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重游三峽隨想
- 我的思想家園
- 張世英
- 1376字
- 2020-08-06 10:36:14
船剛一離開四川巫山,就開始計算到達湖北巴東的時間,抗戰時期我上中學的楠木園小鎮就在巴東上行約六十里的江邊。估計楠木園就要出現在眼前了,心潮多少有些起伏。是即將找到失去的童年的喜悅?還是感嘆時光的流逝?實在說不清楚。像企盼未來一樣地期待著過去的重現。一會兒一堆叢林中隱約閃現著白屋舊瓦,一會兒一列現代工業建筑中夾雜著些許破落村戶,我也隨著“輕舟”,一會兒叫喊“這就是楠木園”,一會兒又叫喊“不像楠木園”。由于顧慮同船的游人會笑話這個“老頭兒”,多少自覺地收斂了一點,但仍然情不自禁,東張西望,上下打量。真正是“過盡千帆皆不是”,令人悵惘。我多么急切地希望找到我的過去?。?
忽然間,帶著望遠鏡的女婿大叫一聲:“看,楠木園中學幾個大字,這才是真正的楠木園!”我趕緊接過望遠鏡,多年的期盼真的實現了,五十八年來的洶涌波濤已經把楠木園的舊貌沖洗盡凈,幸有古道石階依然蜿蜒在兩山的峽谷之間,還能指引我的回憶。原來這石階兩旁簇擁著幾十家小商店和酒家,周邊綠樹環抱,溪水淙淙,宛如一條系著銅鈴的錦帶,自山腰逶迤而下,垂至江邊,如今卻只剩下一條光禿禿的不見一個人影的山間小道。這小道在夕陽殘照里仰望著山上的現代化建筑——楠木園中學和高速行駛著汽車的公路,也許會興“天涯淪落”之感;但當今楠木園最突出的豪華大廈楠木園中學俯視著昔日的石階古道,是否又會感到一種時代的驕傲呢?而我卻緊緊盯住那石階古道。
同船的游伴大都和我一樣,來自現代化的都市:現代化的商店,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住宅,現代化的街道,總之是現代化的生活,其特點是執著地追求,義無反顧地奔向未來。大家旅游的具體目的地雖然不盡相同,有的是小三峽,有的是小小三峽,有的是神龍溪,但總的目標又是一致的,都是暫離現代化,尋找原始,尋找過去。我沒有去小三峽和小小三峽,只是漂流了神龍溪,但據說這幾處大同而小異,共同的特點是,很少開鑿過的峭壁巉巖,沒有污染過的碧水青山,山間古木參天,民間人情古樸。我們都來自那沖向未來的急流,這里卻多少有點凝聚在過去。我的旅伴們大都第一次來三峽,這和我舊地重游頗有些不一樣,但他們旅游的目的也是在尋找過去——尋找自然的過去,尋找人類的過去。
生活就是奔向未來,其間必然有征服和占有的功利追求之心。反之,對過去的回顧則無物可以占有,無物可以征服,它是超功利的。也許可以說:未來主要是屬于功利的,過去總是屬于超功利的。
船行太快,楠木園幾乎一閃而過。女兒在我眼巴巴地期望楠木園出現時拍的一張照片,卻為我留下了難忘的紀念和回憶。那蒼蒼的白發,臃腫的面龐,額頭的深溝,眼角的皺紋,鮮明地刻畫著我從童年到老年所經歷的多少滄桑榮辱,多少驚濤駭浪!我思索著,所有這些究竟說明什么?無非是五十八年來追求未來的記載和痕跡,這張照片把我過去的這些盡收其中。面對這張照片,我似乎進入了一個忘懷一切的境界,萬物都被推遠了鏡頭。難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都講過同樣一個道理:歷史的真實在于,首先把過去埋藏在遺忘之中,經遺忘而回憶——回顧,就會進入一個“澄明之境”。我想,這“澄明之境”,也就是一種超功利的境界。
人啊,既要執著地追求未來,也無妨遙望一下過去,不管是個人的過去,人類的過去,還是自然的過去。對過去的回顧并不都是懷舊和發思古之幽情,它會帶給你高遠曠達的胸懷,更能激發未來。
載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七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