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70年來衛生發展思路和方針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70年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吸收西方文明有益成分,正確認識衛生健康事業的公益性本質,堅持衛生健康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確保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維護人民健康。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保護人民健康”。
新中國成立后,黨始終堅持衛生健康事業的公益性質,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也都提出過維護醫療衛生公益性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期我國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這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學說,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對衛生健康工作的認識,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全球衛生健康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新中國成立后:把衛生健康事業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當時復雜嚴峻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中國共產黨沒有把衛生健康看作簡單的業務工作,而是將其作為重大政治問題之一和改造社會、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結合起來。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嚴重缺醫少藥,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在醫療衛生方面的需要。因此,醫療衛生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當時中國落后的衛生事業狀況,黨和國家認真總結了戰爭年代軍隊和根據地開展衛生工作的經驗,對發展新中國衛生事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定,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加快發展城鄉醫療衛生事業,保障了人民健康,也提升了人均預期壽命。
首先,確立了衛生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1950年8月,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召開,毛澤東主席為這次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會議確定了衛生工作“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三大方針。1952年,在第二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同志根據黨的群眾路線原則,總結了我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經驗,增加了“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這一重要方針,并于1953年第三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最終確立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四大衛生工作方針。這一方針,既是中國共產黨多年來衛生工作的經驗總結,也與新中國成立后醫療衛生工作的方向相吻合,在新中國醫療衛生工作中一直起到統領作用。
其次,基本建立公共衛生預防體系。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缺醫少藥、疫病叢生的醫療衛生狀況,集中力量防治危害性嚴重的急、慢性傳染病和威脅母嬰健康的疾病,整頓衛生隊伍,建立覆蓋農村、廠礦和城市的基層衛生組織,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1951年9月9日,毛澤東在看了時任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賀誠向中央提交的《關于全國防疫工作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后批示:“今后必須把衛生、防疫和一般醫療工作看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極力發展這項工作。”
在四大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愛國衛生運動得到了持續深入開展,以“除四害”群眾衛生運動為代表,將愛國衛生運動推向高潮,防疫工作效果顯著,廣大城鄉衛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再次,加強合作醫療,初步建立較完備的醫療服務體系。1955年,全國多地出現一批由合作社自發組織的保健站和醫療站,中共中央對此給予高度重視,認為它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對發展生產力和人民群眾醫療保健都十分有益的制度形式。此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合作醫療制度得以規范和推廣,與農村三級衛生網絡、鄉村醫生一起稱為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的三大法寶。同時,一種由集體和農民個人集資,分擔農民部分醫療費用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了推廣。1960年2月,中央轉發了會議報告,要求各地“根據公社的生產發展水平和群眾的覺悟程度,逐步改變為集體保健醫療制度”?!昂献麽t療”第一次寫進了中央文件。1965年6月26日,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社會的衛生條件懸殊,毛澤東要求“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1968年9月和12月,由毛澤東批示批準,《紅旗》雜志和《人民日報》先后介紹了湖北省長陽縣樂園公社等地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的做法和經驗,指出這“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合作醫療制度,成功地解決了貧下中農看病吃藥、確保健康的問題”。

(二)改革開放后:衛生健康事業呈現“解放思想、改革發展”的局面

經過30年的艱難探索,197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68.20歲,比新中國成立之前增長三十多歲。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自此,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掀起了改革開放的熱潮。這一時期,衛生健康事業緊緊圍繞“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健康權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這個目標,用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手段,處理和解決不斷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衛生工作方針調整升級。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衛生部于1979年召開了全國省、市、自治區衛生局局長會議,會議認為:醫藥衛生現代化建設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從我國特點出發,走自己發展道路。堅持“普遍整頓,全面提高,重點建設”的方針,首先辦好縣和縣以下的衛生事業,進行醫藥衛生現代化建設,根據“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整頓和建設現有醫療衛生機構上。1996年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由中央主持的衛生工作會議,會議討論并修改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討論稿),全面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衛生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并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提出了重大戰略性決策,會議明確了“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衛生工作方針。黨的十七大會議作出了“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的重要論斷,明確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奮斗目標。
