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中國書畫的工具和材料
第一節 書畫的工具
所有能夠幫助作者完成書畫創作之有形器具,均可稱之為書畫工具。
中國書畫所使用的工具,有其顯著特點和清晰的演進歷程。熟悉并能鑒別書畫創作所使用的工具,是書畫鑒定的重要輔助手段。甚至可據作品中書畫工具所遺存之痕跡,判定作品之真偽。或者說,不了解書畫工具,就無以為書畫鑒定。
一、毛筆
毛筆是中國書畫最主要的工具。沒有毛筆,就沒有今所見之中國書畫。晉崔豹《古今注》曰:“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謂之筆?!?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1" id="ch1-back">(1)
將動物翎毛、人類發須、天然或合成纖維,捆扎成形,或錐或柱,附之于管柱狀筆桿,能含蓄水墨,可提握使轉,足以呈現使用者之落墨意圖,庶幾可稱為毛筆。
毛筆由筆桿、筆頭組成,或有筆頂、筆斗、筆帽等構件者。其中筆頭于書畫創作最為關鍵,其粗細、長度、彈性、散束性、蓄水量、滑澀度等,均關系到書畫創作之筆墨效果。
(一)毛筆的起源與演變
毛筆的起源,應不晚于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大多為毛筆描繪,一目了然。商代甲骨文,亦見朱筆痕跡。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戰國早期毛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毛筆實物。
戰國: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圖一),竹桿粗0.4cm,桿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長2.5cm,夾在劈開的竹桿頭上,絲線纏捆,外涂生漆。可見早期毛筆為純毫無柱式。

圖一 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毛筆和竹管
漢代:出現有芯的“柱被式”毛筆(亦稱“芯副式”,圖二)。所謂“芯”(古作心)、“柱”,即以一束健毫(多用兔紫毫)捆以絲線,根部以漆膠之,使極硬挺且富彈性。芯柱外披軟毫以為“被”(或稱“副”),故稱“芯副式”或“柱被式”。

圖二 有柱筆和散卓筆圖解
漢代出現在筆桿上刻字、鑲飾的毛筆。甘肅武威東漢兩墓各出土一支筆桿刻有“白馬作”(圖三)和“史虎作”的毛筆。

圖三 東漢“白馬作”毛筆
東漢時已有專論毛筆制作的著述,如蔡邕《筆賦》,是中國制筆史上第一部關于毛筆的專著,對毛筆的選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評述。
三國至唐:柱被式硬毫筆為主,多為紫毫。
晉、唐時期的柱被式毛筆,筆柱、副毫常以紙、絹纏繞加固。其加工的順序是:制筆芯(柱)→纏紙→披副毫→纏紙—披二副→纏紙→披三副(被毫)。這種多層纏紙披副的手法,工藝復雜,價格昂貴。日本正倉院藏有十七支唐代毛筆,其中大多為雞距筆(圖一),即以此法制作。

