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二 個人理財的基本理論
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計量與管理是理財學的兩大基石,而生命周期理論與客戶的風險屬性分析則是個人理財規劃理論的基礎。因此,在進行個人理財規劃之前,必須對以上知識有一個透徹地理解和熟練地運用。
一、貨幣時間價值
(一)貨幣時間價值的含義
所謂貨幣時間價值,是指在不考慮風險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貨幣經過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產生的增值,也稱為資金的時間價值。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而言,現在的一單位貨幣與未來的一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要節省現在的一單位貨幣不消費而改在未來消費,則在未來消費時必須有大于一單位的貨幣可供消費,作為彌補延遲消費的貼水。貨幣之所以具有時間價值,至少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
①貨幣可用于投資,獲得利息,從而在將來擁有更多的貨幣。
②貨幣的購買力會因通貨膨脹的影響而隨時間改變。
③一般來說,未來的預期收入具有不確定性。投資可能產生投資風險,需要提供風險補償。
(二)與貨幣時間價值相關的幾個概念
1.終值
終值是現在的貨幣折合成未來某個時點的本金和利息的合計數,反映了一定數量的貨幣在將來某個時點的價值。終值通常用FV表示。
2.現值
現值是指未來某一時點的一定數額的貨幣折合為相當于現在的本金。現值與終值的概念是對貨幣時間價值最好的衡量方式,它們反映了保持相等價值和購買力的貨幣在不同時點上數量的差異。現值通常用PV表示。
3.時間
貨幣時間價值的參考系通常用t表示,或用n表示期數。
4.利率(或通貨膨脹率)
利率是影響貨幣時間價值程度的波動要素,某一度量期的實際利率是指該度量期內得到的利息金額與此度量期開始時投資的本金金額之比。實際利率其實可以看作單位本金在給定的時期中產生的利息金額。利率通常用字母i表示。
5.必要報酬率
必要報酬率是指進行投資所必須賺得的最低報酬率,它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平均回報水平。
6.實際報酬率
實際報酬率是項目投資后實際賺得的報酬率。只有在一項投資結束之后,結合已經取得的投資效益,才能夠評估出實際的報酬率水平。
7.期望報酬率
期望報酬率是一項投資方案估計能夠達到的報酬率,它反映的是投資者心中所期望的報酬率水平。
(三)貨幣時間價值的計算
1.單利
單利是只就初始投入的本金計算利息的一種計算制度。按照這種方法,只就初始投入的本金計算各年的利息,所生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復計算利息。單利不是貨幣時間價值的表現形式,不能以單利計算貨幣的時間價值。單利只適合于特定情況下的計算,比如商業票據的貼現利息的計算、單利計息條件下債券利息的計算等。
假設用不同的計算符號來表示一些財務指標:PV代表現值(本金、初始金額), FV代表終值,i代表利率水平,I代表利息額,n代表時間周期數,則單利終值、單利現值和單利利息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例1-1】某公司于2018年1月1日發行了面值為1000元,年利率為4%,半年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的短期公司債券。如果投資者購買一張該債券,其到期的本利和是多少?
到期的本利和為:

2.復利
復利是本金和利息都要計算利息的一種計算制度。在復利制度下,一個重要的特征是,上一年的本利和要作為下一年的本金計算利息。
(1)復利終值
復利終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FV=PV(1+i)n
其中,(1+i)n為復利終值系數,它表示1元錢的本金在特定利率和期數條件下到期的本利。復利終值系數可以簡記為(F/P, i, n)。為了便于計算,可以根據利率與期數,查詢“復利終值系數表”來確定復利終值系數。
【例1-2】某人從銀行貸款100萬元,貸款期限為3年,貸款利率采用復利計算,年利率為6%,則該貸款期滿后需歸還的本利和是多少?
貸款期滿的本利和為:
FV =PV(1+i)n
=100 ×(1+6%)3
=119.10(萬元)
(2)復利現值
復利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為復利現值系數,記作(P/F, i, n)。它是復利終值系數的倒數,可以通過查詢“復利現值系數表”獲得。
【例1-3】某公司發行面值為100萬元,年利率為6%, 10年期,單利計算,到期還本付息的債券。在投資者要求的必要報酬率為8%的情況下,最高買價不能超過多少?
