勃。他們的心中總是充滿陽光。當然,他們也會有精神痛苦、心煩意躁的時候,但他們不同于別人的就是他們總是愉快地接受這種痛苦,沒有抱怨,沒有憂傷,更不會為此而浪費自己寶貴的精力,而是拾起生命道路上的花朵,奮勇前行。
具有樂觀、豁達性格的人,無論在什么時候,他們都感到光明、美麗和快樂的生活就在身邊。他們眼睛里流露出來的光彩使整個世界都溢彩流光。在這種光彩之下,寒冷會變成溫暖;痛苦會變成舒適。這種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輝,使美麗更加迷人燦爛。那種生性憂郁、悲觀的人,永遠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陽光,春日的鮮花在他們的眼里也頓時失去了嬌艷,黎明的鳥鳴變成了令人煩躁的噪音,無限美好的藍天、五彩紛呈的大地都像灰色的布幔。在他們眼里,創造僅僅是令人厭倦的、沒有生命和沒有靈魂的蒼茫空白。
盡管愉快的性格主要是天生的,但正如其他生活習慣一樣,這種性格也可以
通過訓練和培養來獲得或得到加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無法懂得生活的樂趣,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我們究竟是經常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還是黑暗的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任何人的生活都是兩面的,問題在于我們自己。
怎樣去審視生活。我們完全可以運用自己的意志力量來做出正確的選擇,養成樂觀、快樂的性格,而不是相反。樂觀、豁達的性格有助于我們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能看到光明。
聰明的人往往是在煩惱的環境中能夠尋找快樂。因煩惱本身是一種對已成事實的盲目的、無用的怨恨和抱憾,除了給自己心靈一種自我折磨外,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為了不讓煩惱纏身,最有效的方法是正視現實,摒棄那些引起你煩惱不安的幻想。世界上不存在你完全滿意的工作、配偶和娛樂場地,不要為尋找盡善盡美的道路而掙扎。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在生活中遭受磨難的人,精神上都會煩惱不堪。相信很多人對生活的磨難,不幸的遭遇,往往是付之一笑,看得很淡;倒是那些平時生活安逸平靜、輕松舒適的人,稍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會大驚小怪起來,引起深深的煩惱。這說明,情緒上的煩惱與生活中的不幸并沒有必然的聯系。生活中常碰到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這僅僅是可能引起煩惱的外部原因之一,煩惱情緒的真正病源,應當從煩惱者的內心去尋找。大部分終日煩惱的人,實際上并不是遭到了多大的個人不幸,而是在自己的內心素質和對生活的認識上,存在著某種缺陷。因此,當受到煩惱情緒襲擾的時候,就應當問一問自己為什么會煩惱,從內在素質方面找一找煩惱的原因,學會從心理上去適應你周圍的環境。
不管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幸和挫折,你都應以歡悅的態度微笑著對待生活。下面介紹幾條原則,只要你反復地認真試行,就可能減輕或者消除你的煩惱。
要朝好的方向想。有時,人們變得焦躁不安是由于碰到自己所無法控制的局面。此時,你應承認現實,然后設法創造條件,使之向著有利的方向轉化。此外,還可以把思路轉向別的什么事上,諸如回憶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不要把眼睛盯在“傷口”上。如果某些煩惱的事已經發生,你就應正視它,并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如果這件事已經過去,那就拋棄它,不要把它留在記憶里,尤其是別人對你的不友好態度,千萬不要念念不忘,更不要說:“我總是被人曲解和欺負。”當然,有些不順心的事,適當地向親人或朋友吐露,可以減輕煩惱造成的壓力,這樣心情會好受一些。
放棄不切合實際的希望。做事情總要按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不要總想一口吃個胖子。有人為金錢、權力、榮譽奮斗,可是,這類東西你獲得越多,你的欲望也就會越大。這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發財、出名似乎是一下子的事情,而實際上并不然。因此,你應在懷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同時,隨時樹立短期目標,一步步地實現你的理想。
要意識到自己是幸福的。有些想不開的人,在煩惱襲來時,總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誰都比自己強。其實,事情并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方面是不幸的,在其他方面依然是很幸運的。如上帝把某人塑造成矮子,但卻給他一個十分聰穎的大腦。請記住一句風趣的話:“我在遇到沒有雙足的人之前,一直為自己沒有鞋而感到不幸。”
生活就是這樣捉弄人,但又充滿著幽默,想到這些,你也許會感到輕松和愉快。
解放你我的積極心理學
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有三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從主觀體驗上看,它關心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構建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