圖一 日本正倉院藏唐代雞距筆
唐代以“宣筆”著稱,每見于典籍。
兩宋:北宋仍以“宣筆”著名,紫毫為主,同時出現并開始使用“散卓筆”。散卓者,即解散芯、副,將芯柱剛毛與副毫毳毛混合,制成粗大的筆芯,其外再披以軟毛被毫,工藝較柱被式毛筆大大簡化,價格低廉,表現能力提高。南宋出現了純毫軟毫筆,如純羊毫,然書家指揮不慣,應用不廣。
元明:南宋宣州為抗金前線,宣州筆工或東遷湖州。至元代,湖州涌現出一批制筆能手,擅制純狼毫筆,又擅以山羊毛制筆,風行于世,世稱“湖筆”,“宣筆”式微。明人亦喜用兼毫筆。
清代至今:清代書畫,羊毫筆流行。然亦百花齊放,品類齊全,各取所需。湖州善璉鎮漸成毛筆制作的中心。同時,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筆陸續出現?,F代毛筆,品種繁多,五花八門,不下千種。
【筆記與注釋】
早期的毛筆實物還有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楚墓、河南信陽長關臺楚墓、湖北包山楚墓、甘肅放馬灘秦墓、云夢睡虎地秦墓等出土的毛筆,其中以左家公山和信陽長關臺兩處時間最早,約在戰國早中期。長關臺一號楚墓的一支毛筆,通長23.4cm,筆桿徑0.9cm,筆鋒長2.5cm,筆毛用繩捆縛在筆桿上,桿為竹制,可見戰國之前毛筆的使用已較普遍。
漢代制筆水平進一步發展,筆桿長度、筆頭直徑和長度都有增加,且筆的外觀美化也受到重視?!鞍遵R作”毛筆筆芯用紫黑色硬毫,外覆黃褐色軟毛以便蓄墨,筆頭納入竹管,絲線捆綁,髹漆加固,筆桿上的隸書陰刻“白馬作”款應為作坊名,此筆制作精細,是柱被式毛筆的早期形態。筆桿刻字的實例還有甘肅敦煌懸泉置出土的“張氏”筆兩支。
魏晉到隋唐,毛筆以有柱硬毫筆為主,披柱法是制筆的主流方式。至于有柱硬毫筆的具體形制,有人認為是筆中有木質的小樁子,或說筆芯與外圍覆毛軟硬不同,內毛質硬而外披質軟。三國時韋誕著有《筆方》(2),創始披柱法制筆,有“韋誕筆”之說。韋誕筆以尖銳剛勁的兔箭毛(黑紫色,稱紫毫)做筆柱,外覆柔潤的山羊毛做披毛,包裹筆柱,這樣書寫就能避免開叉,柔中有剛、墨色均勻。
唐代有一種筆鋒粗短而硬勁的“雞距筆”,因筆頭似雞腳后之距得名,以藏于日本正倉院的17支唐制筆為代表。雞距筆常以纏紙法制作,即用紙或絹纏裹筆柱,以便固定筆根、塑造筆形和更換筆頭。而雞距筆等有柱硬毫筆的缺點是筆頭短而尖銳、蓄墨量小,使用有限,因此在宋以后逐漸被無心散卓筆所替代。
唐及其以前的書法墨跡如陸機《平復帖》(圖二)、王珣《伯遠帖》(圖三)、顏真卿《祭侄文稿》、杜牧《張好好詩》等,都大致可看出是用蓄墨不多而硬朗的有心筆書寫的。

圖二 西晉 陸機《平復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飛白牽絲明顯,可知蓄墨不多。

圖三 東晉 王珣《伯遠帖》
故宮博物院藏
而傳為王獻之的《中秋帖》(圖一)筆墨酣暢淋漓,傳李白的《上陽臺帖》(圖二)粗放率意,均無短鋒硬毫筆書寫的特點,是用唐以后才盛行的散卓無心筆書寫的,因此可知這兩件作品并非王獻之和李白真跡。