該債券的內在價值為:
PV =FV(P/F, i, n)
=100 ×(1+6%×10)×(P/F,8%,10)
=160×0.4632
=74.112(萬元)
因此,其最高買價不能超過74.112萬元。
(四)年金
年金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系列、等額收付的款項,通常記作A。年金的特征是,在一定的時期內,每次收付款的時間間隔相同、收付的金額相等、現金流的方向相同。例如,退休后每個月固定從社保部門領取的養老金就是一種年金,每個月定期定額繳納的房屋貸款月供、每個月定期定額購買基金的月投資額、向租房者每月固定收取的租金等,均可視為一種年金。年金有多種形式,如保險費、直線法下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等額分期付款以及零存整取或整存零取儲蓄等。
年金按其每次收付發生的時點不同,可分為普通年金、預付年金、遞延年金和永續年金。
1.普通年金
普通年金又稱后付年金,是指于各期期末收付的年金。
(1)普通年金終值
普通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F/A, i, n)為1元年金終值,代表的是n期1元的普通年金在i的利率水平下的終值,又稱為年金的終值系數,可以通過查詢“年金終值系數表”得到。
【例1-4】某家庭計劃未來10年,每年年底在銀行為其子女存儲教育基金10000元,假設年復利為8%,則這筆年金的終值是多少?
這筆年金的終值為:

(2)償債基金
償債基金是指為了使年金終值達到清償到期債務或滿足企業到期特定的財務需要而于每年年末等額存入銀行或支付給相應機構的存款準備金。1元年金終值的倒數為1元償債基金。
【例1-5】假設某人打算積累一筆10年后的養老基金10萬元,為此設置積累年金,年必要報酬率為8%,則每年年末應存入的金額為多少?
每年年末應存入的金額為:

(3)普通年金現值
普通年金現值指為在每期期末取得相等金額的款項,現在需要投入的金額,即各期期末的現金流量相當于現在的價值。
普通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PV=A(P/A, i, n)
1元年金現值記作(P/A, i, n),可以通過查詢“年金現值系數表”得出結果。
【例1-6】假設某人將在未來10年內每年年底獲得10000元的分紅收入,年復利率為6%,則這筆年金的現值為多少?
PV =A(P/A, i, n)
=10000×7.3601
=73601(元)
(4)年資本回收額
年資本回收額是指收回現在的投資而應于未來每年年末等額回收的金額,即根據年金的現值計算的年金額。1元年金現值的倒數稱為1元資本回收額或資本回收系數,表示收回現在1元的投資而應于未來每年年末回收的數額。
【例1-7】假設有一項100萬元的投資,在必要報酬率為8%、投資期為10年時,每期期末回收多少才是基本合理的?
年資本回收額為:
A =PV/( /A, i, n)
=100/6.71008
=14.903(萬元)
因此,每期期末回收14.903萬元才是基本合理的。
2.預付年金
預付年金是于每期期初付款的年金,又稱為即付年金。由于沒有預付年金的終值和現值系數表,因此預付年金的終值和現值的計算需要將其轉化為普通年金。
(1)預付年金終值
n期預付年金終值是(n+1)期普通年金的終值減去A。
預付年金終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FV =A(F/A, i, n+1)-A
=A[(F/A, i, n+1)-1]
【例1-8】某保險公司每年初向被保險人收取保費6000元,期限為4年,年復利率為7%。這筆年金的終值是多少?
這筆年金的終值為:
FV =A(F/A, i, n+1)-A
=6000 ×[(F/A,7%,5)-1]
=6000×4.7507
=28504.2(元)
(2)預付年金現值
n期預付年金現值是(n-1)期普通年金的現值加上第一期期初的年金A。
預付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PV =A(P/A, i, n-1)+A
=A[P/A, i, n-1)+1]
【例1-9】某人在每月月初領取工資3000元,連續6個月,年復利率為12%。這筆年金的現值是多少?
