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聆聽:你能聽,會“聽”嗎?

古希臘有句諺語,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西方還有一句著名的格言:雄辯是銀,沉默是金。中國人則流傳著“言多必失”“訥于言而敏于行”等警示名句。這不約而同給予我們思考和指引——不說也是一種溝通,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自己到底是要說還是不說,要多說還是少說。

不說其實就是聆聽,而有效傾聽是用心去聆聽對方的談話,不僅要聽,更要聽得懂、聽得清。但是,人們往往會更關注如何成為更好的表達者,而不是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改善溝通交流效率最直接的方式是學習如何有效地去傾聽。

有效聆聽有七個誤區和三個技巧。

誤區一:我知道。

“我知道”意味著說話者真正講完之前,你已經知道他所要表達的,你會毫無耐心地打斷他,甚至直接替他講完接下來要說的話,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打斷別人。本質上,你認為他說的沒有價值,而表達對說話者的尊重才是良好傾聽的關鍵要素。

誤區二:將討論當作辯論。

有些人會認為同意說話者的觀點是軟弱的表現,他們強迫性地去質疑說話者的每一個觀點,即便他們內心是贊同的。討論于是變成了一場辯論,甚至是演變成一場比賽。將討論當作競賽是成為良好傾聽者最嚴重的阻礙之一。因為它嚴重地限制了傾聽者拓展視野,也會打擊說話者的表達優越感,造成不好的用戶體驗。

誤區三:別有動機。

任何隱藏的動機都會減少傾聽的有效性。一個人心里有事,就不能在傾聽的時候投入全部注意力。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可以理解比講話速度快2到3倍的話語,這意味著傾聽者在聆聽的時候有額外的思維能力思考其他問題,別有動機的傾聽者會利用額外的時間思考下一步動作結果,導致錯失很多良機。

誤區四:詞匯過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愉悅區和敏感區,有些詞語和表達方式可能在無意間激起聆聽者的反應,也就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對于傾聽者而言,詞匯過敏也是一種障礙,具體到每個人反應不同,有的可能是情緒上的波動,有的則是不歡而散。

誤區五:迷信語言。

即對語言準確性的盲目信任。語言是一個猜謎游戲,說話者和傾聽者利用語言預測對方所想。詞語對每個人產生獨特的影響,這些差異可能是細微的,但積沙成丘也能導致誤解。

誤區六:只見樹木或者只見森林。

說話者中有兩類特殊的人。一類是只見樹木的人,偏向具象解釋,往往通過簡單的命名或者無序描述特征解釋某個復雜的情景,缺少深度和邏輯性;另一類,只見森林的人,邏輯性強,理論體系強大,解釋復雜情景時,習慣先給出總結、抽象的觀點,由于概念模棱兩可或過于抽象,讓傾聽者云里霧里。我們應盡量做好準備,減少因這兩類說話者所使用的語言對我們造成的困擾。

誤區七:過于分散或過于集中。

解釋復雜情景時,不同的說話者有不同的語言風格。有些說話者,偏重事物之間的不同點,被稱為分散者;另外一些說話者則傾向于發現事物間的共性,被稱為集中者。說話者和傾聽者越處在分散集中連續的兩端,兩個人之間的交流鏈就越長。

偏好分散風格的傾聽者,往往不同意說話者在細微、局部的語意或觀點,也會無意地表現出并不完全認同說話者的表述。同理,一個偏好集中風格的傾聽者可能會忽略觀點間的重要差異,導致誤解。

為確保交流的質量,傾聽者比說話者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的技巧著手:

第一,不要表演,要沉默。

不要去搶話,更不要打斷對方表達自己的建議,要學會沉默傾聽,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觸,點頭附和,并且跟隨對方的情緒有一定的表情變化。沉默是為了給對方充分表達的機會,從而更有機會深入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收集足量的信息,為后續溝通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不要辯論,要討論。

溝通不是談判也不是比賽,不要與對方辯論,而是適當地展開討論。適當根據對方提出的話題進行延展探討,釋放你的好奇心,把你的疑點提出來,讓客戶分享背后的緣由和邏輯。禁止使用“你應該”“你需要”“絕對”等命令式的詞語,避免情緒化地表達自我。

第三,不要總結,要結果。

不要著急下結論,要得出大家理解一致的結果。多使用對方的原詞,復述給對方,給對方“我懂的”的共鳴。對方結束后,學會用關鍵詞進行適當地概括,譬如:“概括起來,您剛才說的是這樣,對嗎?”共鳴越多,你就越是行走的“知音”,越容易獲得對方的好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平县| 河曲县| 灵山县| 黄大仙区| 沛县| 无棣县| 九寨沟县| 清苑县| 南宁市| 邻水| 卫辉市| 永康市| 汾阳市| 轮台县| 洛川县| 泸水县| 扬中市| 博乐市| 万安县| 石泉县| 茶陵县| 黄浦区| 重庆市| 富锦市| 毕节市| 英超| 星子县| 丘北县| 彩票| 漠河县| 睢宁县| 黄陵县| 保亭| 龙海市| 怀集县| 宜良县| 合阳县| 孟连| 博客| 新绛县|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