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鼙鼓聲中涉江人:沈祖棻詞賞析集
- 張宏生
- 1408字
- 2020-09-09 18:03:54
大酺
春雨,和清真
望暮云重,香爐潤,煙縷微飏深屋。絲絲愁影亂,正珠簾低掩,玉鉤輕觸。沁骨商聲,銷魂遠韻,慵聽人間絲竹。難忘當年事,漸江南地溽,脆梅將熟。嘆鸞枕添寒,畫檐驚夢,錦衾人獨。 題紅流去速。問行客、何處停車轂。對暝色、繁枝飄淚,社燕尋泥,倚危樓、為誰凝目。卻念多情月,應不到、舊時闌曲。又寒汐、生江國。風卷羅幕,涼逼燈花如菽。夜深共誰剪燭。
沈祖棻和程千帆1937年在屯溪結婚后,時局動蕩,戰亂頻仍,二人漂泊西南,又聚少離多。這首詞作于1940年春,沈祖棻獨處雅安,思念親人。
上片寫傷感、慵懶的心情,并揭示其原因是與愛侶天各一方。起三句描寫春雨連綿的季節,暮云沉沉,深屋中的香爐沾染了濕氣,縷縷輕煙飄動。“暮云重”出自杜牧詩句“千里暮云重疊翠”。“香爐”兩句,令人想起沈祖棻《宋詞賞析》中贊賞過的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衣潤費爐煙”之句。后三句以尋常閨閣景象寫愁緒。“絲絲愁影亂”是寫愁緒像細絲一般剪不斷、理還亂,又如影子一般斑駁零亂,令人想起秦觀的名句“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此時此刻,連低掩的珠簾、輕觸的玉鉤都好像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緒低沉。“沁骨”三句說由于心情抑郁,原本可以解悶的聲韻反而沁骨銷魂,所以連人間絲竹聲也懶得聽。“沁骨”一詞,令人想起吳文英《鎖寒窗》“冷薰沁骨”。“難忘當年事”三句回憶1937年與程千帆戀愛、定情的往事。這一年程千帆與沈祖棻先后在《文藝月刊》發表情詩,表達對彼此的愛慕。“漸江南地溽,脆梅將熟”,說的是兩人在溽濕的梅雨季節情定終生。遺憾的是,不久漁陽鼙鼓動地而來,這一年9月,兩人在安徽屯溪結縭,婚后卻四處奔波,因此,接下來詞意陡轉,主人公感嘆鸞枕上突然增加了寒意,畫檐下美夢被驚醒,獨自擁著錦衾的日子開始了。
下片寫從日暝至夜深,思念越發深長,心情更加凄清。換頭三句以問句表達對旅途中人的牽掛。“題紅流去速”用唐代宮女題詩紅葉付諸御水流去事,也可視為對吳文英《秋思耗》“料有斷紅流處,暗題相憶”的化用。又沈祖棻曾贊譽張炎《南浦》“‘流紅去’句,翻陳出新,用意更進一層”,可以互參。正如題詩的紅葉急速流去,行旅中人將在何處停車休息呢?接下來用一系列慘淡的景色,一層深似一層地描寫相思之苦。“對暝色”三句寫繁枝飄淚的傷感與社燕尋泥的棲遑,“倚危樓”寫主人公無論怎樣凝目遠望,也不見旅人身影;剎那間意識到,即便月兒多情念舊,也不會回照到舊時的欄桿。“卻念多情月”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思念愛侶不得,無可奈何,轉而感嘆多情的月亮不照舊時欄桿,正是所謂“無理而妙”的寫法。接下來五句,連續用“寒汐生江國”、“風卷羅幕”、“涼逼燈花如菽”等情境,極寫凄涼的心境。最后“夜深共誰剪燭”的問句,雖是由周邦彥《大酺》“夜游共誰秉燭”而來,意境卻迥然有別:周邦彥取《古詩十九首》“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意,抒發及時行樂之念;這首詞則是化用唐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大酺》是周邦彥的名篇,歷來享有盛譽。其中“行人歸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車轂”句,極受清人譚獻推許,甚至要求“填詞者試于此消息之”(《復堂詞序》)。沈氏和作,繼承周詞的精神,鋪排處往往極具匠心。其師汪東曾盛贊“涼逼燈花如菽”一句,“六字橫絕”。試比較周氏原作:“門外荊桃如菽。”就不得不承認,沈氏后出轉精,非常生動形象地將節候、物象與心境結合在一起,確實寫得精彩。
/吳正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