年復利率為12%,則月復利率為1%()。
這筆年金的現值為:
PV =A(P/A, i, n-1)+A
=3000 ×[(P/A,1%,5)+1]
=3000×5.8534
=17560.2(元)
3.遞延年金
遞延年金是指第一次支付發生在第二期或者第二期以后的普通年金。其終值的計算與普通年金終值的計算相同。
計算方法一:按照n期普通年金和m期復利貼現。設遞延期數為m,付款期限為n。遞延年金的現值計算方法有兩種。
遞延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P=A(P/A, i, n)(P/F, i, m)
計算方法二:(m+n)期普通年金的現值,減去m期普通年金的現值。
遞延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P=A(P/A, i, m+n)-A(P/A, i, m)
【例1-10】假設某人現購置一套住房,前3年不用付款,從第4年年末起分4年等額還本付息10萬元,銀行的年復利率為10%。房屋的現值為多少?
房屋的現值為:
P =A(P/A, i, m+n)-A(P/A, i, m)
=10 ×[(P/A,10%,7)-(P/A,10%,3)]
=23.82(萬元)
4.永續年金
無限等額支付的年金稱為永續年金,即期數趨向于無窮遠的普通年金。
永續年金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P=A/i
【例1-11】小王欲購買W公司的優先股,該優先股面值為1000元,票面利率為6%,如果小王要求的必要報酬率為8%,則該優先股的現值是多少?
該優先股的現值為:
P =A/i
=1000×6%/8%
=60/8%
=750(元)
二、生命周期理論
生命周期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莫迪利安尼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布倫博格、安多共同創建的。其中,莫迪利安尼做出了尤為突出的貢獻,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生命周期理論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提供了全新的解釋,該理論指出,個人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計劃他的消費和儲蓄行為的,以便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也就是說,一個人將綜合考慮其即期收入、未來收入以及可預期的開支、工作時間、退休時間等諸因素,來決定目前的消費和儲蓄,以使其消費在一生內保持相對平穩的水平,而不至于出現消費水平的大幅波動。
在理財領域,個人的生命周期與家庭的生命周期緊密相連。任何個人及家庭都有其誕生、成長、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過程,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個人與家庭的發展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任務、需求與目標。
個人及家庭的生命周期是指從青年單身期、家庭形成期(建立家庭,生養子女)、家庭成長期(子女長大就學)、家庭成熟期(子女獨立和事業發展到巔峰)和家庭衰老期(退休到終老而使家庭消滅)的整個過程。這五個階段的特征和財務狀況如表1-1所示。
表1-1 個人及家庭生命周期各階段特征及財務狀況

通過表1-1可以看出,個人及家庭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相應地,其每個階段對個人理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根據人生不同階段的特點,個人及家庭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理財策略也應當是不同的。
在青年單身期,收入較低而消費支出較高,資產較少而負債較多,凈資產可能為負,此時的理財重點是提高自身獲得未來收益的能力,如加大人力資本方面的投資。此階段,有風險偏好的人可承擔較大的風險,其理財組合中除了儲蓄,還可以有債券類、股票類、股票型基金等理財產品。
家庭形成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費期,經濟收入增加而且生活穩定,家庭已經有一定的財力和基本生活用品。為提高生活質量,往往需要較大的家庭建設支出,如購房、購車等。如果是貸款購買的,每月還需要有月供款之類的較大開支。此時的理財重點是保持資產的流動性和擴大投資,其理財組合中,流動性較好的存款和貨幣基金的比重可以高一些,投資股票等高風險資產的比重應逐步降低。
在家庭成長期,家庭有穩定收入,最大開支是醫療保健費、子女教育及智力開發費用。此時精力充沛,又積累了一定的工作閱歷和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增強,可以考慮建立具有不同風險收益的投資組合。
在家庭成熟期,父母的工作能力、工作經驗、經濟狀況都達到巔峰狀態,子女已完全自立,債務也逐漸減輕。此時主要考慮為退休做準備,應擴大投資并追求穩健理財,建立國債、貨幣市場基金等低風險產品的投資組合。
