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春錦囊:周學文臨證經驗集
- 陳民
- 2450字
- 2020-08-31 19:56:27
第五節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失調,或幽門括約肌的關閉功能不全,胃液中的鹽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等炎性改變的疾病。中醫學無反流性食管炎病名,根據臨床特征,屬于中醫學“吞酸”、“胸痹”、“胸痞”、“胃脘痛”、“反酸”、“嘈雜”等病證范疇。
一、診療思想
周師認為反流性食管炎大多為胃火上逆,或肝強即肝氣郁結日久化熱,挾胃氣上逆;或脾弱,運化失常,氣滯食積日久化熱。火熱之邪蒸騰炎上,故見胃脘、胸膺后燒灼、反酸不適。治療當以清熱降逆為主,方用涼膈散加減。涼膈散主治上中二焦邪熱熾盛,胸膈煩熱,便秘溲赤等證。本方取硝、黃之咸寒蕩熱于中,但硝、黃藥性峻烈,故周師常以苦參、瓜蔞等取而代之;翹、梔、竹、芩之苦寒,瀉熱于上;草、蜜之甘以緩其急。和而用之,咸寒苦甘,深合《內經》治則之意,清上、中二焦邪熱,清上瀉下,則胸膈自清。若見肝郁甚者,可加柴胡、延胡索等疏肝解郁之輩;若見脾虛甚者,則加砂仁、豆蔻、內金等健脾和胃之屬;若見火熱熾盛,口干口苦者,當予黃連、苦參等直折其熱。然臨證中,證候瞬息萬變,如肝郁氣滯可兼見血瘀,脾虛可生痰濕,濕瘀日久亦可化熱,故治療中當辨證論治,隨證加減。
二、驗案舉隅
趙某,女,63歲,初診日期:2010年12月20日。
主訴:胃脘灼熱伴反酸10余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1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灼熱伴反酸,曾間斷自服抑酸藥,癥狀可緩解,停藥后即復發,情緒不遂時加重。近1周患者自覺癥狀加重,為求系統診治來診。既往史:膽汁反流性胃炎病史3年。
現癥:胃脘灼熱痞滿,伴反酸,口干口苦,納差,少寐,大便干結,需用瀉藥3~4日一行。查體:神清,面紅,口臭,劍突下壓痛弱陽性,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4次/分,舌質暗紅,少津,苔黃厚。
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
中醫診斷:反酸(肝胃郁熱證)。
治法治則:疏肝健脾,清熱降逆,輔以利濕。
處方:柴胡10g 苦參6g 黃芩10g 梔子10g
浙貝10g 青皮10g 煅瓦楞10g 砂仁10g
白蔻10g 神曲10g 炒麥芽10g 內金10g
烏賊骨10g 甘草6g
3劑,2日1劑,水煎服。
另配:舒導片5片,日3次口服。行胃腸鋇透。
二診(2010-12-27):患者自覺胃脘灼熱及反酸癥狀略有緩解,仍有口干口苦,服藥后大便3日一行,舌質暗紅,少津,苔黃厚。查體同前。鋇透回報:反流性食管炎。方藥:柴胡10g,黃連6g,浙貝10g,烏賊骨10g,煅瓦楞10g,蘇梗10g,薄荷10g,淡竹葉10g,砂仁10g,白蔻10g,內金10g,神曲10g,炒麥芽10g,當歸10g,白芍10g。6劑,2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10-12-10):患者自覺胃脘灼熱、反酸較前明顯緩解,無明顯口干口苦,大便略干,2日一行。舌質淡紅,少津,苔薄黃。繼服前方6劑,2日1劑,水煎服。
