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合理用藥指南(第2版)
- 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 中國藥師協會
- 815字
- 2020-08-26 16:36:10
4.5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
醛固酮對心肌重構,特別是促進心肌細胞外基質纖維增生的影響是獨立和疊加于AngⅡ的。心衰患者的醛固酮生成及活化增加,且與心衰嚴重程度成正比。使用ACEI可以降低循環中醛固酮的水平,然而長期應用ACEI后(3個月以上),醛固酮水平卻不能保持穩定、持續地降低,即出現“醛固酮逃逸現象”。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則具有防止心肌纖維化與心室重塑、抗心律失常作用,從而發揮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病死率的心血管保護作用。因此,如能在ACEI基礎上加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進一步抑制醛固酮的有害作用,對心衰患者有益。
目前上市的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只有螺內酯和依普利酮兩種,而依普利酮目前在國內暫缺。螺內酯化學結構與醛固酮類似,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皮質部發揮競爭作用,干擾鈉離子重吸收,促進鈉或氯離子排出而產生利尿作用,同時使鉀離子排出減少,故作為保鉀利尿劑用于臨床。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的藥代動力學特征,見表11。
表11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藥代動力學

RALES研究證實,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LVEF<35%的慢性心衰患者,在標準心衰治療基礎上加用螺內酯可使死亡風險降低30%,心衰住院(2年)風險降低35%。EPHESUS研究證實,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3~14天以內、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LVEF<40%的患者,依普利酮使全因死亡率相對危險度降低15%,心源性猝死降低21%,心血管病死率和因心衰再住院率降低13%。亞組分析結果提示,在AMI后3~7天內早期應用依普利酮的臨床獲益更大。EMPHASIS-HF研究納入年齡≥55歲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的慢性收縮性心衰患者,LVEF<30%(或LVEF≤35%且QRS時限>130ms)。研究結果提示,依普利酮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因心衰住院率(27%)、全因死亡率(24%)及再住院率(23%)。
4.5.1 適應證
LVEF≤35%、使用ACEI/ARB/ARNI和β受體阻滯劑治療后仍有癥狀的HFrEF患者(Ⅰ類,A級);急性心肌梗死后且LVEF≤40%,有心衰癥狀或合并糖尿病者(Ⅰ類,B級)。
4.5.2 禁忌證
①肌酐>221mmol/L(2.5mg/dl)或eGFR<30ml/(min?1.73m 2);②血鉀>5.0mmol/L;③妊娠婦女。
4.5.3 應用方法
螺內酯,初始劑量10~20mg,1次/日,至少觀察2周后再加量,目標劑量20~40mg,1次/日,常用劑量20mg,1次/日。依普利酮,初始劑量25mg,1次/日,目標劑量50mg,1次/日。通常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應與袢利尿劑合用,避免同時補鉀及食用高鉀食物(應注意市售的低鈉鹽中加有氯化鉀),除非有低鉀血癥。使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治療后3天和1周應監測血鉀和腎功能,前3個月每個月監測1次,以后每3個月1次。
4.5.4 不良反應
主要是腎功能惡化和高血鉀,如血鉀>5.5mmol/L或eGFR<30ml/(min?1.73m 2)應減量并密切觀察,血鉀>6.0mmol/L或eGFR<20ml/(min?1.73m 2)應停用。螺內酯可引起男性乳房疼痛或乳房增生癥(10%),為可逆性,停藥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