圖一 傳 東晉 王獻之《中秋帖》 故宮博物院藏
筆墨酣暢,豐腴肥厚,可知為散卓筆書寫。

圖二 傳 唐 李白《上陽臺帖》 故宮博物院藏
筆性軟弱,鋪毫肥腫,亦為散卓筆書寫。
唐代宣州是全國制筆的中心,所產毛筆稱“宣筆”。宣城陳氏和諸葛氏是有名的筆工世家,到兩宋時以諸葛高最為有名,傳他以散卓法制筆,啟后世新風。散卓筆散毫、長鋒、熟軟,貯墨多且柔韌堅勁,書寫時能揮運自如,能寫大字。黃庭堅、蘇軾、米芾等人酣暢豪邁的書風,就與散卓筆的廣泛使用有直接聯系。
元代制筆中心轉到湖州,湖州產的山羊毛細凈、勻稱、鋒嫩、色白,是上佳的制筆原料,以此制作的長鋒羊毫筆名著于世,稱“湖筆”。湖州幾乎家家制筆,筆工難以計數,以馮應科、張進中、陸文寶等人較為有名。筆業的興盛與文人關系密切,馮應科所制筆為趙孟頫賞識,時人將之與趙孟頫字、錢選畫并稱為“吳興三絕”。而俊逸朗潤的趙書,也正是使用柔潤適中的湖筆創作的產物,二者對明清的書風、制筆都有深刻的影響。
明清時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制筆技藝更精湛,筆的種類更豐富,除依舊興盛的湖筆外,各種材料、硬軟、大小、形狀的筆應有盡有。例如,明后期大幅立軸書法風行,要求筆頭更大,筆穎更長,為了適應書寫要求,筆工制出適合寫大字的斗筆、楂筆,且此時生紙流行,羊毫筆的使用更多。另外,明代屠隆的《考槃余事》較為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毛筆的基礎知識,具有重要價值。
清末民國時,除了“筆都”善璉鎮外,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筆陸續出現,如北京的“李福壽”“賀蓮青”(下圖)“戴月軒”“李玉田”,上海的“李鼎和”“周虎臣”“茅春堂”,杭州的“邵芝巖”、蘇州的“貝松泉”等,其中上海的“李鼎和”、安徽六安的“一品齋”毛筆都曾在國際博覽會上獲過獎。