第二,不斷加大衛生事業改革力度。1985年4月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于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這是此時期衛生事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要求加快衛生事業的發展,中央和地方應當逐步增加衛生經費和投資;同時,必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活。1997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從醫療費用分擔機制、公立醫院運行機制以及“營利性”與“非營利性”三方面強調了衛生事業的公益屬性。2000年2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決定在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進行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城鎮醫藥衛生體制。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泵鎸ξ覈t藥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適應的突出矛盾,以及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普遍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帶來的嚴峻挑戰,2009年黨中央、國務院分別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基本理念是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同年4月10日,國務院召開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標志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全面啟動?!靶箩t改”是一項覆蓋范圍很廣的系統工程,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
第三,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發生重大起伏。農村合作醫療曾被認為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大創舉,對于保護農民的健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合作醫療、鄉村醫生分別是解決中國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組織制度和衛生技術力量的核心,因此積極向發展中國家推薦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經驗。然而,改革開放后,由于人民公社解體,農村合作醫療失去經濟基礎而出現大面積解體。根據1985年調查,全國實行合作醫療的行政村由過去的90%猛降至5%;1989年的統計表明,繼續堅持合作醫療的行政村僅占全國4.80%。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問題突出,逐漸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為此,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重建逐漸被提上日程。1991年1月,國務院批轉衛生部等部門《關于改革和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請示》,提出“必須把加強農村衛生事業建設、改善農村衛生狀況、解決8億多農民的基本醫療保健問題、保護農民健康作為整個衛生工作的重點,努力辦好?!睘榇耍箝_展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解決農村衛生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穩定、充實和提高農村衛生技術隊伍;各級政府必須十分重視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和提高,要采取切實措施合理解決其報酬;穩定推行合作醫療保健制度,為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提供社會保障;各地要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群眾利益的合作醫療保健制度。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健康中國建設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苯】凳敲恳粋€老百姓的追求。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履行承諾,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問題和需求雙導向,聚焦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為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邁出實質步伐。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了“健康中國”建設,表明黨和國家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把人民健康提到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上,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實現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向衛生健康事業的轉變。
一是明確新時期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明確指出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自1996年12月召開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后,時隔20年再次召開最高規格的全國性衛生工作會議,是衛生事業發展的又一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明確了新時期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是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綱要》提出健康中國“三步走”戰略目標,即“2020年,主要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2030年,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同時展望2050年,提出“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的長遠目標。健康中國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二是樹立大健康觀念。強健的體魄是身體健康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大健康產業為重點。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按笮l生、大健康”概念的提出,把健康保證的理念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人民健康為中心,體現了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理念的創新。健康的身體來源于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出要大力發展體育運動,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2019年7月9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從國家層面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提出將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到2022年,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響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明顯降低,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得到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平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實現。同時,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負責統籌推進《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組織實施、監測和考核相關工作。
三是深化機構改革,確保健康中國建設有序推進。2018年2月26日至28日,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提出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健康”第一次出現在國家部委的名稱中。在7月30日中辦、國辦發布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明確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當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健康、轉模式、強基層、重保障為著力點,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職能轉變。同時,考慮到藥品監管的特殊性,單獨組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為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職責,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民政部的醫療救助職責進行整合,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至此,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的架構已經形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組建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政治態度和責任擔當,從國家層面統籌國民健康政策制定、實施和管理,在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方面邁出扎實步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武平县| 宁蒗| 当涂县| 祁门县| 铜鼓县| 澜沧| 马山县| 安康市| 德安县| 城口县| 昌邑市| 当涂县| 鸡泽县| 尖扎县| 微山县| 凯里市| 金坛市| 衡阳县| 米脂县| 枣庄市| 永昌县| 神池县| 宁乡县| 平陆县| 定远县| 诸城市| 江源县| 莲花县| 山阳县| 秦安县| 永德县| 昌黎县| 五原县| 葵青区| 专栏| 广德县| 武宁县| 涞水县| 古浪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