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70年來衛生健康制度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建設了在國際上具有開創意義的衛生健康制度,實現了人民健康水平的大幅提升,在世界發展中國家里率先普及了公益性的醫療衛生服務和全民醫療保障,中國在解決醫療衛生這個世界性難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用制度體系的力量推動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運用強大的國家能力進行衛生健康治理。

(一)新中國成立后:夯實衛生健康發展基礎

1949—1978年,這30年,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主要在農村,建立了省、市、縣和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實施了低藥價政策,建立勞保醫療、公費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揮了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在傳染病防控領域取得很大進展:霍亂很快得到控制、鼠疫基本得到控制、性病基本被消滅、天花宣告滅絕。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面臨著嚴峻的衛生形勢,經過長期戰亂,各種傳染病肆虐,鼠疫、霍亂等疫情在多地爆發;國民體質虛弱,嬰兒和孕產婦死亡率都很高,人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與此同時,衛生體系被破壞殆盡,醫療衛生資源嚴重匱乏,絕大多數集中在沿海地區及大城市,農村地區基本沒有任何衛生機構及基礎設施。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城鄉共有各種醫療機構3 670所,病床84 625張,各種專業工作人員541 240人,總的情況是數量少、質量低、管理差,城鄉分布不合理,3/4的病床和醫生集中在城市,而當時有8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農村,如何改變農村嚴重缺醫少藥的局面,安排好城鄉人民的醫療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此外,醫療衛生人才極度短缺,醫學教育體系尚未建立。在國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背景下,我國缺乏大量資本投入的條件與基礎。因此,如何用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功是擺在新中國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是全民動員的愛國衛生運動。各種專業防疫大隊先后組建起來,并陸續開赴疫區。從1952年開始,為了抗擊美國的細菌戰威脅,為了阻斷傳染病的流行,一場全民性愛國衛生運動開展起來,全國各地、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被動員起來參與到衛生運動中,人人動手、講究衛生、清除垃圾、改善環境,昔日肆虐的急、慢性傳染病很快得到了控制。僅以北京市為例,從1952年3月16日開始掀起防疫衛生運動,全市90%以上的居民在18天內,城區清除了垃圾64 657土方,堵塞耗子洞347 938個,堵塞樹洞32 780個,疏浚明溝12 900米,挖掏雨水坑5 033片,撈割水草53萬立方米。1953年后,各省、地、縣先后建立起各級衛生防疫站,作為防治傳染病的主要部門。1955年衛生部頒布實施《傳染病管理辦法》。對防治傳染病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全國普遍開展推廣新法接生,改造舊產婆,培訓助產人員,大大保障了產婦和嬰兒的生命健康。
二是建立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著直接為老百姓健康服務的職能。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一方面整頓舊醫院,組織各方面醫療衛生人員組建診所,巡回醫療,為人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另一方面積極組建醫療衛生組織培訓新的醫療衛生人員和干部。在“面向工農兵”衛生工作方針的指引下,政府投入一定資金,加強三級醫療保健網絡的建設。1952年年底,全國90%以上的地區建立了縣級衛生機構。1953年年底,全國縣醫院和縣衛生院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 437所發展到2 102所,很多地區還建立了縣以下的區、鄉衛生組織;全國醫院病床數比新中國成立前增加了4倍多;新培養出6萬多名高、中級衛生人員以及60多萬名初級衛生人員。到1976年,全國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醫院數量63萬家,是1949年2 600家的24倍;醫院床位687萬張,是1949年8萬張的21倍。其中,農村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顯著。1965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中農村只占40%,1975年已經提高到60%;1964年全國衛生經費只有27%用于農村,1975年已經提高到65%。
三是構建較全面的醫療保障制度。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面向公職人員、大學生實行了公費醫療制度,面向國有企業職工實行了勞保醫療制度。但由于國家經濟條件的限制還不可能將這種制度擴大到農村,只是對那些嚴重危害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治療采取減、免費用的辦法。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以合作社的集體經濟為基礎,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河北省、貴州省、上海市等地農村出現了一批由合作社自發組織的保健站和醫療站。它們基本是在鄉政府領導下,以自愿為原則,每個農民繳納幾角錢保健費,免費享受預防保健服務及免收掛號費、出診費、注射費。保健站堅持預防為主、掛簽治病、巡回醫療、送醫送藥上門,醫生分片負責所屬村民的預防和醫療工作。

(二)改革開放后:醫藥衛生現代化建設穩步向前

從1979年到黨的十八大以前,我國衛生事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成效明顯:大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新農合制度、開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并全面啟動城鄉衛生服務體系規范化建設,提升了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一是著重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經歷過一個曲折的過程,市場化的改革導致公立醫院營利動機增強、公共衛生萎縮,這一系列的缺陷和后遺癥在2003年的“非典”危機中得到充分暴露,我國公共衛生體系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在我國部分城市快速蔓延,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相關部門認真總結防治“非典”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大力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業應急反應機制。隨后用3年左右時間,投入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項目2 494個,總投資106億元,完成了以中西部地區為主的省、地、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項目共2 668個,總投資163億元,重點改造了中西部省、地、縣三級傳染病醫院和省、地兩級緊急救援中心。我國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應急處理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二是開展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新農合制度以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實行的職工醫療制度(包括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對于保障職工身體健康和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職工基本醫療難以保障、醫療保障的覆蓋面窄、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程度低等問題不斷出現。這種制度已經不再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為了推動職工醫療制度改革,1994年4月頒布的《關于職工醫療制度改革的試點意見》,明確提出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統籌醫療基金和個人醫療賬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險制度,并使之逐步覆蓋城鎮所有勞動者,決定在江蘇省鎮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試點。到1997年,試點已擴大到58個城市,全國已有29萬職工和74萬離退休人員參加統賬結合的改革,121萬職工和171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大病統籌和離退休人員醫療費用統籌。1998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了基本醫療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規定城鎮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以取代原有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在城鎮醫療制度改革的同時,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重建。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正式啟動。