清 “賀蓮青”羊毫斗筆
(二)毛筆的種類
1.以筆桿與筆頭的連接方法分
①夾桿式:筆桿端部劈開,夾住筆頭,筆桿外纏線髹漆固定。
②纏桿式:筆毫圍繞于細筆桿外,纏線髹漆。筆頭中空,筆鋒易炸開。
③入桿式:筆桿頭部挖空成管狀,筆頭納入管中,漆膠固定。今之毛筆多如此。
④擴桿式:筆桿粗細適中,方好把握,然無法納入較大筆頭。故將筆桿端部接上較粗的喇叭狀圓斗,以擴大管徑,稱為“斗筆”。筆斗大者,形如渣斗,稱為“楂筆”,或巨大者去桿,抓握之。今見筆桿如椽,執筆如帚,揮筆狂舞,表演者也,如戲。
2.以制作筆毫的工藝結構分
①柱被式:以硬毫捆扎作筆柱,外披被毫。一說筆柱為竹木小棍,待考。
②芯副式:硬毫纏扎筆芯,外副三層副毫。彈性佳,蓄墨多。
③散卓式:蘇軾云:“散卓筆,惟諸葛能之。”(3)散者,拆解也。卓者,中立也。即解散筆芯,混合芯副,外披薄被。史載散卓筆亦有數種工藝,書寫效果各異,諸葛筆只是其中一種。
④純毫筆:如純狼毫、純羊毫等。元代以后流行。
⑤兼毫筆:類似散卓筆,筆頭多為軟硬兩種毫混合,不加被毫者。
3.以筆毫的彈性強弱分
①硬毫:紫毫(兔毫)、狼毫、石獾、豬鬃、山馬之屬。
②軟毫:羊毫、雞毛、胎毫、孔雀羽之類。
③兼毫:亦稱“二毛”,如上述。
4.以筆毫的材料分
此類多指純毫筆,如:狼毫筆(黃鼠狼毛)、羊毫筆、紫毫筆(兔肩背毛)、石獾毫、豬鬃筆、山馬筆(一說水鹿毛)、鹿毫筆、雞毛筆、鴨毛筆、鼠須筆、虎毛筆、牛毫筆(黃牛耳毛)、胎毛筆(嬰兒發)等,亦有用茅草(茅龍筆)、絹卷等制筆者。
5.以筆頭的形狀分
蒜球、短鋒、中鋒、長鋒、排筆、板刷等。
6.以筆頭的大小分
如大中小號、一至六號等。又有專稱,如:楂筆、斗筆、聯筆、屏筆、圭筆等,楂筆最大,圭筆最小。圭者,古代較小的容量單位。
7.以筆的用途分
寫經、勾線、面相、蘭竹、寫意、山水、花卉、葉筋、衣紋等。
8.以筆的產地分
侯筆(河北衡水侯店)、宣筆(安徽宣城)、湖筆(浙江湖州)、太倉筆(河南孟津平樂鎮太倉村)、文港筆(古稱臨川筆。江西進賢文港鎮)、魯筆(山東昌邑)、齊筆(山東廣饒)、湘筆(湘陰長康鎮)等。
【筆記與注釋】
柱被法和散卓法是制筆史上的兩種主流方法。
柱被式毛筆:方以智《通雅》言:“蒙恬始為筆,兔毫筆也,有柱,有被,有心,有副?!?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4" id="ch4-back">(4)崔豹《古今注》載秦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毫為被,所謂蒼毫。”(5)即是柱(心)為主,被(副)為輔。唐以前生產的毛筆,為使筆頭直挺,常在筆芯中加一小樁子,是為有心。這種筆頭雖然牢固,但吸墨性較弱,后世逐漸不用。
散卓筆:出現于五代之后,質地柔軟且鋒長,更適宜表現瀟灑宕逸的書風和水墨畫,同時也適應了北宋高坐具發展帶來的執筆姿勢的改變。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言:“熙寧后,世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一變”(6)。散卓筆是后期毛筆的主要制法,現代基本不見柱被式毛筆。
硬毫:筆頭材料多為狼毫、兔毫、石獾毛、豬鬃等硬質毫毛,質地硬挺堅勁,彈性好,而飽水貯墨遜于軟毫。硬毫寫成的線條瘦勁剛健,但筆鋒易散。
軟毫:多以羊毫、雞毛等質地柔軟的材料制成,蓄墨吸水性強,但彈性韌度較弱,適合表現濕潤豐腴的筆畫或用以敷色,不宜過多提按。
兼毫: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動物毫毛制成的筆,又稱“二毛”。軟硬適中、剛柔兼具。韋誕《筆方》中就記載了兔毫與青羊毛相配合制筆的方法。
狼毫筆:多用黃鼠狼尾毛或身毛制成,以“東北元尾”最佳。狼毫硬度介于羊毫和紫毫之間,筆鋒勁爽,適合勾線點畫。狼毫常與其他毛料配伍作兼毫,取長補短。
羊毫筆:主要用白山羊毛為原料制成的筆,以湖筆為代表。鋒穎長,蓄墨多,圓潤柔軟,適宜行草書和寫意畫。韋誕時始用青羊毫做筆,但元以前羊毫筆的使用較少,偶有特例如南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自題以羊毫書畫。到明清時羊毫的制作與使用才盛行起來。
紫毫筆:紫毫是兔脊背毛,有紫、花白之分,又稱“兔穎”。單純用兔穎制的筆較剛強,因而常與羊毫摻合,做成“三紫七羊”“七紫三羊”等品種,兼具羊毫柔潤與紫毫韌健的特點。
石獾筆:用石獾針毛制成,毛質粗硬,鋒穎銳利,筆頭呈白色或淡黃,筆根處呈黑灰色。反復皴擦提筆后能迅速恢復原狀,是畫松、梅、山水等常用筆。
豬鬃筆:用豬鬃毛制成,質地硬挺,筆頭呈散形,吸墨能力弱,常用以畫山石樹木,或表現雄勁奔放的畫風。
山馬筆:原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筆頭呈紅褐色或黑褐色,筆毫剛強直順。傅抱石曾從日本購買此筆繪制山水,“抱石皴”(圖一)鋒散筆亂、強健奔放,就是這種筆的產物。

