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書畫的介質(呈色材料)

一、墨

墨是中國書畫最基本的表現材料,是中國畫的主要色彩?;蛑^“無墨不成畫”,良有以也。

(一)墨的發展和演變

一說上古寫字,磨石炭為汁而書,稱為石墨。1980年,陜西臨潼姜寨村發掘距今五千多年的墓葬,出土有凹形石硯、研杵等研墨工具。

五代以前,多用松煙、桐煤制墨。最早的含膠煙墨實物,1975年于湖北云夢睡虎地4號戰國秦墓出土(圖一),為圓柱狀,直徑2.1cm,殘高1.2cm,墨色純黑。墨塊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用模制。

圖一 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墨(左)與石硯(右)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有最早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

五代時期,出現油煙墨。宋趙彥衛《云麓漫鈔》載有燒桐油制墨法:“邇來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麄椀,燃以桐油,上復覆以一碗,專人掃煤,和以牛膠,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謂之油煙?;蛴犉涮珗?,少以松節油或漆油同取煤,甚佳?!?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10" id="ch10-back">(10)

(二)墨的原料和種類

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呈色劑,松煙、油煙、漆煙等煙料),是碳氫化合物不完全燃燒留下的粉末狀物質,其中的炭是碳元素的非晶質形態。清末以來,也用工業炭黑制墨。炭黑和以膠(黏合劑)、香料和藥材(防腐劑)等,模壓成墨。

墨以黑色為主,也有朱墨和彩墨。(圖二)

圖二 黑墨、朱墨和彩墨

當代成品墨汁,因其多用工業炭黑及化學膠水等非耐久材料,使作品不易久存。

【筆記與注釋】

人造墨發明前,多用天然墨如石墨、黑石脂、烏賊墨,后來發現木料燃燒后的熏煙能積成黑色粉末,不必研磨就可以做墨使用。而松木燃燒的熏煙最多、最濃,于是松煙制墨成為主流。漢代時隃麋多古松,成為了制墨中心。漢墨實物如廣州南越王墓(圖三)、臨沂金雀山漢墓出土的墨丸,使用需經研石杵壓。東漢魏晉隨著墨模的運用,墨錠取代了墨丸、墨塊,從而影響了墨的使用方式,墨錠可直接手持研磨。1974年南昌發掘的兩座東晉墓各出土一件墨錠,又有木方上墨書隨葬品名目“故書箱一枚,故書硯一枚,故筆一枚,紙一百枚,故墨一枚”(11),可見“文房四寶”的組合已經完備。

圖三 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的石硯和墨丸

松煙墨原料的主產地歷代不同,漢代以扶風隃麋終南山之松為貴,魏晉時有九江廬山之松,唐代則有易州、潞州之松,五代以宣歙之松為冠。松料產地的變化也表明了制墨中心的地理遷移,而五代至今,徽州一直是制墨重鎮。

油煙墨制作與使用的成熟是在五代以后,宋李孝美《墨譜法式》記有用桐油、清油、麻子油制墨之法,都是油煙墨。油煙墨常用多種油料復配,色澤比松煙墨更黝黑光亮,且歷久不褪、入水不暈,明清時被廣泛使用。明清到近代,制墨工藝愈加精進完備,墨更精致,種類更多,名貴者還成為了收藏珍品(下圖)。清同光年間,謝松岱首創“云頭艷”墨汁,并開設一得閣墨店,墨汁省去了研磨之累,受到廣泛歡迎,這是墨形制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清內府的藏墨

晚清時工業炭黑輸入我國,成為造墨之選,稱“炭黑墨”或“洋煙”“西煙”。炭黑墨色澤黝黑,附著力弱于油煙,易擴散,但因價廉而對以松煙、油煙為原料的傳統制墨業造成了巨大沖擊。

除一般意義上的黑色墨塊、墨汁外,朱墨、彩墨也屬墨的范疇。朱墨以朱砂細研,清浸膠中數日,后去膠曬干,所得如墨鋌。還有所謂“五色墨”或“十色墨”,制法與傳統顏料的做法有相通之處。

