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浣溪沙

家近吳門飲馬橋。遠山如黛水如膏。妝樓零落鳳皇翹。 藥盞經年愁漸慣,吟箋遣病骨同銷。輕寒惻惻上簾腰。

1937年秋,因日寇入侵南京,沈祖棻隨程千帆踏上流亡的旅程。在逃難之初,她便曾寫下“何日得還鄉。倚樓空斷腸”(《菩薩蠻》四首其三)的思鄉之句。也許從流亡的第一天開始,家鄉就是她魂牽夢繞的所在。鄉愁無處不在,從未停歇。1939年秋,經歷了夜間的空襲,拖著久病的軀體,沈祖棻隨程千帆由重慶乘船前往雅安避寇養病。在船行途中,沈祖棻寫下了一組《浣溪沙》共10首,將鄉愁貫注其中。這是其中的第3首。

“家近吳門飲馬橋。遠山如黛水如膏。”“飲馬橋”是蘇州城中的一座拱橋,因東晉名僧支遁曾牽馬在此飲水得名。沈祖棻舊家所在的大石頭巷離飲馬橋步行僅5分鐘,故有“家近吳門飲馬橋”之語。這固然是實錄,卻隱然透露出女詞人身上所蘊藏的蘇州風雅:飲馬橋既是蘇州古橋,離此極近的沈家又何嘗不是歷史悠久的深宅大院?事實上,沈祖棻家宅至今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宅院后轉售給吳姓人家,今稱吳宅)。《蘇州市志》對這座建筑有詳細的描寫:“大石頭巷吳宅相傳始建于清乾隆間,北向,可分三路五進,后門通倉米巷,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90平方米。中路主軸有轎廳、大廳、樓廳等建筑,大廳、樓廳前各有磚雕門樓……”曾有文學愛好者特意尋訪后寫道:吳宅“和蘇州老城廂小巷里深藏著的許多老宅一樣,粉墻黑瓦,一點都不顯山露水,內部卻極具神韻……第一道門樓的隸書門額略有模糊,好像是‘舍和履中’四字,磚雕的紋飾細膩精致。第二道門樓行書門額為‘麟翔鳳游’,上面的兩排磚雕紋飾更是嘆為觀止,按其圖案內容,稱為‘四時讀書樂’門樓。”(皋玉清《沈祖棻先生故居尋訪小記》)“家近吳門飲馬橋”,出語如此自然,仿佛脫口而出,毫無深意,然細細想來,“家”、“吳門”、“飲馬橋”這三個地名既是沈祖棻度過最初人世歲月的地方,也是深厚的蘇州風雅精神的代表,這風雅精神長久地影響著沈祖棻的心靈世界,所以這起筆看似平淡,實則含著無限深情。

據沈祖棻的女兒程麗則追憶:“舊宅后面小院中的二層小樓,當年祖棻與祖母住在樓上。”(程麗則《千帆身影》)沈祖棻所居既為二層小樓,從樓中窗戶自可遠望山水,故有“遠山如黛水如膏”,滿目風景清嘉。此句雖化用清人趙翼詩“山痕如黛水如膏”(《歸順州龍潭觀打魚》),卻也浸潤著女詞人一己的感受。家鄉風景如斯美好,詞筆卻陡然轉折:“妝樓零落鳳皇翹。”“妝樓”即程麗則所言“二層小樓”,“鳳皇翹”即鳳翹,是古代女子佩戴的鳳形首飾。戰火焚燒,千年古城姑蘇亦在劫難逃,故居與舊飾皆凋零散落。這一句與上句之間形成強烈對比,也正可與同組詞中“今日江南自可哀”、“江南風景漸成秋”等詞句同觀。

過片以“藥盞經年愁漸慣”承上啟下,既由物及人,又引出“吟箋遣病骨同銷”。沈祖棻曾在同時期所作《霜葉飛》詞序中敘及“久病之軀不任步履,艱苦備嘗”,可見“藥盞經年”并非虛語。這逐漸習慣的“愁”又是什么呢?同組《浣溪沙》云:“詞賦招魂風雨夜,關山扶病亂離時”、“久病長愁損舊眉。低徊鸞鏡不成悲。”可見鄉愁、亂離與久病都是引發她深重愁思的原因,這些愁緒無可排遣、無由減輕,所以詞人不得不逐漸習慣。可以想見,在逃亡途中,不分山間與水邊,也無論白天或月夜,這種種深愁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病中時光何以排遣?詞人云:“吟箋遣病骨同銷。”吟箋即詞稿,宋人晏幾道《采桑子》云:“黃花綠酒分攜后,淚濕吟箋。”當詞人將全部的精力與心血都付諸填詞,這舉動固然排遣了病中時光,但因用力太深、用情太過,詞成已形銷骨立。組詞其七云:“斷盡柔腸苦費詞。朱弦乍咽淚成絲。”均可見吟邊萬感,辛苦備嘗。結拍“輕寒惻惻上簾腰”,簾腰代指簾幕,“輕寒惻惻”語出韓偓“惻惻輕寒剪剪風”(《寒食夜》),全句則化用“漠漠輕寒上小樓”(秦觀《浣溪沙》)句意,以景結情。“輕寒”輔以“惻惻”,接以“上簾腰”,寫寒意漸上心頭,既呼應前文,又留下了裊裊不盡之意。

這首詞寫于從重慶前往雅安的水路中。詞人極目巴山蜀水,心中卻悵念著江南舊日的樓臺:“一別巴山棹更西。漫憑江水問歸期。漸行漸遠向天涯。”(《浣溪沙》其一)。這一份入秋心事、斷腸深悲,既為一己的病體、思鄉的愁緒而發,也為戰亂中的家國而發,這才是“輕寒惻惻上簾腰”的真正原因。

/黃阿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河县| 通榆县| 揭西县| 西盟| 泸水县| 屏山县| 河北省| 邹城市| 兴山县| 姜堰市| 彰化市| 上虞市| 仁寿县| 铁岭市| 介休市| 黄冈市| 余庆县| 高邑县| 章丘市| 中山市| 连州市| 湘潭县| 岳池县| 彭山县| 西峡县| 郑州市| 石首市| 南涧| 毕节市| 嵊州市| 铁岭市| 宁波市| 曲沃县| 宜春市| 池州市| 岳普湖县| 台中市| 永平县| 天峨县| 金华市|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