圖一 現代 傅抱石《一生好入名山游》
長風堂博物館藏
以山馬筆所繪的山水,被稱為抱石皴。
鹿毫筆:以鹿毛制成,比紫毫軟,傳蒙恬用鹿毫制筆,目前市場上已非常少見。
雞毛筆:以雞毛制成,唐劉恂《嶺表錄異》記載嶺南因獨特的氣候環境,兔少而毛疏短,難以制筆,因此以雞毛替代。不同部位的雞毛制成的筆性能不同,一般采用公雞頸、尾兩側的長毛,去掉梗后留下細毛制作,細毛有鋒穎,剛柔相濟,但更多是制成雞兼毫筆。宋代在嶺南生活過的文人如蘇軾、范成大等都用過雞毛筆。
鼠須筆:傳鐘繇、張芝用鼠須筆,唐何延之《蘭亭記》記載王羲之真本《蘭亭序》就用鼠須筆寫成。宋代鼠須筆是用黃鼠狼尾毛加兔毫制成,明清時鼠須筆是狼毫筆的代稱。因歷代、各地對黃鼠狼有不同的稱呼,導致了對鼠須筆的誤解。無論是老鼠須還是黃鼠狼須,都不適宜制筆,有在兔毫中少量摻入制作成鼠須筆者,但鼠須筆更多當理解為狼毫筆。
牛毫筆:制筆的牛毛多為黃牛毛,常選作披毛制成低檔筆。還有牛耳內毫毛制成者,因牛耳毫稀少,所以此筆名貴。張大千曾在日本玉川堂定制過牛耳毫筆。
胎毛筆:或稱“胎發筆”,是用嬰兒出生首次剃發所得毛發制成,但胎發柔軟無鋒,制成的毛筆難以使用,所以多作為紀念物。
除用動物毛制筆外,還有用植物纖維制筆的,有茅草筆、竹絲筆、稻草心筆、相思樹皮筆等。最著名的是以白茅根心部為原料制成的“茅龍筆”(圖二),首創者是明代書家陳獻章。“茅龍筆”粗糙硬朗、難以聚尖,陳獻章以之作書,呈現出雄強枯勁、奇崛蒼老的獨特效果,自成一格,世稱“茅龍書”或“束茅書”(圖三)。絹卷即卷絹為筆,用以寫小篆,易圓直勻稱。

圖二 當今仿制的茅龍筆

圖三 明 陳獻章《行書詩》卷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以茅龍筆書寫(亦稱茅龍書、束茅書)
蒜球:筆頭形似大蒜頭,短、粗、圓,又稱“蒜頭筆”,可表現圓鈍厚重的線條或頓點,適宜寫隸書或點苔。吳昌碩就擅用“蒜頭筆”融合行草法寫篆隸。
排筆:由多支散頭羊毫筆串聯成排,用以大面積烘色,亦用于書畫裱糊。

圖一 各種筆毫的毛筆

圖二 各式形狀和大小筆頭的毛筆
板刷:一種用木板夾筆毫的刷子,刷頭選用羊毫、豬鬃,與排筆用途相似。又有以極軟羊毫制成的“底紋筆”,烘染刷涂,不易泛色。
短鋒指筆鋒穎短促,落筆易得力,筆觸線條凝重沉穩,但因鋒短,轉筆不若長鋒筆靈活。中鋒則介于短、長鋒之間,兼兩者優勢,使用較多。長鋒筆穎長,蓄墨多,提按效果不明顯,易于表現流滑回環的長線。而鋒長亦會導致腰弱的現象,難以著力。
此外,筆鋒還有“筍樁樣”“寶劍式”“蘭蕊式”“葉鋒式”“葫蘆式”等不同形狀式樣。
毛筆型號按序數排列,一號最大,漸次縮小。毛筆的命名,筆鋒大小常與形狀、材質、適合畫科等要素組合出現,如二號蘭竹狼毫筆、三號狼毫畫石筆、大蟹爪筆、中染筆、大號玉筍、一號頂峰等。一些專稱的毛筆按筆鋒從小到大可排列為:圭筆、小楷筆、中楷筆、大楷筆、聯筆、斗筆、楂筆。
斗筆:“斗”是筆桿頂端附加的直徑大于筆桿的斗碗,粗筆頭細筆桿,便于提握。斗筆用于寫斗方大小的字體,書寫時須懸腕提肘,又稱“提筆”“提斗筆”。按斗的形狀可分為“直斗”“葫蘆斗”“橄欖斗”等。
楂筆:特大號斗筆,筆斗大如渣斗,訛稱為“楂”;一說楂者抓也,音訛為楂。筆斗為牛角制的稱“京楂”,硬木制的稱“木楂”。還有更碩大的楂筆,使用時須五指滿把抓其斗底,故又稱“抓筆”(下圖),但一般不用。

