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論道
道可道a,非常道。名可名b,非常名。
無名c,天地之始;有名d,萬物之母e。故常無欲,以觀其妙f;常有欲,以觀其徼g。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h之玄i。玄之又玄,眾妙之門j。
◤注釋
a道可道:可以說出的道。前面的“道”是名詞,指宇宙之源,引申為規律。后面的“道”是動詞,說出、講述的意思。b名可名:可以說出的名。前面的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后面的“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c無名:天地產生之初的混沌狀態。d有名:天地產生之初,萬物有了形體時的狀態。e萬物之母:萬物之源。母,根源。f妙:微妙。g徼(jiǎo):邊際、端倪。h謂:稱。i玄:玄妙深遠。j眾妙之門:天地萬物變化的途徑。
◤譯文
可以說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說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無名”,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有名”,萬物產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玄妙深遠,是洞悉天地萬物變化的途徑。
“道”與“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講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說出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為“恒”,為避漢文帝劉恒名諱,才改為“常”,延續至今。所以,原文應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與“名”這兩個概念,是貫通全書的線索,也是千古以來,理解老子思想的關鍵。什么是“道”呢?它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只有慢慢體會,才能領悟。若說出來,那就不是“道”了。“道”究為何物,關聯到全書主旨,然而眾說紛紜,很難下一個準確定義。
關于“道”字,古漢語常見解釋如下:一指道路。《說文》:“道者,徑路也。”二指抽象的規律,包括人類社會的法則。《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三指宇宙本源。《易經》:“一陰一陽謂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萬物之源。“道”是萬物之所由來,是一種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懸于虛空,無所見亦無所聞。可謂玄妙幽微,深不可測。所以,以言語來講述“道”,并不能說明“道”的本質。事實上能夠說出的,不過是細枝末節,并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語來稱呼“名”,虛空之中也沒有什么可說的。所能說的不過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語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卻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對它確切命名、下個定義是困難的。
可見,“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礎,是本體,代表著最終、唯一、絕對。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道”而存在。不論萬物如何變化,或消或長,“道”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老子悟“道”之后,發現“道”不能說,“強字之曰道”,勉強稱之為“道”。這個宇宙之源的真實存在沒有名字,卻可以體驗可以覺悟。“道”一經界定落實,就成為“名”。所謂的“名”都是相對的,絕對的“名”不能稱為“名”。
老子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哲學體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萬物,但不可用語言來說明,而是玄妙深遠。它的含義博大精深,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會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道”是一種物質,是構成萬物的元素;有人認為“道”是一種精神,孕育萬物的本源。韓非子在《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從唯物方面來闡述“道”。漢代王充也認為“道”是唯物的。從漢末到魏晉,產生了“玄學”,人們體會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本體只有一個“無”。佛學傳入中國后,玄與佛合流,對“道”的解釋,便傾向唯心論。宋明理學家對“道”,仍做唯心論的解釋。
不管唯心還是唯物,總之,“道”是運動變化的,而非靜止的;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而發展變化。

“有”和“無”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有名,宇宙萬物產生之初的稱呼。所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從“常無”的境界,才能體察“道”的玄妙。從“常有”的境界,才能體察“道”的邊際。
“無”并非空無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萬物過程中混沌一片、無以名狀的一種特殊狀態。“有名萬物之母”,指天地形成以后,萬物競成的狀況。古人認為,先有天地分化,然后有萬物出現。
“有”和“無”,是理解老子的兩個重要概念,是對“道”的具體稱呼,表明“道”生成宇宙萬物的過程,即“道”由無形向有形轉換的過程。
“有生于無,無中生有”是說宇宙萬物無中生有,繁衍萬千。那么,無中何以生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從宗教來說,宇宙是由神所創造的。而佛家則說“因中有果,果即為因”,兩者互變,萬物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恰與老子的有無相生接近。這也是佛學進入中國后,能與老莊學說一拍即合,相互共存的原因。幾千年來,有無互為生滅的觀念,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普遍哲理。
世間萬物時刻都在變化,即便是真理也會與時俱進。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是為了尋求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說的“道”,是承載“有無”的母體,是一個平臺。在此之上,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名”,有無相生,綿延不斷,衍生出了紛繁世界,氣象萬千。
眾妙之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古漢語“玄”常寫作“元”。同樣是為了避諱,因此古書常“玄”、“元”混用。
“玄”是象形字,本指細微之物,渺不可見。從篆書字形上看,如環環相扣,無始無終,無窮無盡。表示幽昧深遠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羅萬象的特點。
萬物皆有來源,追根究底只能從“無”開始。從“無”中領悟道之玄妙;從“有”中體會道之端倪。有無共存,源同而名異,玄妙深遠。“道”是眾妙之門,是窺察宇宙萬物一切變化的途徑。
“常無”,即常常保持虛靜,虛靜則容易感知萬物。這也是一個人是否靈巧機智的關鍵。很多內心恬淡虛無的人常能覺察到吉兇之事的端緒。充分認識事物,還要觀察萬物的現象。揣摩萬物之本性,由此了解其派生。就會“不思而得謂之圣”。
既然有無相生,兩者同源共存。那么,從無名之始,到有名之際,該如何區分呢?便叫作“玄”。這“玄”,永無窮盡之時,所以說,“玄之又玄”。空無之后還是空無,玄妙之中還有玄妙。由此觀察“道”的本體和作用。
萬物不論有無,都由“道”衍生,只是名稱不同,可以說是玄妙幽深。所以,“道”的玄妙不可窮究,至遠難察至深難測。天地有此而生萬物。當前則是,轉眼即非。無形無狀,無可端倪。玄妙而又玄妙,成為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