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精裝
- 老子
- 1829字
- 2020-09-11 12:47:30
十三章 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a,貴大患若身b。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c,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d,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e。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釋
a寵辱若驚:得寵或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若,就,則。b貴大患若身:重視大的禍患就像重視身體一樣。貴,重視。c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得到寵辱感到驚恐,失去寵辱也感到驚恐。d及吾無身:如果我沒有自身。及,若,如果。e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以自身為貴,是能夠寄托天下的關鍵。寄,寄托,交付。
◤譯文
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會引起內心的驚恐,重視大的禍患,就像重視自身一樣。為什么說寵辱會使人驚恐呢?就受到驚恐的程度而言,得寵的時候容易驚喜難安,失寵的時候難免驚慌恐懼,所以寵辱都是對身心安寧的擾動。
為什么重視大的禍患就像重視自身一樣?我之所以會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自身。如果我連自身也可以舍棄,那我還有什么禍患呢?
所以,能夠看重自身并以這種態度看待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愛惜自身并如此愛惜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寵辱皆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無論得寵或者受辱,都感覺驚恐不安。重視自身就像重視禍患一樣。得到寵幸則會感覺意外,因而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受到侮辱會有傷自尊,變得惱怒。這兩種情況都會使獨立的人格受到影響。
寵則得意,辱則失意。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寵辱毀譽總是看得太重,甚至看得比自身還重。在老子看來,因榮辱得失而改變自我,是因為太看重名利得失,或驚恐不安或驚喜若狂,種種失態,全是內心的欲望使然。
有榮辱觀念,是因為以自身為貴。以自身為貴,就是以大患為貴。以自身為貴,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貪念。有了貪念,必有大患?;?,即心外之物成串。外物成串,身心豈能不累,豈會安寧?為了身外之物不擇手段,禍患能不產生?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知天上云卷云舒?!边@副對聯體現了人們對平淡生活的羨慕之情。其實,經歷了絢爛和榮耀,寂滅和卑微之后,才能真切感受到平淡之可貴,平凡之可愛。久歷風波,遍嘗榮華才能歸于平淡。
現實人生,甘于淡泊知足常樂的畢竟很少。在人際關系上,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的,實在很少?!皠堇唬y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坦險而益固?!倍廊藰s辱成敗,是非得失往往極為介懷,故而“身寵亦驚,身辱亦驚”,真要做到寵辱不驚,很是不易,那是歷經富貴生死,脫胎換骨之后才有的境界。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得意時受到榮寵,失意時遭遇羞辱。為什么這樣呢?正是因為人有身體,而利害得失,總會引發切身之痛,進而寵辱皆驚。受辱而驚,是誰都不愿意的。那么受寵呢?獲得豐厚的物質回報或精神獎勵,則會令人趾高氣揚,到處顯擺。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有身體存在。大的禍患來自人的身體,因此防止大患,應該先忘記自身。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貴身思想,即重視自身。
人有七情六欲,以及生老病死。人有大的禍患,是因為人有身體。有了身體,就有了自我。有了自我,因為利益相關,分別心也就出現,煩惱隨之而來。
莊子說:“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身在富貴安享尊榮,若是保養過分了,反而會傷害身體,對身體不好,所以應該避免因享樂而傷身。身處貧賤奔波勞碌,過分貪求利益,也會損害身心健康,所以應該避免因逐利而累己。只有到了忘我的境界,不貪不戀,無身無我,不以己身為貴,才會不受制約、束縛、拖累。超越了功利、榮辱、得失,乃至生死,哪里還有禍患呢?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币粋€人,如果心懷天下,不辭勞苦,那就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因為他會以天下為重。一個人,如果愛惜天下和愛惜自身一樣,那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以愛己之心愛天下之民,必然會分權與民,也會讓福利予民。老子認為,貴身的人“為腹”而不“為目”,只求生活安穩,而不追求聲色娛樂,這樣的人才能不因榮辱毀譽而使自身受到損害,才可以擔當天下的大任。
老子提倡“貴身”,就是讓人們看重生命與人格,愛惜自己的羽毛,對于榮辱之類淡然處之,做到無私無欲,清靜無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一章論及了榮辱、貴賤、得失的辯證關系,說明過分看重“自我”會引發不測之災,喪身之禍。對于統治者而言,只有把人民看得和自己一樣重要,才能得到愛戴。這體現了老子的貴民、愛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