清 “道光戊午”款 木管抓筆 安徽博物院藏
聯筆:無斗,小于斗筆,適合書寫對聯大小的字。
屏筆:與聯筆相似,又稱楹筆,多用于書寫屏風、門楹、匾額。
圭筆:最小號的筆。圭者,小也,如“圭撮”。筆頭細小且毛少,筆毫為羊毫者稱為羊圭或白圭,紫毫者為紫圭,狼毫者為狼圭,用于表現極細的線條或書蠅頭小楷。
毛筆按用途主要分書寫筆和繪畫筆。由于書寫字體的大小、種類不一,書者的造詣、偏好、習慣不同,所以對毛筆不同的種類、性能也有千差萬別的要求。據書寫字體的大小,可選用小楷筆、大楷筆、聯筆、楂筆等不同大小的筆;字體不同則要選用不同筆毫,如狼毫、紫毫多用于行、楷,柔性較好的羊毫適用于行、草,寫隸書多用羊毫或五紫五羊,篆書可用長鋒狼毫或羊毫,寫小楷用小楷紫毫、狼毫等。
繪畫也有名目繁多的毛筆,如竹筆、蘭筆、柳條筆、須眉筆、蟹爪筆、點花筆、畫石筆、衣紋筆、大染、小染等。不同材料、質地和鋒穎形態,會呈現多樣的筆墨效果。

各式樣的毛筆
(三)毛筆的優劣
古代書畫家重視擇筆用筆,南宋董逌《廣川書跋·卷七》言:“余求前人論書,必先擇筆……韋昶善書而妙于筆,故子敬稱為奇絕,然書必托于筆以顯,則筋骨肉理皆筆之所寄也?!?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7" id="ch7-back">(7)
對毛筆優劣之評定,眾說紛紜,元明以后之主流意見有“三義”“四德”之說。
三義:藝精、料純、形美。
四德:尖、齊、圓、健。“尖”謂聚鋒尖銳;“齊”謂散鋒平齊;“圓”謂筆頭圓潤;“健”謂落筆勁健。
【筆記與注釋】
“三義”“四德”是評判毛筆優劣的標準,是好筆需要達到的境界,亦是擇筆之法?!叭x”是筆工制筆的理念和追求,要求工序精準、筆毫純正,具有審美價值。“四德”的說法由元人呂宗杰提出,明屠隆《考槃余事》更詳細地記載:“制筆之法,以尖、齊、圓、健為四德。毫堅則尖;毫多則色紫而齊,用苘貼襯得法,則毫束而圓;用以純毫,附以香貍角水得法,則用久而健?!?a href="../Text/Chapter004_0002.html#ch8" id="ch8-back">(8)明清至今一直沿用這四個標準來衡量毛筆。
“尖”,謂聚鋒尖銳,當筆毫聚攏時,筆尖鋒棱易出,又要堅挺,才能點劃使轉靈動?!褒R”,乃是散鋒平齊,指筆毛潤開后,毫尖齊整,無長短參差,但并非是筆體里所有毛料一致。“圓”,要求筆頭圓潤,筆肚周圍呈圓錐狀,毫毛飽滿、均勻、緊密,筆圓則儲墨度好,使用時筆體受力圓融無礙?!敖 保嘎涔P頓挫、提按時勁健,筆腰彈力強韌性好,筆按壓后提起能迅速恢復原狀,筆毫鋪開后也易于收攏。