三是科學合理配置醫療資源。1980年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指出要擺正衛生事業發展需要與國家財力、物力可能的關系,做到逐步發展,穩步前進;提出要進一步放寬政策,允許衛生機構形式多樣化,充分發揮三種所有制的衛生機構的作用,把個體開業行醫作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衛生機構的補充。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到1982年,我國建成了一個由各級各類衛生機構、各種專業衛生人員組成的遍布城鄉的醫療衛生網。此后,通過執行國家第七個(1985—1990年)和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1995年),繼續加強對城市和農村衛生設施的建設,同時以“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規劃目標為中心,積極推進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改革農村衛生事業管理體制,農村三級預防醫療保健網絡得到加強。至此,我國長期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1999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原衛生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區域衛生規劃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各省、市地區開始根據實際情況,在衛生資源增量控制、存量調整和有效利用方面開展工作,在服務飽和地區停止新建衛生機構和擴大床位,對發展困難、功能重復、效益低下的衛生機構實行重組,還有一些地方實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探索化、規模化發展的路子”。全國各省(區、市)開始研究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并頒布實施。截至2001年年底,31個省(區、市)都完成了《衛生資源配置標準》編制工作,其中19個由省級政府下達實施。全國衛生資源配置逐步趨向合理化、標準化和科學化。2012年,國務院印發《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要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在優化配置醫療資源、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區域醫學中心和臨床重點專科能力建設以及加強城鄉醫院對口支援6個方面重點強化。
四是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1983年1月,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集體衛生機構,允許和支持個體行醫;加大醫療衛生機構自主權;在衛生機構推行責任制;改革醫療機構的收費制度。1984年1月的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提出,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分兩步走,先完成鄉村,再完成縣以上;衛生事業管理改革主要是建立各種形式的責任制。同年8月,衛生部下發《關于開展衛生改革中需要劃清的幾條政策界限》,從10個方面明確政策界限,以使衛生改革健康發展。1989年,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七五”時期衛生改革提要》和《衛生部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九點意見》,提出衛生事業以提高社會效益為最高標準,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繼續實行中央、地方、部門辦并舉和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整頓加強鄉鎮衛生院;鞏固發展村級衛生組織等。同年,國務院批轉了原衛生部、財政部、人事部、國家物價局、國家稅務總局的《關于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動醫療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積極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允許有條件的單位和醫療衛生人員從事有償業余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的收費拉開檔次;衛生預防保健單位開展有償服務;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等。同年11月,衛生部發布《醫院分級管理辦法》,醫院按照任務和功能的不同被劃分為三級十等。1990年衛生部成立《中國衛生發展與改革綱要(1991—2000)》起草小組,對衛生事業改革進行總體籌劃。1992年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提出,衛生發展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要積極探索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改革。從2009年開始,我國進入醫療衛生體制深入改革、攻堅破冰階段。在“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目標下,逐步建立了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五是全面提升基層衛生水平。2000年,全國23個省(區、市)出臺了有關社區衛生服務政策性文件,明確提出了本地區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目標和實施措施,178個城市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占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70%。2005年,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共同編制了《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擬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共同籌資200多億元,用5年時間加強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婦幼保健院和縣中醫院的基本建設。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提出了農村衛生工作指導思想和目標,成為推進新時期農村衛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為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決定》精神,原衛生部會同有關部委研究制定了《中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發展綱要(2001—2010年)》《關于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農村衛生機構改革與管理的意見》等配套文件。2007年5月,國務院批轉《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農村衛生發展仍然滯后,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強,基礎條件差,人員素質不高,特別是農村公共衛生體系不健全,缺乏經費保障,并指出“到2010年在全國普遍建立比較規范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解決農村公共衛生和農民看病就醫問題”“到2010年在全國城市初步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服務水平,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健康中國引領下的健康制度與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續寫亮麗答卷: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類別基本覆蓋居民生命全過程;七大類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累計覆蓋近2億人;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為20年來最低水平。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曾評價:“祝賀中國在‘健康中國’道路上取得顯著進展:平均壽命增加,醫療保障網覆蓋超過人口,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降低。”中國目前正在著手進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項目,這對“健康中國”的建設意義重大,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借鑒也意義重大。
