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鼙鼓聲中涉江人:沈祖棻詞賞析集
- 張宏生
- 1563字
- 2020-09-09 18:03:52
玲瓏四犯
寄懷素秋,用清真體
照海驚烽,早處處空城,寒角吹遍。轉(zhuǎn)盡車塵,才得間關(guān)重見。杯酒待換悲涼,可奈舊狂都減。未憑高客意先倦。凄絕故園心眼。 夜窗秋雨燈重剪。有離人、淚珠千點。傷心更作天涯別,回首巴山遠。愁寄一葉怨題,寫不盡、吟邊萬感。剩斷魂夜夜,分付與,寒潮管。
素秋,姓尉,沈祖棻先生《喜遷鶯》詞下程千帆先生箋云:“尉素秋,江蘇碭山人,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任卓宣妻。”1960年—1963年任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著有《秋聲詞》等。尉素秋與沈祖棻為中央大學時同學,一起參加詞社“梅社”,其晚年所作《詞林舊侶》(見《程千帆沈祖棻學記》)一文,懷念當時詞朋舊侶十人,并各以詞牌為之命名,其自稱“西江月尉素秋”,稱沈先生為“點絳唇沈祖棻”,云沈先生,蘇州美人,明目皓齒,服飾入時。沈先生《摸魚子·再寄素秋》詞中自注曰:“往在南雍,嘗推眉樣第一,秋每以相戲。因賦詩解之曰:‘誰憐冷落江郎筆,不賦文章只畫眉。’”可見兩人同窗時交往甚密,感情甚篤。1938年,沈先生避難重慶時與尉素秋相逢,作《喜遷鶯》詞,序云:“亂后渝州重逢寄庵(汪東)、方湖(汪辟疆)兩師,伯璠(章伯璠)、素秋、淑娟(杭淑娟)、叔楠(趙淑楠)諸友。”其中章伯璠、杭淑娟也名列尉素秋詞朋舊侶十人之中,稱“虞美人章伯璠”、“聲聲慢杭淑娟”。1939年秋起,沈先生避難養(yǎng)病于雅安,她在詩詞中也稱雅安為“西陲”,詞中有“回首巴山遠”句,因此推測此詞作于雅安,時當1939年秋冬或初春。
因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日本為海上島國,故詞從海上報警的烽火寫起。烽火照海之后,成席卷之勢,以“早”字領(lǐng)起,寫出祖國大地受鐵蹄踐踏之狀以及淪陷之速,二、三句更以“空”、“寒”描繪了淪陷地的荒涼凄苦。到處流離的逃難人,經(jīng)歷著“轉(zhuǎn)盡車塵”的命運。“轉(zhuǎn)盡車塵”四字,寫盡了逃亡之路的漫長、動蕩和艱辛。前四句雖未直接寫人,然而飽受苦難的人們無疑籠罩在熊熊烽火和車輪卷起的滾滾塵土之中,由此更見出“間關(guān)重見”之于逃難者的非凡意義,自此,方始有亂離中的悲涼的“人”的出現(xiàn)。晏幾道《阮郎歸》云:“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沉重陽。人情似故鄉(xiāng)。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作者化用這首詞的若干意蘊:因為有詞朋舊侶重逢,所以“人情似故鄉(xiāng)”;因為有可以澆愁的杯酒,故可如小山詞中人那樣“欲將沉醉換悲涼”。當詞人真的欲用“杯酒”換“悲涼”時,卻無奈地發(fā)現(xiàn),“舊狂”已減,無法再“理”,此則反小山詞意,寫出亂離之悲的格外深至。既然“舊狂”難理,或可退一步,登高消憂。杜甫《登高》詩曰:“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云:“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可詞人又悲哀地發(fā)現(xiàn),自己尚未登高,卻已“客意先倦”。因無以消憂,因不堪登高望遠,故對故園的“心”和“眼”只能永處“凄絕”之中。
下闋從秋雨夜與朋友敘話寫起。“夜窗秋雨燈重剪”一句,意象來自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燈重剪”,寫出敘話之久。“有離人、珠淚千點”,離人淚與窗外夜雨一同淅瀝。“傷心更作天涯別,回首巴山遠”,則交代了客中遠別,一走天涯,一留重慶。這里的“巴山”當指重慶縉云山,代指重慶。“愁寄一葉怨題,寫不盡、吟邊萬感”,《本事詩》載宮人在大梧葉上題詩,怨“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周邦彥《掃花游·春恨》也有“想一葉怨題,今到何處”句,此處是用來表現(xiàn)詞題中的“寄”意。而為了點出詞題中的“懷素秋”,詞人說,自己僅存的一縷斷魂,將付與寒潮做主。“寒潮”,因前有“秋雨”、“淚水”蓄勢,后有“寄一葉怨題”的江水增容,必將能夜夜重回巴山。這一結(jié),發(fā)想新奇,感情濃烈,深具匠心,使得全篇馀音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俞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