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以餐后飽脹或早飽、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燒灼感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主要參考2006年羅馬標準委員會制定的羅馬Ⅲ標準,治療主要有一般調整、抑酸劑、促動力藥、抗幽門螺桿菌、胃黏膜保護劑、助消化藥、精神心理調整及一般飲食調整等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餐后飽脹不適、早飽為主癥者,應屬于中醫“痞滿”的范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一種病證,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上腹痛為主癥者,應屬于中醫“胃痛”范疇;反酸是以上腹部燒灼感,犯吐酸水為主癥的一種病證,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上腹部燒灼感為主要表現者,應屬于中醫“反酸”的范疇。
2011年10月發表的《亞洲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指出基于東西方人群體質及診療模式的差異,羅馬Ⅲ功能性胃腸病診斷標準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及流程、分型標準及治療手段在亞洲地區的是否適用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在中醫藥方面,雖然有些研究證實中藥干預功能性消化不良可緩解癥狀,但尚須提供更多研究數據支持。因此,應加強中醫藥干預功能性胃腸疾病的基礎及臨床研究。
周師認為本病為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情志不遂、肝氣郁結、犯脾挾胃;飲食不當、損傷脾胃;外邪襲胃,損傷脾胃等多病因所致。諸多原因導致脾胃損傷,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故見餐后飽脹或早飽等癥狀;土虛木乘,肝氣橫逆犯脾挾胃,氣機升降失調,而出現上腹部疼痛等癥狀;肝氣郁久化熱,肝胃郁熱,故見上腹部燒灼感等癥狀。因此,本病病位在脾胃,與肝臟關系密切,情志不暢和飲食不當存在于消化不良發病的整個過程,脾虛肝郁,犯脾挾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基本病機為肝郁犯土、胃氣失和、脾運無權。一般而言,消化不良,食后腹脹,大便溏薄,其病變主要在脾;食欲不振或嘈雜易饑,其病變主要在胃。治療上采用健脾和胃之法,并加減用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一、病理基礎為脾胃虛弱
脾胃同居中焦,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與胃密切配合,納運相得,才能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如遇外邪襲胃、飲食不當,損傷脾胃,或情志不暢,肝郁犯脾,脾胃虧虛,運化失常,則導致脾胃受損,出現各種不適。
二、發生發展的重要病機為氣機升降失常
(一)調脾胃氣機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主升,則水谷之精得以輸布,胃氣主降,則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清升濁降則氣機調暢。升與降,相輔相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與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有直接的相關性。如遇外邪襲胃、飲食不當,損傷脾胃,或情志不暢,肝郁犯脾,清氣當升不升,濁氣當降不降,氣機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暢。故在治療上調胃以理氣通降為主,調脾以助運升清為主,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脾胃運化歸于正常,則諸癥得去。
(二)調肝膽氣機
清代醫家唐容川:“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水谷,滲泄中滿之癥在所難免。”功能性消化不良部位在脾胃,但與肝密切相關。肝脾胃同居中焦,脾胃的功能有賴于肝的調節,肝與脾胃功能失調可互為因果。如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木強乘土;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肝氣乘脾,脾土受伐,為土虛木乘,均可出現上癥。
因此,在健脾和胃治療之時,當辨證論治,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胃以理氣通降為主,調脾以助運升清為主,輔以疏肝理氣,養血柔肝等法。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脾胃運化歸于正常,則諸癥得去。
三、處方加減
基于“健脾和胃”治法,在治療上以柴胡、蒼術、厚樸、陳皮、茯苓、砂仁、白豆蔻、雞內金、神曲、炒麥芽等為基礎方,柴胡疏肝理氣,蒼術、厚樸行氣導滯,茯苓健脾益氣,砂仁、白豆蔻芳香醒脾和胃,雞內金、神曲、炒麥芽消食和胃,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之功。
