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章 大道廢
大道a廢,有仁義。智慧b出,有大偽c。
六親d不和,有孝慈e。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釋
a大道:指自然法則。b智慧:指智謀、巧思。c大偽:虛偽奸詐。d六親:指父母兄弟妻子。e孝慈:孝順和仁慈。
◤譯文
大道廢棄了,才會提倡仁義。智慧出現了,才會產生詭詐。
家庭六親不和,才提倡孝子慈父。國家陷于混亂,才會出現忠臣。
仁義智慧
這一章揭示了社會的混亂和病態現象,重點是在針砭時弊。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贝蟮阑膹U了,才有了仁義。智慧出現了,才有了虛偽。矛盾雙方是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強調仁義,是因為有不仁不義;強調智慧,是因為有詭詐虛偽。人們贊美仁義,渴求智慧,是因為大道廢弛,社會紛亂,人心貪婪。如果社會風氣是淳樸的,人人都一心向善,追求真善美,仁義、智慧也就不用強調了。
所以,舍大道而強調仁義、智慧,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馳。仁義、智慧雖不失為一服治世良藥,但它治標不治本。假仁假義不易識破。只有樹立“道”的旗幟,在思想觀念和言行舉止把握“道”的真諦,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
智慧與詭詐,聰明與狡猾,都是一種事物的正反兩面。用之不當,只會適得其反。老子反對仁義智慧,反對忠臣孝子,其實是想預防其中的不良作用而已。因為每種觀念,皆有正反兩面。時間久了,就會流弊叢生,失去其本來意義。所以,要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
因此,老子是反對仁義和智慧的。他認為,文化的本源是“道”,“道”衰微了,人們便提倡仁義,結果越來越糟,且適得其反。老子也反對智慧。知識越發達,學問越普及,人心越詭詐,作奸犯科的盜賊也就越多。
孔子《禮記》中說:“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意思是說,運用人的智慧,要去掉其奸猾的一面。運用人的勇敢要去掉其暴怒的一面。運用人的仁義就要防止其貪戀執著。人們追求飲食男女的享受,是本能的欲望?!八劳鲐毧?,人之大惡存焉”,至于死亡和貧苦,那是誰也不想的。但是,人的思想又很難測度。是非好壞,都深藏于內心。所以用人要去其短,取其長。
比較起來,孔子的思想,其實與老子的思想有相通之處。老子擔心的是有人以“仁義”為口號欺世盜名。所以他的思想也最徹底,就是要從根本上絕仁棄義。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币驗榧彝ゲ缓停杂辛诵⒋?。因為社會混亂,奸臣當道,所以有了忠臣。如果家庭美滿,一團和氣,就根本不用標榜孝敬和仁慈。如果政治清明君主賢能,就用不著忠臣來號召。
老子這幾句話,似乎是反對“仁義”,反對“忠臣”,但要注意是在特殊背景下而言的,是正話反說。因為公德、正義被廢棄,才有了所謂“仁義”。大道興盛時,人們言行一致,故沒有倡導仁義的必要。老子之時,正是春秋時期,社會大變革時代,社會呈現出種種弊病叢生的一面。苦難重重,無時不在斗爭戰亂中,因此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追求另一個境界。老子所謂的大道,正代表了它的內涵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