家庭衰老期的收益性需求最大,這時的理財一般以保守防御為原則,目標是保證有充裕的資金安度晚年,因此投資組合中,債券比重應該最高。
三、資產配置與風險控制理論
(一)資產配置原理
1.資產配置的概念
資產配置是指依據所要達到的理財目標,按資產的風險最低與報酬最佳的原則,將資金有效地分配在不同類型的資產上,構建增強投資組合報酬與控制風險的資產投資組合。
資產配置之所以能對投資組合的風險與報酬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于其可以利用各種資產類別、各自不同的報酬率和風險特性以及彼此價格波動的相關性,來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投資風險。通過資產配置投資,除了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下跌風險,還可以穩健地增強投資組合的報酬率。
維持最佳資產投資組合,必須經過完整縝密的資產配置流程,內容包括:投資目標規劃、資產類別的選擇、資產配置策略與比例配置、定期檢視與動態分析調整等。投資者欲構建一組最佳資產配置,只要依照上述資產配置流程建立規律性的投資循環,便可有效地建立及維持資產配置最適化,進而達成中長期投資理財目標。
2.資產配置的基本步驟
(1)了解個人的基本情況
在對個人進行資產配置和產品組合前,不能一味地從產品出發而不顧個人的實際情況。個人在選擇產品前,應對自身的情況進行全面、清晰的了解,掌握相關的信息,尤其是年齡、學歷、家庭結構、職業職位、收入狀況、理財目標、理財任務、風險偏好、投資經驗、資產結構、性格喜好等,了解這些個人基本情況是進行資產配置的基礎與前提。
(2)生活設計與生活資產撥備
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把全部資產用于投資而不顧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個人在進行投資前,一定要預留一部分貨幣資金用于生活保障,建立生活儲備金,為投資設立一道防火墻。
家庭投資前的現金儲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儲備金,通常為6~12個月的家庭生活費;二是用于不時之需和意外損失的家庭意外支出儲備金,通常是家庭凈資產的5%~10%;三是家庭短期債務儲備金,主要包括用于償還信用卡透支額、短期個人借款、3~6個月的個人消費貸款月供款等的款項;四是家庭短期必需支出,主要是短期內可能需要動用的買房買車款、結婚生子款、裝修款、醫療住院款、旅游款等。這些用于保障家庭基本開支的費用一般可以選擇銀行活期、七天通知存款或半年以內定期存款方式,或者購買貨幣基金等流動性、安全性好的產品,絕不可進行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投資,否則一旦出現投資虧損或被套,將極大地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
(3)風險規劃與保障資產撥備
建立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儲備后,還不能將余錢用于投資,而應建立各種保險保障,從而為自己的投資建立第二道防火墻。前述現金儲備只能保障短期的生活,卻無法應對中長期的巨大風險,如失業、疾病、意外、養老等。
建立家庭保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家庭主要成員必須購買齊全的社會保險,包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養老保險等,無論客戶是老板還是失業者,都必須購買社保,為自己和家庭建立最基本的一道保障防線(無業者可以以個人名義直接到社保局繳納社保費);二是為家庭成員購買重大疾病保險、意外保險、養老保險等商業保險,以彌補社保保障不足的缺點;三是根據家庭需要購買車險、房險等財產保險。
(4)建立長期投資儲備
在建立了短期現金儲備和中長期保險保障后,個人及家庭剩余的資產就是可投資資產,可以根據個人及家庭的需求,用這部分閑置資金來購買理財產品。但是,人們一般理解的閑置資金就是指多年的積蓄,事實上,未來可以預期的年度或月度結余也是可以用于投資的閑置資金。通常可以通過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方式為自己和家庭建立長期投資組合,如養老投資基金、父母贍養投資基金、子女教育投資基金等。每個月只要投資1000元購買指數基金,若此基金的年收益率達到10%,堅持投資20年后就變成了數百萬元的巨額財富,實現小錢積累成大錢的投資目標。
(5)建立多元化的產品組合
完成上述資產配置后,個人及家庭手中擁有的金額較大的閑置資金就是可以進行投資理財的款項了。個人及家庭可以自己進行投資組合,也可以根據理財經理的推薦進行投資組合。但在進行投資組合時,要避免常見的結構重復、類型相似、風險放大等問題。因此,在選擇理財產品和進行投資組合時,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資產狀況、個體特征和不同需求來科學、主動地進行產品組合設計,使產品組合中,高、中、低風險的產品比例比較合理,然后根據設計好的產品組合結構,面向不同類型、不同行業、不同市場尋找和選擇最佳產品,并形成一個符合自身需要和特點的投資組合。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科學的產品組合才能為其實現收益與風險的最佳匹配,實現財富增值與生活需求的理想結合。