在臨床使用時可加減用之,斟酌配伍用藥,劑量宜小,肝郁氣滯明顯,伴見脅痛、易怒者,可加青皮等;肝胃郁熱明顯,伴見口干口苦,可加黃連、苦參等;燒心反酸明顯者,可加浙貝母、海螵蛸等;疼痛明顯者,可加白芍、甘草、金鈴子、延胡索等。
四、驗案舉隅
齊某,女,30歲,初診日期:2009年12月12日。
主訴:燒心反酸反復發作4年。
病史:患者4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燒心反酸,癥狀逐漸加重,時有呃逆,偶有胃痛,無胃脹,大便溏,口苦,時有惡心,食欲尚可,小便正常,查胃鏡未見明顯異常,多次行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為求中醫治療來我門診。
現癥:反酸,燒心,時有呃逆,偶有胃痛,大便溏,口苦,時有惡心,舌紅,尖赤,苔薄黃,脈弦。
西醫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醫診斷:反酸(肝胃郁熱證)。
治法治則:疏肝清熱,健脾和胃。
處方:柴胡10g 胡黃連6g 苦參6g 蒼術10g
厚樸10g 陳皮10g 茯苓10g 浙貝母10g
烏賊骨10g 砂仁10g 白豆蔻10g 雞內金10g
神曲10g 炒麥芽10g
3劑,水煎服,2日1劑,早晚2次分服。
二診(2009-12-8):服藥癥減,反酸及燒心減輕,呃逆減輕,無胃痛,無惡心,口苦減輕,大便不成形,2日1次。舌紅,尖赤,苔薄黃,脈弦。予前方加煅瓦楞10g,9劑。
三診(2010-1-27):服藥癥減,反酸及燒心減輕,呃逆減輕,無胃痛,無惡心,口苦減輕,大便不成形,2日1次。舌紅,尖赤,苔薄白,脈弦。續服前方,9劑。
四診(2010-1-27):服藥后癥狀明顯減輕,反酸及燒心明顯減輕,無呃逆,無胃痛,無惡心,無口苦,大便較前成形,2日1次。舌紅,尖赤,苔薄白,脈弦。續服前方,9劑。
五診(2010-1-27):無反酸,無燒心,偶有大便不成形,舌紅,苔薄白,脈弦。續服前方,9劑。
按語:
患者反復就醫,多次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疾病,故擬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應慎重,應密切關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報警癥狀:①年齡在40歲以上者;②有吞咽困難、頑固性嘔吐、食欲不振者;③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黑便、貧血、腹部腫塊等病癥;④有腫瘤家族史或有明顯的情緒因素或心理障礙者。如有以上情況,則應做進一步檢查,以免貽誤病情。
周師認為本例患者為久病失治,損傷脾胃;加之求醫未果,情志不遂、肝氣郁久化熱、犯脾挾胃所致的反酸之肝胃郁熱證。肝氣郁久化熱,故見燒心、口苦;肝氣郁滯、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調,胃氣上逆故見反酸,時有呃逆、惡心;氣機郁滯,不通則痛,故偶有胃痛;脾虛運化失司,故見便溏;舌紅,尖赤,苔薄黃,脈弦,為肝胃郁熱之征,故治療采用健脾和胃,清熱疏肝之法,加減用之。胡黃連、苦參以清郁熱,柴胡、陳皮以疏肝,蒼術、厚樸、陳皮以燥濕健脾,浙貝母、烏賊骨、煅瓦楞以制酸,標本兼治,病至痊愈。
五、臨床心悟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臨床的常見病及多發病,且常反復發作,故在臨床診療中應結合實際情況,從用藥、飲食、情志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干預。
在用藥治療上,采用“健脾和胃理氣”法,周師治療脾胃疾病用藥輕靈,不過于厚重,醒脾悅胃,劑量宜小,以防攻伐過度,苦寒敗胃,辛燥傷氣,滋膩礙胃。并要時時顧護脾胃之氣,存得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用藥以調和為主,劑量設計常在6~10g之間,每獲良效。整體論治,在治療中注重他臟與本病的關系,如宣降肺氣配以和胃降氣,通腑降氣以復氣機升降之常,綜合干預治療。
重視飲食調養,囑患者在按時用藥同時,注意飲食宜忌,進食清淡而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同時在情志不暢時應該避免進食,待情志好轉后再進食,以免飲食與情志兩種因素共同作用,損傷脾胃,加重病情。
強調情志致病的重要性,身心兼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患病多年,飽受疾病之苦,情志不暢,而情志在本病的發生發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二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因此,周師在臨床過程中非常重視對患者的情志開導,耐心而詳細地向患者說明病情,使患者了解病情,解除心理負擔,避免醫源性致病因素,增強應對疾病的信心。
總之,結合患者病情,辨證論治,綜合調理,應用中醫藥干預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張 立 繼承整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乐业县| 景东| 宣化县| 汕头市| 吴堡县| 都匀市| 五常市| 班戈县| 鹤壁市| 娱乐| 汨罗市| 鸡东县| 罗江县| 马鞍山市| 河南省| 达日县| 呼伦贝尔市| 广南县| 和田市| 聂拉木县| 确山县| 开平市| 信阳市| 平阳县| 抚顺县| 浦江县| 承德县| 米脂县| 昌都县| 松潘县| 汝州市| 左云县| 镇原县| 紫金县| 瑞安市| 九江县| 巴林右旗| 涡阳县| 深泽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