第二,對個人成長而言,積極的心理學主要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征,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系,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等;
第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等方面。
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1.快樂人生的證明
有人調查了一些中過巨額彩票的人,如果這個人是具有抑郁情緒的不快樂的人,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快樂,那么中獎后會快樂半年左右,但半年后他們又陷入了不快樂之中,重新變得抑郁。也就是說金錢只能使一個原本不快樂的人獲得暫時快樂與幸福,但從一生的角度看,金錢導致的快樂是很短的。
一個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積極情緒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個將手伸進冰冷涼水的實驗是這樣的。普通人向冰水里伸手,只能忍受60—90秒,但在積極情緒測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個具有積極的情緒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時間要長一些。
快樂的人更喜歡與別人交朋友,而不是獨處。他們愿意主動接觸生人,愿意為他人捐錢,更具有利他主義精神,更關心周圍的人,而很少考慮自己的利益。
富有與幸福呈低相關,研究表明,富有人只比普通人稍微幸福一點。而親人離去,配偶的死亡,對人的幸福影響長達7—8年。
2.你知道樂觀的奇妙嗎?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悲觀的,但他們傾向于認為別人比自己樂觀。樂觀的人壽命更長。賽利格曼測試了70個心臟病人,在17個被測試為最悲觀的病人中,有16個沒有經受住第二次心臟病發作而去世了,而19個被測試為最樂觀的人中,只有一個人被第二次心臟病的發作奪去了生命。樂觀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研究表明,具有樂觀性格的人在保險公司銷售人員中,往往是銷售業績冠軍。樂觀的小學生將來很少得抑郁癥,走向社會后,在工作成績和社會地位方面均超過悲觀的人。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3.五歲女兒播下的“積極”種子
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數月后的一天,與五歲的女兒在園子里播種。他的女兒叫尼奇。賽利格曼雖然寫了大量有關兒童的著作,但實際生活中對于孩子并不算太親密,他平時很忙,有許多任務要完成,其實種地他也只想快一點干完了。尼奇卻手舞足蹈,將種子拋向天空。
賽利格曼叫她別亂來。女兒卻跑過來對他說:“爸爸,我能與你談談嗎?”“當然”,他回答說。“爸爸,你還記得我五歲生日嗎?我從三歲到五歲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五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樣經常郁悶嗎?”
賽利格曼產生了一種閃電般的震動,仿佛出現了神靈的啟示。他認識到,是尼奇自己矯正了自己的抱怨。
這一天改變了賽利格曼的生活。他過去的五十年都在陰暗的氣氛中生活,心靈中有許多不滿的情緒,而從那天開始,他決定讓心靈充滿陽光,讓積極的情緒占據心靈的主導。
繼而,賽利格曼將這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定義為積極心理學。
4.積極正是一種愛
積極一詞很容易令人產生誤解,其實積極的意義是相對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結果和最后結局,積極是一個行為過程,包括過程的體驗。
積極與個人處境有關,是指個人選擇一個最能適應的環境和發揮了最高潛能的行為,是一個人把所有力量都運用到了極限而問心無愧的人生態度。一個身患絕癥的人和一個處于創作狀態的作家,雖然所面臨的人生狀態如此不同,但在積極狀態上會是一樣的,他們都可能是積極的。只不過前者是與疾病作斗爭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氣,后者是陷入創作高峰體驗而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兩者之比,沒有量的規定,但在質的規定上是一樣的。
積極只能與消極相比,或者與心理不健康相比,而不能與另一個積極評價相比。積極是指主觀上的感受,包括一個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積極只能與自己的過去感受相比。我們不能比較兩個人的積極,科學家和下崗工人都有自己的積極,前者是實驗室中對科學的獻身,而后者可能體現在對小時工的敬業中。積極是一個帶有價值導向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某一文化進程中對于何謂積極品質會具有不同的看法。一個優秀的人在什么方面表現出色,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如過去,我們認為節約、貞潔、謙卑、沉默是積極的品質,而現代社會則更注重創新、自主、主動和外向。
大多數人對積極理解有偏差。人們傾向于認為,積極是指一個人通過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顯赫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談到積極首先想到社會精英,如名演員、企業家、首富、體育明星等。其實,這種積極不是指人的內在的積極,而是外在積極,我們所說的積極是人的一種出色的心理素質和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