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精裝
- 老子
- 1260字
- 2020-09-11 12:47:28
前言
老子姓李名耳,生活于春秋后期。所著《道德經》凡五千言,談玄說妙,可謂文簡意豐,涵蓋古今。書中蘊含著高深的境界和豐富的哲理思維,真正理解并加以運用,可以修養身心,處世治國。可藏可守,可仕可隱。
幾千年來,為《道德經》作注者,不乏其人。較早的有韓非子所作《解老》《喻老》,以及河上公所注《道德經》。通行本中,以漢代王弼注本為最佳。而綜合各家所長,詳盡闡述老子之理的,卻不多見。
秦漢以前,記載文字多用竹簡木片,也有寫在帛書上的。因為竹簡木片存放、搬遷容易造成斷裂,甚至遺漏。所以先秦古籍很難保持原貌。不過,通行本的王弼注《道德經》,得到了較好整理,流傳幾千年,章節銜接緊湊、脈絡分明,全書貫通綿延不輟。
《道德經》也稱《老子》,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道經為上篇,從一章到三十七章。德經為下篇,從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由形而上的“道”,談及圣人之道以及修養之道,可以指導我們為人處世,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老子騎牛出函谷關西去,為后世子孫留下了這部五千多字的著作。他最后到了何方,可以說是一個萬古之謎。據文獻資料記載,說他往西度過流沙,過了新疆以北,一直過了沙漠,到西域去了,最后不知所終。是往中東或印度去了?這是萬古之謎,沒有確切答案。
天地、圣賢、眾生,紛紜錯雜。人是哲學的永恒主題。哲學必須從認識自我開始。要想解放人類,須先解放人的心靈,這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學的最大特點。
唐朝時,由于統治者的推崇,道家開始興盛,道教也成了國教。《老子》一書,成為道教三經之首,即《道德經》、《南華經》(《莊子》)與《沖虛經》(《列子》)。
唐宋以后,儒釋道三家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這三家中,佛家偏重于出世。儒家以孔孟之學為旨要,偏重于入世。道家則在出世、入世之間,兩者靈活變通。理解了這個精神,可以更好地發揮老子思想的妙用。道在天邊,也在眼前。“道”的作用,遍及日常生活的角落。
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對之加以發揚光大的則是莊子。莊子所著《南華經》。其中論辯之理,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乃至修身處世之道等,都有所進一步闡發。
五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道家的老莊之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清代紀曉嵐對道家學術評之為“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認為道家思想包羅眾多,精細玄妙,涵蓋了中國數千年文化的精髓。
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莊子因為發揚了道家思想,和老子并稱“老莊”。老莊所代表的道家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其與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
《道德經》一書包含了大量的樸素辯證法觀點。老子以“道”解釋萬物的演變,認為客觀規律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一章中所說的“道”,可以說是宇宙觀和認識論。這一個“道”字,可以說涵蓋了中國的種種哲學和宗教觀念。
本書分為原文、注釋和譯文,以及解讀文章。原文按照通行的王弼本,結合它本取長補短。注釋力求詳盡,譯文則盡量保持樸實,直譯意譯結合。力求能使人們讀有所獲,讀有所思,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有所啟迪,以領略《道德經》的大旨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