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大黃肉桂湯治療痢疾
【專方來源】
江育仁.有益的回憶[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2,6(1): 17-22
【藥物組成】
大黃15g,肉桂6g。
【治療方法】
不用煎煮,麻沸水浸泡3小時。
【功效主治】
溫通并用。主治久痢。
【驗證舉例】
例1:潘某,男,26歲,2003年2月13日初診。訴晨起大便急迫,欲便不能,大便溏泄,每日3~4次,至今已2年,伴納呆,倦怠,腸鳴。病初起時大便赤白夾雜,日瀉10余次,曾至內科診治,經大便常規檢查,診為痢疾,然按痢疾治療少效。視其體形消瘦,精神疲憊,舌質紅而苔白干,脈之沉細。大便常規檢查為慢性細菌性痢疾,遂處以上方,囑用麻沸水浸泡3小時,濾取藥汁。另用柴胡、當歸、白芍各10g,防風6g,煎取藥汁。兩藥汁混合后分2次服。2月19日復診,大便常規已正常,但大便仍不成形,每日1~2次,予參苓白術散加前仁、葛根、藿香等,5劑。2月24日復診,大便質軟,色黃,舌已不紅,續予前方5劑而安。
例2:甘某,女,42歲,1998年11月27日初診。訴有痢疾史,現因飲食不慎而復發,腹瀉每日10余次,腹痛,惡心,肛門墜脹,伴頭昏倦怠,苔黃而干,脈弦細。經大便常規檢查證實為痢疾,處以上方2劑。11月29日復診,訴自覺腸中舒服,精神好轉,知饑欲食,每日腹瀉3~4次,守方3劑。隨訪藥后已愈。
【運用體會】
1.本方實由大黃附子湯演變而來,寒溫并用,溫通瀉下則愈。彼治寒積胃腸,大便不通,脘腹冷痛,惡寒肢冷等癥,故助以細辛溫散寒結。本方則治邪積留于大腸,大便泄瀉,此乃其異。后者因病致虛,非因虛致病。故雖見一派脾胃虛弱之象,然又有大便泄瀉急迫,里急后重等實邪內留之癥,故治療時不用攻補,而以溫通之法者,恐參、術礙脾之運,且阻大黃通下之功。因而以大黃攻下實邪,以肉桂之性溫厚腸胃,兼制大黃之苦寒,且得脾陽之鼓舞,而助大黃推蕩之力,攻下而不傷正氣,補脾而不致留邪,達到相輔相成之功。構思之巧妙,考慮之周詳,實非臨床經驗欠佳所能也。
2.本方妙在不用煎煮,而以泡浸,不欲其味之厚重,乃取其氣也。可見名老中醫的片言只語,確為臨床經驗之總結。我輩不可忽視之。
3.藥僅2味,經驗證確有療效。有方簡效宏的特點。
4.例1筆者用四逆散加減另煎取汁,是為了不妨礙主方的作用,以助疏肝行氣之功,其法可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