3.常見的資產配置組合模型
通常,我們將權證、期權、期貨、對沖基金、垃圾債券等視為極高風險、極高收益資產;將股票、股票型基金、外匯投資組合等視為高風險、高收益資產;將金銀、部分理財產品、集合信托、債券基金等視為中風險、中收益資產;將債券、債券基金、理財產品、投資分紅險視為低風險、低收益資產;將存款、國債、貨幣基金視為無風險、低收益資產。下面,針對不同風險收益的投資產品和個人的風險偏好,介紹幾種最適合的資產配置組合模型。
(1)金字塔形
在金字塔形資產結構中,存款、債券、貨幣基金、房產等低風險、低收益資產占50%左右,基金、理財產品等中風險、中收益資產占30%左右,而高風險的股票,外匯、權證等資產比例最低,這種根據資產的風險度由低到高、占比越來越小的金字塔型資產結構,其安全性、穩定性無疑是最佳的。
(2)啞鈴形
在啞鈴形資產結構中,低風險、低收益的儲蓄、債券資產與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基金資產比例相當,占主導地位,而中風險、中收益的資產占比最低。這種結構兩端大,中間小,比較平衡,使投資者可以充分享受黃金投資周期的收益。
(3)紡錘形
在紡錘形資產結構中,中風險、中收益的資產占主體地位,而高風險、低風險的資產占比比較低,這種資產結構的安全性很高,很適合成熟市場。
(4)梭鏢形
這種資產結構幾乎沒什么低風險的保障資產與中風險的理性投資資產,幾乎將所有的資產全部放在了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市場與工具上,屬于賭徒型的資產配置。毫無疑問,這種資產結構的穩定性差、風險度高,但是投資力度強、沖擊力大,如果遇到黃金投資機遇,更能集中資源,在短時間內博取很高的收益。
(二)個人理財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一個認識、確定、評估的決策過程,它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小到最低限度。理財主體在信息資源、經濟資源上的匱乏,使個人理財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而我國居民承受風險的能力普遍不強。因此,在進行個人理財時,加強風險管理非常重要。
1.個人理財風險的識別
風險的識別是對尚未發生的潛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的歸類和全面的識別,它是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與前提。個人理財的風險可分為宏觀環境的風險和微觀環境的風險。宏觀環境的風險有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法律風險,譬如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環境、法律制度、金融政策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微觀環境的風險是針對具體項目而言的,如證券投資風險、耐用品消費風險和教育投資風險,或者家庭成員遭受傷害或死亡等產生的健康風險、失業風險等。在這些風險中,金融風險的影響是最大的。個人理財所面臨的金融風險有通貨膨脹風險、違約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變現力風險和匯率風險等,這里僅介紹其中幾種。
(1)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是指證券發行人無法按期支付利息或支付本金的風險。證券的違約風險程度由信用評級機構評定,一般來說,政府發行的證券違約風險很小,可作為無風險證券;企業發行的證券風險大,但收益也更高。
(2)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利率的波動而引起資產價格下跌,使投資者蒙受損失的風險。利率風險對沒有違約風險的國庫證券也是不可避免的。一般來說,短期證券由于期限較短,相比長期證券來說,利率風險要小得多,因而在預測短期內市場利率不會有大的波動時,也可以不考慮此類風險。
(3)購買力風險
購買力風險是指由于通貨膨脹而使資產到期或出售所獲取的貨幣實際購買力下降的風險。在通貨膨脹時期,購買力風險是投資者需要考慮的因素。一般的變動收益證券比固定收益證券抵抗購買力風險能力強,實物資產比貨幣資產抵抗能力強。
(4)變現力風險
變現力風險是指投資者不能在短期內以合理的價格出售資產的風險。個人持有短期證券的目的在于,在保證流動性的前提下,提高盈利性。如果不能及時變現,必將使個人/家庭在面臨突發性資金需求時非常被動,甚至陷入財務困境中。
常見投資工具與幾種常見風險之間的關系如表1-2所示。
表1-2 常見投資工具與幾種常見風險之間的關系

2.個人理財主體的風險態度
