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九、水利工程的不斷完善

俗語說,“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無收在于水”。七圩地處沿江,多是圩田,地勢在泰興最低,且呈東高西低,高低不平之勢。大多年份,高的地方旱得要死,低的地方淹得要命。20世紀70年代初,公社劉景良書記帶領大家,大興水利,先后實施了一大批水利工程。1970年底至1971年,廢棄老七圩港,開挖新七港。劉書記和我們黨委一班人親臨一線指揮,親自上陣挑河挖土。“人多力量大”,硬生生地依靠人力開挖了近8公里長、30多米寬的河面,壘起兩側8米多寬的港岸,修筑了泰七公路七圩段,建起了七圩閘、向陽橋、東風橋、七圩大橋等。新建七圩老閘,沒有專家,沒有圖紙,設計只能請來所謂的“土專家”。沒有鋼筋,就用壓扁了的蘆竹代替,那時的橋和閘都是如此,我們稱它們為“無筋橋”“無筋閘”。為了節約,閘的基礎填的都是泥沙。我蹲點在新豐,同新豐八隊的社員一起到柏木的高田上挑沙子填基礎,每次來回不下6公里,就這樣往返不斷,連續挑了三四天。1972年新開六圩港,1973年拓寬連復港,1974年新開九圩港,相應建造六圩閘、九圩閘、界河閘,初步建成域內“一橫三縱”主水系,并實現了南北水系既相互連通又相對獨立,為利用長江水自流灌溉奠定了基礎。擔任副書記后,我堅持不唯上、不唯書,一切從七圩實際出發,經過調查研究和集體決策,先后啟動實施了灌排河系配套完善工程。橫向方面,新建新豐、七圩通江灌溉及閘涵;縱向方面,新建新豐、三圩、八圩、涌興、高圩、新民等六條南至靖江、北至蔣華的生產溝。同時配套建設了一批高涵高渠,夏季水位高的時候,能夠江水自流灌溉,節約農本。“人不治水水害人,人治水來水利人”,水系的配套完善,保證了“大旱之年無大災,大水之年無大澇”,兌現了我們“大災之年保口糧,確保完成國家統購糧”的鄭重承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原县| 景泰县| 景泰县| 诏安县| 民和| 寿宁县| 个旧市| 固阳县| 九台市| 肃宁县| 东乡县| 贡觉县| 新郑市| 大安市| 海晏县| 儋州市| 婺源县| 托里县| 黑水县| 郁南县| 平乡县| 墨玉县| 若羌县| 泊头市| 滦南县| 蚌埠市| 巴东县| 惠水县| 贡觉县| 商洛市| 沾益县| 江津市| 山阳县| 祁东县| 龙江县| 盐城市| 丁青县| 班玛县| 吉木乃县| 柏乡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