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主理財的創新實踐
1967年,我還在蔣華區公所擔任會計輔導員,專門負責全區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李盛華同志已經擔任涌興小公社書記。他秉承了徐榮成書記密切聯系群眾、善于調查研究的優良作風,走遍了轄區的各個角落,踏訪過家家戶戶,可謂社情民意盡在心中。針對老百姓反映比較強烈的生產隊財務問題,他非常支持我到涌興公社搞一些調查研究,摸索農村財務管理新路。
當時,調整人民公社體制,農村實行“隊為基礎,生產隊、大隊、公社三級所有”的基本經營制度。生產隊是基本核算單位,隊集體的財務以統收統支的辦法進行,使用權、管理權和知情權基本掌握在隊長、會計等少數幾個人的手里,常常出現收少支多、虛報冒領、暗箱操作等現象,社員群眾意見較多。群眾指責干部多吃多占、屁股不干凈;干部埋怨群眾不聽話、不服從領導,甚至少數地方還發生打架斗毆事件。總之,財物管理方面干群矛盾十分突出。
為了找到解決干群矛盾的對策,我打起背包,主動深入到涌興公社柏木大隊蹲點。從1967年的夏收夏分開始,到年底的決算決分,總共待了大約5個多月的時間。一開始,我先到斜垈生產隊,專門調查矛盾雙方的各種訴求,深入了解矛盾雙方的爭執原因。在摸清矛盾的基礎上,我又到矛盾較少的柏木同興做調查,重點了解他們財務管理矛盾不大的緣故。發現同興干部群眾在財務管理上并不是不存在意見分歧,而是有意見、有矛盾的時候,生產隊會計就請德高望重的老族長出來調和。用老族長的威信來打消群眾對生產隊財務的疑惑和分配中的不滿。聽了介紹之后,我立即受到啟發,同興生產隊解決矛盾的辦法,就是讓有聲望的人站出來為會計講話,解決大家的疑慮。如果每個生產隊都能如此,問題不就解決了。于是我就在柏木大隊召開生產隊會計會,專門介紹、推廣同興的做法。會議過后,有的生產隊照葫蘆畫瓢,矛盾有所緩解,但大多生產隊無濟于事。原因是大多數生產隊找不到像老族長那樣德高望重的人;有的即使找到了,卻只站在同姓人一邊講話,無法得到全隊社員的信任,甚至矛盾還有進一步激化的傾向。面對這種情況,我又與柏木大隊干部一道剖析問題、研究對策,決定在柏木靴西隊進行推選公信人的試點,讓全隊社員推選2~3名大家公認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理財知識的人做監督員,與生產隊長、會計一起理財。這一來,群眾很高興,大家都相信選出來的人會為他們講話做事;干部也滿意,因為有人幫他們講公道話。為了規范監督員的名稱和工作要求,后來規定選出來的這些人叫“理財員”,理財組織就叫“理財小組”。要求他們一月一理財,半年一公布。
理財試點成功后,我及時總結“柏木經驗”,充實完善理財方案,在全社、全區推廣,民主理財的組織、范圍和要求也進一步規范。一是嚴格理財人員的條件,主要有四條:公道正派、熟悉業務、不存私心、德高望重。二是規范理財的內容,主要包括資產、資源、資金。所有的票據、賬冊,包括工分簿子,都是重點。三是明確理財的要求,每月理財一次,每一張票據都要過堂,理財小組成員簽字后張榜公布。通過民主理財、張榜公布,家底亮出來了,每家每戶的賬目清楚了,老百姓的心氣也理順了,達到了“讓群眾明白,還干部清白”的初衷。
1969年4月1日全縣在七圩召開會計輔導員會議,這一天正是黨的“九大”開幕,放了一個晚上的鞭炮,當然是沾了“九大”的光。我們的會場設在七圩玻璃廠“草會堂”(草房會堂),大家都是自帶被子,睡在地鋪上(稻草鋪在地上)。會議一共開了三天。我在會上做了發言,重點介紹了涌興公社和全區生產隊民主理財、張榜公布的做法和經驗。時任泰興縣生產指揮組組長張浩、副組長欒玉芝主持召開會議,張浩同志至今還說:“我認識你,還是那年在七圩開會的時候,那一次你介紹了民主理財的做法,后來全縣推廣了這一成功經驗,這是當時蔣華區在泰興叫得響的一個品牌。”但現在回想起來,民主理財經驗的成功推出,離不開盛華同志的大力支持,離不開涌興干部群眾的創新實踐,我主要負責業務指導、總結和后來的推廣工作,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具體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