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合理用藥指南(第2版)
- 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 中國藥師協會
- 1858字
- 2020-08-26 16:36:11
4.8 中藥
藥物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基礎,慢性心衰亦為中藥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合理加用中藥治療不僅有助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強活動耐量,提高生活質量,甚至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長期預后,為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療提供新的途徑與選擇。
慢性心衰中醫學認為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氣虛為主,日久可發展為氣陰兩虛、陽氣虧虛、陰陽兩虛;標實以血瘀為主,常兼痰濁、水飲等。氣虛血瘀作為心衰的基本證候,可以貫穿整個心衰病程。本虛是心衰的基本要素,決定了心衰的發展趨勢;標實是心衰的變動因素,影響著心衰的病情變化;本虛和標實的消長決定了心衰發展演變,在慢性心衰的不同階段出現不同的證候類型。
4.8.1 辨證分型
慢性心衰常見的中醫證型有氣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證、陽虛水泛證、痰飲阻肺證、心陽亡脫證(圖4)。
氣虛血瘀證多以胸痛、乏力、唇色紫暗為主要癥狀,兼有自汗、氣短、動則尤甚、面色黧黑的臨床表現。舌脈:舌青紫、有瘀斑及瘀點,脈沉無力或細澀。
氣陰兩虛證多以心悸、心煩、氣短為主要癥狀,兼有形瘦乏力、失眠盜汗、干咳少痰、口渴喜飲的臨床表現。舌脈:舌色淡少苔或色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圖4 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辨證論治流程圖
陽虛水泛證多以氣短、形寒肢冷、肢體浮腫為主要癥狀,兼有乏力、喜熱飲、小便少、大便溏的臨床表現。舌脈:舌淡白、胖大濕潤、可有齒痕,脈沉。
痰飲阻肺證多以喘促、不能平臥、痰多為主要癥狀,兼有胸悶、泡沫痰、痰中帶血的臨床表現。舌脈:舌青紫、苔白厚膩,脈弦或滑。
心陽亡脫證可見于慢性心衰的急性發作,多以喘促、煩躁、冷汗淋漓為主要癥狀,兼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唇甲青紫的臨床表現。舌脈:舌淡胖,脈微或浮數無根。
4.8.2 分期治療
慢性心衰在現代醫學中分為A、B、C、D 4期,從心衰的高危原發病進展為結構性心臟病,到出現心衰癥狀,直至難治性終末期心衰。在不同階段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征不盡相同,中醫可以據此進行辨證論治,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對慢性心衰的防治起到積極的作用。
A期以治療原發病為主。對原發疾病進行辨證論治,降低心衰的危險因素,防止心衰的發生。針對缺血性心臟病氣虛血瘀型,芪參益氣滴丸、麝香保心丸在此階段即可應用。
B期在治療原發疾病的同時,對已有結構性心臟病進行辨證治療。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度心悸、氣短、乏力的臨床表現,可以按心氣虛證給予相應治療,可選用保元湯。此外,現代研究表明,一些中成藥具有潛在的防止或逆轉心室重構作用,如芪藶強心膠囊、芪參益氣滴丸、麝香保心丸。
C、D期,慢性心衰常見證型多集中在此階段,如氣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證、陽虛水泛證、痰飲阻肺證、心陽亡脫證。具體方藥應用如下:
氣虛血瘀證可用血府逐瘀湯合保元湯加減,如血瘀重者加丹參、三七,心悸自汗者加龍骨、牡蠣,咳喘咳痰者加葶藶子、半夏,肢腫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有出血或出血傾向的患者禁用此方。中成藥亦可選用芪參益氣滴丸、麝香保心丸等。
氣陰兩虛證可用生脈飲加減,如心動悸、脈結代者合用炙甘草湯,有血瘀者加丹參、川芎、紅花,失眠、心煩者加酸棗仁、夜交藤、西洋參。有畏寒肢冷的陽虛證患者禁用此方。
陽虛水泛證可用真武湯加減,如水腫重者可以加澤瀉、車前子,如喘促、尿少肢腫者合用五苓散,痰多者合用二陳湯,畏寒重者可加桂枝、淫羊藿,舌有瘀斑、心胸刺痛者可加丹參、川芎、牛膝。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的陰虛證患者禁用此方。芪藶強心膠囊具有益氣溫陽、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的功效,同時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結果顯示,在標準抗心衰治療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4粒,每日3次,共12周)可顯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NYHA Ⅱ~Ⅳ級)的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還可顯著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質量,提高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6分鐘步行距離(6MWD),適用于慢性心衰(NYHA Ⅱ~Ⅳ級)患者;特別是中醫辨證陽虛水泛證患者更為適用。亦可選用心脈隆注射液等。
痰飲阻肺證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如肢體水腫者加澤瀉、豬苓,痰濁盛者加三子養親湯。
心陽亡脫證可用參附湯加減,如喘甚者加蛤蚧、五味子,汗出不止加龍骨、牡蠣。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的陰虛證患者禁用此方。中成藥亦可選用芪藶強心膠囊、心脈隆注射液等。
常用中成藥的使用方法,見表12。
表12 常用中成藥的使用方法

4.8.3 中西藥相互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西藥的聯合應用可能會出現藥效的增強、減弱及不良反應的增加,因此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心衰時需要充分考慮到藥物間的相互作用。表13為常用的心衰治療中藥的藥理作用及與西藥聯用可能出現的相互作用。
表13 中西藥配伍效應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