(三)墨的制作方法和步驟

1.制煙、選料:松煙、油煙、漆煙、桐煙等。用篩選或沉淀法選料。

2.入膠、合劑(配料):墨的配料種類繁多,各有秘方,秘不外傳。通常為牛皮膠、雞蛋清、魚皮膠等。動物膠劑易受潮腐敗發臭,故墨中多添加各種香料、藥材,以防腐改味,如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紫草、秦皮、蘇木、白檀、蘇合香、珍珠、冰片、沉香等。

3.蒸杵、搗練:將煙料和配料糅合成團,放入鐵臼中搗練數萬次,或用鐵錘錘擊,制成墨團。

4.成型、裝飾:將墨團分成小塊放入銅模或木模中,壓成墨錠。墨的外表涂裝多樣,有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等。

墨的制作流程

【筆記與注釋】

三國時書家韋誕的《合墨法》是記載制墨法最早的文獻,其中言先將“好醇煙,搗訖,以細絹篩,于堈內篩去草莽若細沙、塵?!?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12" id="ch12-back">(12),再以一定比例加膠合藥,具體有梣皮、雞子白、珍珠砂、麝香等藥材,再捶搗,“下鐵臼中,寧剛不冝澤,搗三萬杵,杵多益善”,雖寥寥數語,但已備制墨法之大要。

無論松煙還是油煙墨,均須燃燒取炱。松煙墨選上等松木入窯燒制,燃燒后所得稱“煙”。宋李孝美《墨譜法式》記有“造窯”,用于收集煙灰。油煙的燒制,用煙碗瓦盆代替煤窯,《墨譜法式》記油煙墨制法:“桐油二十斤,大麄椀十余只,以麻合燈心,旋入油八分,上以瓦盆蓋之,看煙煤厚薄,于無風凈屋內,以雞羽掃取,此二十斤可出煤一斤。”(13)選料就是對所得的煤煙進行揀選,用篩選或沉淀法存精去粗。單純的松煙墨色黑黯無光,且入水易化,所以有時與油煙調和制墨,稱“油松墨”。漆煙墨是取生漆和油燒成。桐煙墨則是專用桐油作原料燒成煙炱的墨,顏色亮黑,富有光澤。

入膠與合劑就是向煤煙添加配料,即加膠、用藥、和制的過程。煙膠的比例與墨的使用感和持久度密切相關,宋晁貫之《墨經》言“和”:“膠多利久,膠少利新,匠者以其速售,故喜用膠少。”(14)加膠使煙料的碳粒膠結成型,研磨時水煙不易分離,書寫時墨能更好地附于紙絹上。膠多為動物膠,以鹿膠為上,牛膠為下,通常多種動物膠復合使用。

蒸杵指多次蒸沸和搗杵,兩者相間而行。不同墨家做法不一,有的在搗練出臼后用熳火養之。韋誕提出“搗三萬杵,杵多益善”,搗杵不厭多,在石臼或鐵臼中進行,常與蒸交替。

成型,是將丸搟而成的墨團放入銅制或木制的墨模中壓制為墨錠。墨模出現于東漢,之前的墨多呈丸型,硬度較小。模制提高了墨的硬度,賦予墨更多的形制,為雕琢裝飾做了鋪墊。墨發展成工藝品和收藏品后,式樣繁多、裝飾奇巧,圖案與銘文交相輝映。

