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章 絕圣棄智
絕圣棄智a,民利百倍b。絕仁棄義,民復c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d,以為文e,不足。故令有所屬f,見素抱樸g,少私寡欲h,絕學i無憂。
◤注釋
a絕圣棄智:杜絕和拋棄聰明巧智。絕,斷絕。b民利百倍:人民會得到百倍的利益。c復:回復。d三者:指“圣智”、“仁義”、“巧利”。e文:文飾,巧飾。f故令有所屬: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認識有所歸屬。g見素抱樸:外表單純,內心質樸。見,通“現”,顯現。抱,抱持。素,沒有雜色的絲,白色,引申為單純。樸,未經雕刻的木材,引申為質樸。h少私寡欲:減少私心和欲望。i絕學:棄絕圣智之學。
◤譯文
杜絕圣賢的權威,拋棄所謂的智慧,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處。拋棄仁義等法則,人民才能回歸孝慈。拋棄機巧和厚利,盜賊自然消失無蹤。
這三者,所謂圣智、仁義、巧利,全是巧飾的東西,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認識有所歸屬:外表純真內心質樸,取消私心減少欲望,杜絕學問沒有憂患。
內圣外王
這一章針對社會上的種種弊病,提出相應的方略,重點是論述治國之道。老子認為,所謂圣人智者以及他們所宣揚的仁義、巧利,是擾民的行為,偽飾的謊言,是榨取民眾利益,導致六親不和,盜賊蜂起,造成道德淪喪、世風敗壞的根源。應該堅決徹底地杜絕和拋棄。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杜絕“圣賢”的權威,拋棄所謂的“聰明智慧”,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處。在以往的階級社會,不論是仁治、禮治,還是法制,都建立在君主帝王的“圣賢之治”之上,實行的卻是封建專制集權制度。
“絕圣棄智”是對專制統治的否定,也是老子的一貫主張。他認為人性本是純真質樸、淡泊無為的。文化在賦予人民知識和智慧的同時,也腐蝕了人的天性,從而產生出追名逐利、爾虞我詐的惡習。尤其是當時作為文化與文明最高體現的“仁義禮智”這些東西,更是違背人性、產生虛偽的根源,高張仁義之大旗而謀求私利的大有人在。老子認為,不如拋棄這些“文明”的垃圾,使人民恢復到無知無欲、寧靜不爭的自然狀態,而孝慈、善良這些品德自然會在淳厚質樸的人性中得到復蘇。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拋棄了“仁義”,人民就會回復天性。所謂“仁義”,不過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設言施教,引導人們棄惡從善,化解社會矛盾,但這是主觀片面的。仁義與否只能以統治者的利益標準來衡量。因此,仁義必然成為剝削和壓迫人民的工具,仁義的本質就是吃人。“絕仁棄義”,是對套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的否定。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巧,機巧、詐取。利,利益。拋棄了所謂的機巧,拋棄了自私自利的貪欲,自然不會有盜賊作奸犯科。“絕巧棄利”是對個體名利思想以及物質欲望的否定。
以上三句,指出要想“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就必須“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此三者,即“圣智”、“仁義”、“巧利”,這三種東西全是巧飾,不足以治理天下,解決社會矛盾。“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所以,還要讓它們歸結到具體的措施上來,那就是“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欲”,這是老子治國的具體措施。
“見素抱樸”,是說外面單純,內心質樸,即用“無為”取代“有為”。見,顯現。素,沒有染色的生絲,比喻純潔、高尚的圣人。樸,沒有加工的原木,比喻合乎自然的法律。
“絕學無憂”,指拋棄“仁義”的說教,解除人民頭上的種種精神枷鎖。“絕學”就是要放棄成見,杜絕學問,就會達到無憂無慮的狀態。“少私寡欲”,減少機巧的心思,以消弱對物質的欲望。
本章重點是論述治國之道,指出解決社會矛盾的策略以及具體措施。對于“仁義”,老子并不全然反對,只是希望“圣王”或“君主”慎重處理,不要拿“仁義”來說事,對民眾進行盤剝壓榨,要廢除那些虛仁假義,傷天害理的做法。因此,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觀念。圣王,指人治社會的統治者,如天子、帝王、君主。這和書中“圣人”的概念不同。
春秋戰國時代是大變革的時代。為政者各施謀略,為了王霸之業物質利益,到處征伐。所到之處,攻城略地,都以“仁義”為標榜。到了這種程度,已是天下大亂不可救藥了。這是老子所深惡痛絕的,所以斷然提出“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主張。因為以“仁義”為口號,往往是爾虞我詐,賣弄才智,弊病叢生。
那些“絕圣棄智”的觀念,該歸納到怎樣的生命理想呢?在動蕩的社會人命如草,隨時都有被毀的可能。其間痛苦,不在其中不能切身感受,最終蒙受其害的只是普通民眾。如果沒有所謂“智賢之士”去賣弄他們的聰明才智,或許本來會有和平安靜的生活。而遺憾的是,事實就是如此無常,平和寧靜的生活終究被那些才智之士攪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