一是持續穩定地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是新一輪醫改持續的第十年,立柱架梁的歷史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十年來,我國政府發布600余份醫改相關文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深化實化具體化醫改制度上下了真功夫,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全民。目前,我國基本醫保覆蓋95%以上人口,編織起全球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世界衛生組織稱贊“中國的醫改成就舉世矚目”。其次,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16年,國務院原醫改辦、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發布《關于印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指導意見的通知》,提到要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全覆蓋。著重注重特殊群體的家庭醫生工作,2017年9月,《關于做好貧困人口慢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做好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彰顯了對特殊群體的人文關懷。再次,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2012年10月,衛生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居民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工作的意見》,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商業健康保險和慈善救助有效銜接。最后,破除公立醫院以藥養醫機制。2015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2017年全國開始實行藥品、耗材零差率銷售。利用擠掉藥品虛高價格騰出的空間,開展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體現技術含量,突出醫務人員勞動價值。
二是扎實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工作。一方面,近年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和主要經濟負擔,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和改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落實職業衛生健康管理職責成為新時期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主要內容。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這是國家層面首次發布慢病政策文件,制定了16項主要目標,強調通過推進環境整治、煙草控制、體育健身、營養改善等工作,建立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和防治服務網絡。另一方面,公共衛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在“非典”之后我國頒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時間應急預案》成為我國公共衛生應急領域的指導性綱領文件。十八大之后,我國依然堅持預防為主,不斷加大公共衛生投入,有效控制健康危險因素,消除了一大批重大疾病危害,有力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2012年6月,衛生部發布《關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基層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意見》,之后每年都出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通知。同時,我國將14種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可預防15種傳染病。衛生應急和醫療救治工作顯著加強。
三是健康扶貧精準發力。邁向全面小康,貧困是繞不過去的障礙,疾病是擋住路程的頑石。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統計,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戶占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數的42.20%。貧困地區的衛生和健康狀況,成為健康中國建設最突出的短板。從2016年起,我國推出一系列“健康扶貧”新政策。2016年6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健康工程的指導意見》,這份文件是健康扶貧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緊接著,10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印發健康扶貧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2017年4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財政部等《關于印發健康扶貧工程“三個一批”行動計劃的通知》,2018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發布《關于印發健康扶貧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這意味著,我國采取一系列更有效、更精準的舉措,調集最優勢的醫療衛生行業資源,補短板、兜底線,找準病根,拔掉窮根,斬斷因病致貧、因貧致病的惡性循環鏈。新農合覆蓋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并實行政策傾斜,個人繳費部分按規定由財政給予補貼。健康扶貧攻堅行動力度不斷加大,精準度和成效不斷提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健康保障。
四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突顯的矛盾和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老齡政策被納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1999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成立,負責領導和協調全國老齡工作。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政府加大了應對老齡化的力度。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國家層面的一系列文件為醫養結合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和工作思路。之后出臺了60余項“醫養結合”相關政策,涵蓋總體部署和頂層設計、配套保障及改革措施,示范建設和試點抓手等多個方面。2016年4月,民政部、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出臺了《關于做好醫養結合機構許可工作的通知》,明確支持醫療機構設立養老機構以及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并簡化了審批手續。2017年,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局、全國老齡辦等13部門聯合印發《“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助力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等規劃文件都將老年健康、醫養結合等問題納入其中予以重點闡述。近年來,我國不斷加深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完善老齡政策制度,制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積極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養老,推進醫養結合,研究推動建立相關保險和福利及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等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長遠發展和時代前沿出發,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戰略安排,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健康根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塔县| 香河县| 无锡市| 班戈县| 特克斯县| 东光县| 航空| 湟中县| 华宁县| 闽清县| 泸水县| 贵溪市| 浪卡子县| 淮阳县| 临西县| 名山县| 新建县| 衡水市| 淅川县| 博乐市| 林州市| 南华县| 葫芦岛市| 通山县| 天柱县| 勃利县| 双牌县| 天全县| 株洲市| 鹿邑县| 潼关县| 定结县| 黄龙县| 申扎县| 舞阳县| 乐清市| 杭锦旗| 双城市| 青浦区| 宁海县|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