好墨不僅要色澤黝黑,還要堅硬耐用,有光澤、香味。墨在研磨時,佳墨研之如犀,劣墨則研之如泥。研出墨的光色,以紫光為上,黑光次之,青光、白光又下之。

(四)制墨名家

三國兩晉:韋誕、張金

南北朝:張永

隋唐:祖敏、王君德、奚鼐、奚鼏

五代:奚超、李廷珪(奚超子。河北易州墨工,避亂,隨父徙歙。南唐李煜賜其李姓?;漳亲妫?/p>

宋代:張遇、潘谷、王迪

元代:朱萬初

明代:程君房、葉玄卿、方于魯、羅小華

清代:曹素功、胡開文、汪節庵、汪近圣,并稱四大制墨名家。曹素功又與曹冠五并稱“南北曹”。

【筆記與注釋】

人工制墨至遲在春秋戰國時已有發展,最早的制墨名家是韋誕,賈思勰《齊民要術》錄有他作的《筆方》與《合墨法》兩則。韋誕墨極精,有光澤且附著力強,謂“一點如漆”,曾奏:“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千言?!?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15" id="ch15-back">(15)

西晉時有制墨名工張金,見載陸友《墨史》。《墨譜法式》還載有南朝翼公之法。南朝宋時的張永所合秘墨,“色如點漆,一點竟紙”,是文人制墨的代表。有些制墨名家本身是文人,但是否親自造墨歷來有爭議。文人常指導墨工制造,冠以姓名,有時墨工也借文人之名而自抬墨價。

唐代留名的墨家更多,有李陽冰、祖敏、王君德、奚鼐、奚鼏等人。祖敏是制墨官,造墨之妙在于以鹿角膠煎為膏而和之,名聞天下。奚鼐之子奚超,超之子廷珪,唐末奚廷珪隨父自易水徙歙州,后因制墨之精被南唐后主李煜賜國姓,即著名的李廷珪,他改進了制墨工藝,墨中加膠甚多,所制墨堅如玉、紋如犀,經久耐用,形制上有劍脊龍紋圓餅、烏玉塊、雙脊鯉魚等品,世人珍若拱璧,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曰:“至宣和年,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也?!?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16" id="ch16-back">(16)清人孫承澤《庚子銷夏記》記載趙佶《柳鴉蘆雁圖》:“墨光如漆,當是李廷珪墨?!?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17" id="ch17-back">(17)南唐有名的制墨家族還有歙州耿氏、宣州盛氏等。

唐宋易代之際,北方戰亂,歙州成為新的制墨中心,為徽墨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除李氏一脈外,宋代墨家還有張遇、潘谷、王迪、柴珣、陳朗、蘇澥、潘衡、沈珪、蒲大韶等人。張遇以制御墨聞名于世,其墨極精良,僅次于李廷珪,傳他創油煙墨,以油煙、腦麝、金箔入墨。潘谷,歙縣人,被譽為“墨仙”。

圖一 明 程君房 款 蟠螭紋圓墨和癸卯解元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二 明 羅小華 半核桃式
墨正、背面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三 明 方于魯 文犀照水墨
正、背面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制墨以朱萬初為代表,他曾取法金人劉法,重視選料,用三百年枯朽之松,善制松煙墨,所制之墨曾進御。

明代油煙墨大興,制墨業蓬勃發展,嘉萬時涌現出程君房、葉玄卿、方于魯、羅小華、汪中山、邵格之等一批技藝高超的墨家,徽墨派系分立,有歙派、休寧派、婺源派,各墨家爭奇斗勝,名墨層出不窮。此時諸多名家墨譜刻板付梓,如程君房《墨苑》、方于魯《墨譜》、方瑞生《墨?!返?。程君房《墨苑》的圖樣繪制者包括當時的名家丁云鵬、陳洪綬、蕭云從等。程君房制墨博采眾長,所制名品有“寥天一”“青玉案”“玄元靈氣”等。方于魯得程君房墨法而改其制,著有六卷《方氏墨譜》,得到莫是龍、汪道會、王穉登、屠隆、王世貞等一時名宿的序傳跋記,說明方于魯作為墨工卻被文人群體所認可和接納。

