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合理用藥指南(第2版)
- 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 中國藥師協(xié)會
- 930字
- 2020-08-26 16:36:11
4.7 洋地黃類藥物
洋地黃類藥物是Na +/K +-ATP酶抑制劑,作用機制:①抑制衰竭心肌細胞膜Na +/K +-ATP酶,使細胞內(nèi)Na +水平升高,促進Na +-Ca 2+交換,提高細胞內(nèi)Ca 2+水平,發(fā)揮正性肌力作用;②抑制副交感傳入神經(jīng)的Na +/K +-ATP酶,增強副交感神經(jīng)活性,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使房室傳導減慢,減慢心房顫動患者的心室率;③抑制腎臟的Na +/K +-ATP酶,使腎臟分泌腎素減少。目前認為其有益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發(fā)揮治療心衰的作用。
地高辛是口服洋地黃制劑,口服后經(jīng)小腸吸收,2~3小時血清濃度達高峰,4~8小時達最大效應,85%以原型經(jīng)腎臟清除,半衰期為36小時,連續(xù)口服相同劑量經(jīng)5個半衰期(約7天)后血清濃度可達穩(wěn)態(tài)。
研究(PROVED、RADIANCE及DIG試驗)顯示,使用地高辛治療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癥狀和運動耐量。薈萃分析顯示,心衰患者長期使用地高辛治療對病死率的影響是中性的,但可降低住院風險。ARISTOTLE研究顯示,房顫患者服用地高辛后,死亡風險與血清地高辛濃度獨立相關,濃度≥1.2μg/L患者的死亡風險最高,無論是否伴心衰,啟動地高辛治療與房顫患者的病死率獨立相關。
4.7.1 適應證
應用利尿劑、ACEI/ARB/ARNI、β受體阻滯劑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仍持續(xù)有癥狀的HFrEF患者(Ⅱa類,B級)。
4.7.2 禁忌證
①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及二度及以上房室傳導阻滯患者,除非已安置永久性心臟起搏器;②心肌梗死急性期(<24小時),尤其是有進行性心肌缺血者;③預激綜合征伴房顫或心房撲動;④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4.7.3 應用方法
地高辛0.125~0.25mg/d,老年、腎功能受損者、低體重患者可0.125mg,1次/日或隔天1次,應監(jiān)測地高辛血藥濃度,建議在維持在0.5~0.9μg/L。
影響地高辛血藥濃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劑量、年齡、性別(女性應用應更謹慎)、體重、腎功能、應用利尿劑、聯(lián)用其他可影響地高辛血藥濃度的藥物(如胺碘酮)等。心肌缺血抑制Na +/K +-ATP酶的活性,增加心肌組織對地高辛的敏感性,使血清地高辛濃度升高。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應選擇較低的初始劑量(較常規(guī)劑量減少25%~50%)。因此,使用地高辛時,必須個體化,考慮上述因素。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患者不宜使用地高辛。已使用地高辛者不宜輕易停用。已服用地高辛、尚未使用ACEI/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的患者,待上述藥物逐漸加量后,無心衰癥狀,竇性心律、收縮功能改善后,可停用地高辛。
與能抑制竇房結(jié)或房室結(jié)功能的藥物(如胺碘酮、β受體阻滯劑)聯(lián)用時須嚴密監(jiān)測心率。奎尼丁、維拉帕米、胺碘酮、普羅帕酮、克拉霉素、伊曲康唑、環(huán)孢霉素、紅霉素等與地高辛聯(lián)用時,可增加地高辛血藥濃度,增加藥物中毒風險,此時地高辛宜減量。
4.7.4 不良反應
①心律失常,最常見為室性期前收縮,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伴有傳導阻滯是洋地黃中毒的特征性表現(xiàn);②胃腸道癥狀(厭食、惡心和嘔吐);③神經(jīng)精神癥狀(視覺異常、定向力障礙、昏睡及精神錯亂)。不良反應常出現(xiàn)于血清地高辛藥物濃度>2.0ng/ml時,也見于地高辛水平較低時,如低鉀、低鎂、心肌缺血、甲狀腺功能減退。當血清地高辛藥物濃度升高時,應了解血樣采集的時間,采樣時間在末次服藥6小時內(nèi),檢測值反映地高辛的分布相,該值升高未必提示地高辛中毒。如血樣檢測時間在末次服藥8小時后,建議減少地高辛劑量。
臨床懷疑地高辛中毒時處理如下:①應立即停用地高辛;②糾正低鉀血癥和低鎂血癥,應予口服或靜脈補鉀,即使患者血鉀水平在正常范圍,除非患者是高鉀血癥或合并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補鉀時也應監(jiān)測血鉀濃度;③出現(xiàn)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存在血流動力學障礙時,可考慮使用對房室傳導影響最小的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鈉;④出現(xiàn)緩慢性心律失常,無癥狀者可密切觀察;有癥狀者可給予阿托品,必要時臨時起搏;⑤電復律可誘發(fā)致命性心律失常,應盡量避免;⑥血液透析不能清除體內(nèi)的地高辛;⑦地高辛中毒糾正后,建議仔細分析中毒原因,慎重選擇劑量和血藥濃度監(jiān)測方案,避免再次發(fā)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