一月后回訪,患者諸癥減輕,大便略干,囑其調情志,慎起居,清淡飲食。
按語:
反流性食管炎屬于中醫“吞酸”、“胸痞”、“反酸”、“嘈雜”等病證范疇。本案屬肝郁化熱之證,其臨證表現為上中二焦火熱熾盛。肝主疏泄而喜調達,肝氣郁結日久化熱,橫逆犯及脾胃故見胃脘灼熱、疼痛;胃失和降,挾肝氣逆于上故見反酸、口干口苦;肝氣犯胃,運化失常,故見食少;熱擾心神,故見失眠少寐;熱生傷津,故見大便干結。舌質暗紅,少津,苔黃厚亦為肝胃郁熱之征象。治療當以疏肝健脾,清熱降逆為主,本案用苦參以清中焦之熱且可祛濕;梔子、黃芩瀉上焦之火;浙貝母善清肺胃之火;柴胡、青皮、白芍以疏肝行氣;砂仁、白蔻、神曲、炒麥芽、內金以健脾和胃;瓦楞、烏賊骨以斂酸和胃。另外配以我院院內制劑舒導片,其可疏肝行氣,潤腸通便。患者二診火熱之邪漸消,但肝氣郁結未解,故方中加用蘇梗、薄荷等以行氣疏肝;“實則瀉其子”,肝火盛,則用黃連、淡竹葉以清心,瀉其子;當歸以養血活血,潤腸通便。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清熱降逆之效。
三、臨床心悟
從中醫學角度講,反流性食管病屬于中醫“吞酸”、“胸痞”、“反酸”、“嘈雜”等病證范疇。歷代先賢從不同角度,根據對不同病因、病機的認識提出相應的處方用藥。現將周師治療反流性食管炎之臨證經驗總結如下。
(一)善抓關鍵病機
周師認為反流性食管炎其核心病機為“胃火上逆”,正合《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之意,可見胃中火熱之邪蒸騰于上是胃脘灼熱、反酸之因。其標即外在表現皆因“胃火上逆”所致,故臨床中用藥必用清熱降逆之品。
(二)審因論治
周師雖然認為“胃火上逆”為其病機核心,但引起胃火上逆的原因卻是多樣。七情內傷,情志郁結,肝失疏泄,則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證最易郁而化火,出現肝郁化熱;飲食勞倦傷及脾胃或素體脾虛不運,皆可致水濕食積內停,日久郁而化熱。肝郁脾虛互為因果,故疏肝需顧護脾胃,健脾需輔以疏肝。
(三)用藥靈活,量小味少,中病即止
“胃火上逆”皆因中焦氣機升降失調,而調理氣機當以“調”、“疏導”為主,忌用殺伐峻烈之品,且用量宜輕。上中二焦火熱熾盛,周師善用涼膈散,然大黃、芒硝雖咸寒可蕩熱于中,但下行之力過盛,故常用苦參以清中焦之熱且可祛濕;梔子、黃芩瀉上焦之火;浙貝母善清肺胃之火;肝郁甚者,加用柴胡、青皮、白芍、香附等以疏肝、柔肝;脾虛甚者加用砂仁、白蔻、神曲、炒麥芽、內金以健脾和胃;反酸重者加瓦楞、烏賊骨以斂酸和胃。另外周師常配用我院院內制劑舒導片,其不僅可疏肝行氣,亦可疏導通便,糟粕下行,則可助氣機順暢。另外,氣機壅滯,最易形成氣滯血瘀,故臨證中周師善用當歸以養血活血止痛,且可潤腸通便;“實則瀉其子”,肝火盛,則用黃連、淡竹葉以清心瀉其子。周師用藥量小、味少而效卓,不僅與其長期臨證摸索辨證準確有關,更為重要的是其精通現代中藥之藥理,對古方進行合理改進,故療效顯著。
(四)強調飲食及情志調護
對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周師認為應忌食辛辣、油炸及刺激性食物;戒煙、酒,少食如巧克力、脂肪、咖啡及濃茶等;夜間睡前不宜進食,進食宜清淡;另外需控制體重,防止肥胖。
最后周師善于綜合調治,在注重飲食調節的同時,建議對于情志不遂者當加強溝通、交流,使其情緒平和,心情開朗,充分發揮內在的主觀積極因素。
(王學良 繼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