清代墨業以四大家為首,即曹素功、胡開文、汪節庵、汪近圣,另外曹素功又與曹冠五并稱“南北曹”。曹素功將明末吳叔大的“玄粟齋”改為“藝粟齋”,經營墨肆,其墨稱為素功墨,制有紫玉光(圖四)、耕織圖叢墨等名墨。胡開文乾隆年間開始經營墨店,選料、制墨俱精,生產低、中、高檔墨(圖五),滿足社會各階層所需,超越曹墨稱為墨業大宗。汪節庵經營“函璞齋”,所制墨造型精美、香氣馥郁,且擅長制集錦墨,如“西湖十景詩圖集錦墨”“名花十友集錦墨”(圖六),此外他還仿制明代墨品。汪近圣原為曹素功家墨工,后自立門戶開“鑒古齋”,所制名品有“耕織圖”“御制彩”“千秋光”“石鼓文墨”等。

圖四 清 曹素功 紫玉光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五 清 胡開文 大富貴亦壽考五色墨和八寶奇珍墨 故宮博物院藏

圖六 清 汪節庵 名花十友墨和仿古泉式墨 故宮博物院藏

二、顏料

圖一 各種顏料

圖二 礦物顏料的制作:敲碎、過篩、碾磨、水漂

(一)礦物顏料(又稱石色)

唐代以前,繪畫以礦物顏料為主。礦物顏料艷麗厚重,穩定性強不易變色,覆蓋性強,透明度差。礦物顏料舉要如下。

朱砂:硫化汞礦石磨制,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經漂洗沉淀,自下而上,可分離出朱砂、二朱、三朱、朱膘,其色由深漸淺,朱砂色深紅。

朱膘:又稱朱磦,漂洗朱砂,沉于下者為朱砂,浮于上層如膘者,故稱朱膘,其色淺而艷,近橘紅。

圖三 朱砂顆粒和朱膘膏

銀朱:硫汞合劑,人工煉制,色鮮艷。

雄黃:四硫化四砷礦石磨制,又稱雄精、石黃、黃金石、雞冠石。

雌黃:三硫化二砷礦石磨制。又有植物石黃。

石青:藍銅礦,堿性銅碳酸鹽,佳者以青金石磨制,經漂洗沉淀,分頭、二、三、四青,頭青色最深。

石綠:銅綠,堿式碳酸銅。佳者以孔雀石、綠松石磨制,分頭、二、三、四綠,四綠色最淺。

赭石:剛玉族赤鐵礦石磨制,分深赭、淺赭。

蛤粉:貝殼磨制,非礦物,但傳統歸此類。

鈦白:鋅鈦白,是鋅與鈦白粉的混合研磨物。

鉛粉:氧化鉛,白色,易變黑。

金粉、銀粉等,用于描金、泥金、泥銀。

【筆記與注釋】

礦物顏料又稱“石色”,指取材自天然礦物質,經研磨、漂洗、水飛等一系列加工后精制成的顏料。礦物顏料色澤純正,色質穩定,覆蓋力強。唐以前多用礦物顏料,據研究莫高窟壁畫使用的顏料有赭石、石青、石綠、朱砂、鉛粉、鉛丹等,多是礦物顏料。常用的礦物顏料如下。

朱砂:紅色顏料,又名辰砂、丹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取自天然礦石,產于湖南、貴州等地。朱砂硬度不高,易于研磨加工,以鏡面砂為佳。經過篩揀浮漂工序,可漂出二朱、三朱、朱膘,朱膘浮在最上一層,質地細膩,二朱、三朱則更粗糙,色澤更深沉。