毛筆收鋒、散鋒、遇水時的不同形態
然而,許多書畫家會因不同的藝術追求而脫出“四德”進行擇筆。如柳公權喜用鋒長管細之筆,蔡襄用散卓筆作草書,蘇軾多用諸葛短鋒筆,楊維楨喜用狐毛、麝毛搭配的“鐵心穎”作字,清代書家楊賓主張用禿筆,鄧石如等碑學書家多用羊毫來表現碑版之雄渾(圖一),而吾丘衍、王澍、錢坫等擅篆的書家甚至會使用“燒毫”“剪毫”或“束毫”作書,即將筆尖略燒一下,或剪去,或用絹、麻扎緊,目的是使毛筆鋒穎圓鈍,書寫的篆書筆劃整齊勻稱、無粗細變化(圖二)。

圖一 清 鄧石如《隸書論書》局部
安徽博物院藏

圖二 清 錢坫《篆書七言聯》局部
無錫博物院藏
在繪畫中,沈周、龔賢成熟期的作品多用禿筆(圖三、四),而文徵明、惲壽平(圖五)的一些畫又多用尖細之筆。

圖三 明 沈周《臥游圖冊》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

圖四 清 龔賢《山水八景圖冊》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

圖五 清 惲壽平《仿古山水冊》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
總之,結合文獻與實物深入了解各時代及不同書畫家使用的毛筆,對書畫鑒定有重要的幫助。
【拓展閱讀】
李兆志著:《中國毛筆》,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年版。
朱友舟著:《中國古代毛筆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3年版。
王學雷編:《古筆考 漢唐古筆文獻與文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二、其他工具
指、掌、發、須、茅草、竹絲、布帛、紙卷、炭條、鉛筆等。
三、輔助工具
界尺、圓規、噴壺、熨斗、電吹風等。今之畫家擅長創造,為追求畫面效果,發明了不少輔助工具。
【筆記與注釋】
在特殊情況下,為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或書畫家有所偏好,也會使用其他工具作書畫。
直接用手掌或手指蘸墨作畫,稱“掌畫”“指畫”,在唐代就有記載。明代吳偉、傅山等人有指畫作品傳世,清代高其佩的指畫(圖一)自成一格,影響了李世倬、朱倫瀚、劉錫玲等人。

圖一 指畫
清 高其佩《松鷹圖》
上海博物館藏
傳說張旭醉后常呼叫奔走,索筆揮灑,甚至用頭發浸墨作書,因此得號“張顛”。另外,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曾記米芾:“作墨戲,不專用筆,或以紙筋,或以蔗滓,或以蓮房,皆可為畫”。(9)
界尺、筆船多用于繪建筑界畫,以表現均勻平直的線。
作畫時打稿的土筆或炭條稱“朽筆”,土筆是以白色土淘澄后制成的條形,而炭條多用柳條去皮煨煅而成,稱“柳炭條”,可取細者塞入筆管中制成“炭筆”。一些畫作常見炭條打稿的痕跡,如張路《神仙圖冊》中就遺留較為明顯的炭條草稿痕跡(圖二)。

圖二 明 張路《神仙圖冊》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熨斗、噴壺、電吹風等器具的巧妙應用,能帶來特殊的藝術效果,如傅抱石局部畫完后會立即用熨斗熨干,以控制水墨暈散,而吳湖帆設色前會先用噴壺將畫面打濕,趁濕設色,更加勻凈潤澤。
- 信息時代的管理信息系統(原書第9版)
- 中文版InDesign CS5基礎培訓教程
- 物流經濟地理
-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第六版)
- 翻譯認識與提升
- 2019年山東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互聯網產品開發(微課版)
- 財經應用文寫作(附全套范例模板)
- 學前素描基礎(第2版·微課版)
- After Effects 2022影視后期制作案例教程(全彩慕課版)
- 大數據營銷
- 財務報表分析理論與實務
- 赫爾《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教材精講講義與視頻課程【53小時高清視頻】
- 劉黎明《土地資源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亞歷山大《新概念英語(1):英語初階(新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語法知識+練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