在個人理財中,風險態度(理論上稱風險厭惡系數)和風險承受能力(理論上稱風險容度)是確定合理的理財目標和資產配置方案的重要因素。任何投資者寧愿要肯定的某一報酬率,而不愿意要不肯定的同報酬率,這種現象稱為風險反感。面對風險,人們通常會要求提高收益率來補償,我們稱之為風險補償金。要求的風險補償金多少取決于他們對待風險的態度,越反感風險的人要求的風險補償金越高。根據理財主體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可以將他們劃分為風險偏好型、風險厭惡型和風險中立型。不同的風險態度是由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決定的,風險承受能力與個人財富、受教育程度、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等因素密切相關。
3.個人理財風險的衡量
風險衡量就是對風險存在及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風險損失的范圍與程度進行估計和衡量。衡量方法有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指通過對個人的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個人財富、受教育程度、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和職業等影響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因素的了解,確定其風險態度和風險承受能力水平。譬如,了解個人更看重本金安全性還是盈利性,看重本金安全性的人很可能是風險厭惡者,而看重盈利性的人很可能就是風險追隨者。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數學統計方法,即用一組較小的樣本觀察值對一組較大的未知觀察值進行理論預測。在風險管理研究中產生了4種風險的度量模式,這些模式在個人理財中仍然適用,它們是方差模型、LPM模型、VaR模型和風險調整價值度量模式,專業理財師在評估個人風險態度過程中多采用定性的方法。
4.個人理財風險的控制
在對風險進行全面的分析之后,風險管理者可以通過運用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力圖在風險發生之前清除各種隱患,減少損失產生的原因及實質性因素,將損失的后果減小到最低限度。個人理財風險控制的主要工具有風險回避、風險保留、風險分散、風險轉移。
(1)風險回避
風險回避指個人在決策中對高風險的領域、項目和方案進行回避,進行低風險選擇,比如不購買信用條件不好的企業債券;做好防火、防盜工作,妥善保管信用卡、存款密碼;在借給他人款項時充分考慮對方的償還能力和借款用途,簽訂民間借款合同;不輕易為他人提供擔保或抵押等。風險回避能夠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風險可能造成的種種損失,但有時候,消極的回避風險意味著放棄利益,而且有些風險是無法回避的,回避一種風險的同時,有可能產生其他新的風險。
(2)風險保留
由于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任何風險都不可能被完全化解,所以每個家庭需建立家庭應急基金來應對風險。對償債風險而言,借入資金的總量和結構一定要與未來現金流入總量和結構相適應,以避免還債期過于集中和還債高峰出現過早。同時,借入款項時要做到短期融資,短期使用;中、長期融資,中、長期使用,特別是在住房按揭這種長期負債的安排上。另外,對投資金額、成交價格、成本費用設定界限,不得突破,將風險嚴格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3)風險分散
風險投資的風險分散是指個人通過科學的投資組合,如選擇合適的項目組合、不同成長階段的投資組合、投資主體的組合,使整體風險得到分散、降低,從而有效控制風險。在證券投資中,可以選擇足夠數量的證券進行組合,使非系統風險逐步化解。我國股票種類還不太多,同時投資于10種股票,就能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了。另外,可以對股票、儲蓄、國債和保險進行投資組合,再按1/3法對風險大、中、小的證券進行分配或加入投資基金。在風險分散中,應當注意兩點。第一,高風險項目和低風險項目適當搭配,以便在高風險項目失敗時,通過低風險項目彌補部分損失。第二,項目組合的數量要適當:項目數量太少時,風險分散作用不明顯;而項目數量過多時,會加大項目組織的難度,導致資源分散,影響項目組合的整體效果。
(4)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是指風險承擔主體有意識地將損失或與損失有關的財務后果轉嫁給他人的方式。這種風險轉移可分為三種形式:轉移引起風險或損失的投資、聯合投資、參與保險。例如,通過訂立經濟合同,將風險及可能的損失轉移給別人,在債權投資中設定保證人;在交易市場上進行套頭交易,買進現貨時賣出期貨,或賣出現貨時買進期貨等。尤其是那些所從事職業具有較大風險的個人,如經營貨運或客運的個人,可以通過購買保險或定期按比例提取一定的資金建立理財風險基金來達到轉嫁風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