朱膘:橘紅色顏料,又名朱標、朱磦。朱砂兌入清膠后,朱膘浮于最上層,顆粒極細,呈鮮亮的橘紅。

銀朱:紅色顏料,又名紫粉霜,主要成分為硫化汞,以水銀、硫磺為原料人工制得,色澤猩紅,但較暗,不如朱砂鮮艷,且容易分解變色,常作為朱砂的替代品。

鉛丹:紅色顏料,又名鉛紅、紅丹,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易變暗變黑。

石黃:黃色顏料,與雄黃、雌黃、土黃伴生于黃金石,黃色純正而稍有臭味。

雄黃:黃色顏料,呈橙黃色,在黃金石內被石黃包裹,色更深者稱雄精。宜畫黃葉與人衣,但忌在金上使用。

雌黃:黃色顏料,在黃金石內呈云母片狀,易碎,色澤類似檸檬黃。

雄黃(橘紅色)與雌黃(檸檬黃色)共生礦物原石

土黃:黃色顏料,是黃金石最外一層,顯色成分除砷硫化物外,是氧化鐵和氫氧化鐵,土黃近土色,微赤。

赭石:紅褐色顏料,又名土朱、代赭,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原石伴赤鐵礦產出,可分為深、淺赭石。

赤鐵礦(赭石)

石青:青色顏料,主要成分為鹽基性碳酸銅,品類有空青、扁青、沙青等,加工后分頭、二、三、四青,色深依次減淡。石青和石綠是畫青綠山水的重要顏料,覆蓋力較強。使用青綠顏料時,須加膠調和。

藍銅礦(石青)

群青:青色顏料,青金石研磨制成,色相為深藍色,藍中帶青,明凈沉著。

青金石(群青)

石綠:綠色顏料,與石青同產于銅礦,呈塊狀,有孔雀石、綠松石,加工后分頭、二、三、四綠。

孔雀石(石綠) 綠松石(石綠)

蛤粉:白色顏料,又名珍珠粉、蜃灰、蚌粉,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取文蛤、青蛤等白色貝殼粉碎煅燒,研至細膩而成。濕時微透明,干后較白,覆蓋力強,可久不變色。

文蛤殼(蛤粉)

鉛粉:白色顏料,又名胡粉、鉛華、官粉、鉛白,主要成分為鹽基性碳酸鉛,古代常用作化妝品。優點是色白,不透明,但日久易變暗變黑,稱為“返鉛”。

泥金:金色顏料,主要成分為金,是金箔與膠水研合后的產物,有青、赤二種,近現代也用價低的銅、鈦金仿制。

金箔(泥金)

泥銀:銀色顏料,主要成分為銀,是銀箔與膠水研合后的產物,又稱銀泥,近現代也用鋁制材料仿制。

鈦白:白色顏料,又名鋅鈦白,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鈦和氧化鋅,狀態穩定,很少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作用。

白堊:白色顏料,又名白善土、白土粉,是石灰巖的一種,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多用于壁畫,紙絹畫不見使用。

胭脂蟲及其粉末

膠、礬顆粒和膠礬水 蓼藍和花青染物
管狀藤黃 黃檗樹皮

(二)植物顏料

植物顏料有花青、黃檗、藤黃(海藤樹樹脂煉制,有毒)、梔黃、胭脂、紅狐、槐花、洋紅(最初為進口貨,從胭脂蟲中提取,雖非植物顏料,但歸于此類)等。

花青的記載最早,所謂“青出于藍”者。

唐代繪畫始見用植物顏料。植物顏料畏光照,易褪色,覆蓋性差,透明度佳。

【筆記與注釋】

植物顏料提取自植物的根、莖、花、葉部位,多以水調和,色質透明,又稱水色。多種單色混合,可形成間色、再間色,石色、水色可以相混,石色同石色、水色同水色亦可混色。色中加墨,可降低顏色的飽和度,調節色調的明暗。

敷色時,用膠礬合顏料,可增強色彩的附著力。膠有黃明膠、阿膠等,多用牛馬的皮筋骨角制成,加水后加熱融化,挑選上層清輕的部分使用。膠還可以粘貼在絹本畫面要修改的位置,干后繃下便可清潔絹地。明礬又稱白礬,半透明塊狀結晶,重設色繪畫通常都需要礬水來固定顏色,即敷染一兩遍顏色后,就要用礬水涂抹一次,防止之后再上色時底色動搖泛色,因此有“三礬九染”之說。

常用的植物顏料有:

花青:青色顏料,又名青黛,用蓼藍葉發酵加工后的藍靛制成?;ㄇ喟l色鮮艷清純,遠勝化學顏料制作的花青膏。

藤黃:黃色顏料,又名月黃,是海藤樹樹脂煎煉而成,原產印度、越南一帶。藤黃有毒,色相呈檸檬黃色。

梔黃:黃色顏料,又名梔子、生梔子,將梔子果實搗碎煎水加膠而成,可替代藤黃。

黃檗:黃色顏料,又名黃木,色相呈深黃色,用來染紙,可防蟲,謂硬黃紙。

胭脂:紅色顏料,又名燕脂、燕支、臙脂,以紅藍花、茜草、紫草茸熬煎加膠而成,色相呈深紅色,較暗,古代用作化妝品。

洋紅:紅色顏料,又名西洋紅、胭脂蟲紅,主要成分是蒽醌類胭脂紅酸,由胭脂蟲粉末加工制成,發色艷麗,比大紅更鮮艷。洋紅價高,不會透蝕紙絹背面,毛筆蘸后可洗凈,而化學染料制成的另一種洋紅色會染筆,且透暈紙背,不宜用。

紅狐色:紅色顏料,以國槐花蕾制成,色彩透明,紅中微黃,可替代赭石使用。

槐花:綠色顏料,以國槐花蕊制成,用未開花蕊制作的呈嫩綠色,用已開花蕊則呈黃綠色。

現今幾種常用的國畫顏料

(三)化工顏料

近現代開始使用化工顏料。

如:曙紅、深紅、大紅、鉻黃、普藍、天藍、酞青藍、青蓮等。

【筆記與注釋】

近代化工顏料傳入我國,不僅用于繪畫,也用于服飾染制、圖書印刷等?;ゎ伭蠞B透力較強,發色艷麗,因生產價格低廉而迅速占領了繪畫顏料市場。

常用的化工顏料有以下幾種。

曙紅:紅色顏料,又名伊紅、牡丹紅,由熒光黃和溴作用而得,是一種酸性顏料,色相呈鮮紅色。

深紅:紅色顏料,化學合成而得,色彩為較暗的紅色,滲透力好。

大紅:紅色顏料,又稱真紅,化學合成而得,顏色深于朱紅,鮮艷溫暖。

鉻黃:黃色顏料,分鉛鉻黃、鋅鉻黃,主要成分為鉻酸鉛或鉻酸鋅,黃色鮮麗純正,易變色。

酞青藍:藍色顏料,又名銅酞青,著色力強,色澤是鮮艷的藍色。

天藍:藍色顏料,又名湖藍,色相偏暖而帶綠,略有透明感。

普藍:藍色顏料,又名普魯士藍、柏林藍、紺青色,主要成分為亞鐵氰化鐵,呈色藍中透黑綠,沉著穩定。

翠綠:綠色顏料,又名翡翠綠,主要成分為醋酸銅和亞砷酸銅,色相偏藍有冷感,色澤幽綠。

青蓮:紫色顏料,又名茄紫,紫色偏暖,色度較暗,覆蓋力強,可用群青與曙紅調和替代。

紫紅:紫色顏料,主要成分為甲苯胺紫紅、碳酸鈣,色相紫中透紅。

熟褐:褐色顏料,主要成分為深鐵紅、氧化鐵黃、硫酸鋇,色相近咖啡色。

【拓展閱讀】

于非闇著:《中國畫顏色的研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

石東玉著:《圖說中國繪畫顏料》,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高密市| 嘉峪关市| 雷山县| 南宫市| 舒兰市| 军事| 会理县| 吉安市| 奇台县| 包头市| SHOW| 晋江市| 五寨县| 陆良县| 德昌县| 虎林市| 剑川县| 清流县| 库车县| 宜都市| 视频| 祁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兴国县| 通州区| 南靖县| 吉木乃县| 阜宁县| 绵竹市| 玛纳斯县| 灵丘县| 七台河市| 常熟市| 泸州市| 武冈市| 沐川县| 榆林市| 玉田县| 如皋市|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