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清晨,周煜被廚房飄來的香氣喚醒。他揉著眼睛走進客廳,發(fā)現許暖陽已經起來了,正幫著母親包餃子。她系著周母的碎花圍裙,發(fā)梢沾著一點面粉,手指靈巧地捏出精致的褶子。
“阿姨教我的,“許暖陽舉起一個元寶形的餃子,“說這是'招財進寶'的包法。“
周母笑瞇瞇地往餡料里又加了一勺香油:“暖陽手巧,一學就會。不像某人,去年包的餃子下鍋全散了。“
“媽!“周煜抓了個餃子皮試圖挽回尊嚴,卻捏出一團歪歪扭扭的面疙瘩,引得兩個女人笑作一團。
周雯頂著亂蓬蓬的頭發(fā)從臥室出來,抓起一個生餃子就往嘴里塞:“餓死了...咦,這餡兒怎么是甜的?“
“那是包硬幣和糖的!“周母急忙搶救,“吐出來,大姑娘了還這么毛躁。“
許暖陽好奇地看著周煜,他解釋道:“北方習俗,餃子里包硬幣、糖或花生,吃到的人會有好運。“
“我去年吃到五毛錢,“周雯灌了口水漱口,“結果期末考掛了一科。“
門鈴突然響起,周父帶著一身寒氣進來,手里拎著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市場最后兩條,差點沒搶到。“
周煜接過魚,發(fā)現許暖陽臉色有些發(fā)白:“怎么了?“
“沒...沒事,“許暖陽勉強笑笑,“就是沒想到魚還是活的...“
周母了然:“小煜,帶暖陽去貼春聯(lián),這里用不著你們了。“
陽臺冷冽的空氣讓許暖陽緩過神來。周煜遞給她一碗漿糊:“害怕殺魚?“
“小時候養(yǎng)過金魚,死了哭了好幾天。“許暖陽不好意思地承認,“后來就再也不敢看活魚了。“
他們配合著貼春聯(lián),許暖陽負責涂抹漿糊,周煜負責張貼。紅紙金字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上聯(lián)是周父寫的“春風送暖千山秀“,下聯(lián)是許暖陽昨天寫的“梅傳春信萬家歡“,橫批“瑞氣盈門“。
“左邊高點...再高點...好了!“許暖陽指揮著,突然指著遠處,“那是你外婆家嗎?“
周煜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小區(qū)盡頭一棟樓下,幾個老人正圍著一個穿紅外套的身影。“還真是,“他驚訝道,“外婆怎么自己來了?“
話音未落,周雯在屋里喊起來:“哥!外婆到樓下了!“
他們匆忙下樓迎接。周外婆是個精神矍鑠的小老太太,銀發(fā)盤得一絲不茍,手里拄著雕花拐杖,身后跟著兩個拎滿禮盒的親戚。
“小煜!“外婆一把抱住周煜,然后目光如炬地轉向許暖陽,“這就是暖陽吧?比照片上水靈多了。“
許暖陽乖巧地問好,外婆立刻拉住她的手:“好好好,一看就是有福氣的面相。讀什么專業(yè)?家里幾口人?爺爺身體好些了嗎?“
問題連珠炮似的拋來,周煜連忙解圍:“外婆,上樓慢慢聊。“
一大家子人擠在客廳里,熱鬧得像個小集市。周母的妹妹一家也到了,帶著兩個七八歲的小表弟,滿屋子追逐打鬧。許暖陽被安排在沙發(fā)上陪外婆聊天,周煜則被支使著端茶倒水。
“小煜說你爺爺是許明遠教授?“外婆拍著大腿,“我年輕時讀過他的《唐詩流變論》!“
許暖陽驚喜地睜大眼睛:“您也喜歡古典文學?“
“退休前是高中語文老師,“外婆得意地說,從包里掏出一本包著書皮的舊書,“這本《唐宋詞選注》我批注了三十多年,送你當見面禮。“
許暖陽鄭重接過,翻開扉頁,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娟秀的筆記。她眼眶微紅:“這太珍貴了...“
“拿著吧,“外婆慈愛地看著她,“總比留給那個連《靜夜思》都背不全的外孫強。“
午飯是簡單的打鹵面,為晚上的年夜飯留肚子。飯后,女人們圍坐在客廳包更多的餃子,男人們則在陽臺抽煙聊天。許暖陽被小表弟們纏著講故事,周煜趁機溜進廚房幫母親準備食材。
“媽,外婆好像特別喜歡暖陽。“周煜邊剝蒜邊說。
周母把剁好的肉餡裝進盆里:“能不喜歡嗎?今早五點半就打電話問我暖陽喜歡吃什么口味。“她頓了頓,“兒子,你認真的?“
周煜手上的動作停了:“非常。“
“那就好。“周母擦了擦手,突然抱了他一下,“媽很高興。“
下午三點,周父開始在樓道里架設鞭炮。按照老家習俗,年夜飯前要放一掛“迎春鞭“。周煜帶著許暖陽和小表弟們下樓觀看,孩子們捂著耳朵又怕又興奮。
“我們那兒禁鞭好多年了,“許暖陽望著長長的紅鞭炮,“小時候都是爸爸用錄音機放鞭炮聲。“
周煜點燃引線,迅速跑回她身邊。鞭炮炸響的瞬間,他自然地捂住許暖陽的耳朵,她則笑著護住兩個小表弟。硝煙味彌漫在空氣中,碎紅紙屑如雨般落下,沾在他們的頭發(fā)和肩膀上。
“紅運當頭!“周父滿意地說。
年夜飯擺了滿滿兩桌。大人們一桌,孩子們一桌。許暖陽被安排在大人桌,緊挨著外婆。一道道菜肴上桌:紅燒鯉魚象征“年年有余“,四喜丸子代表“團團圓圓“,整雞寓意“吉祥如意“...周母甚至特意為許暖陽準備了一道微辣的麻婆豆腐。
“動筷前先拍照!“周雯舉起手機,“發(fā)朋友圈氣氣我室友們。“
許暖陽輕輕撫過書脊:“我從來沒收到過這么多禮物。“她頓了頓,“除了小時候父母離婚前......“
雨聲填補了短暫的沉默。周煜蹲下來握住她的手:“以后每年都會有的。“
周父開車送他們去車站。后備箱塞滿了土特產,周母甚至把剩下的年糕都打包了。“路上小心“、“到了報平安“、“記得視頻“......叮囑聲中,許暖陽被塞進副駕駛,周煜則和行李一起擠在后座。
高鐵站人頭攢動。周父停好車,執(zhí)意送他們到安檢口。臨別時,這個沉默的男人突然從公文包里取出一個牛皮紙信封:“暖陽,一點心意。“
許暖陽疑惑地打開,里面是一張老照片和一串鑰匙。照片上是年輕時的周父周母站在大學圖書館前,背后刻著“1992.春“。
“我們家老房子的鑰匙,“周父難得地多話,“書房里有我收藏的所有文學評論期刊。隨時歡迎你去住。“
許暖陽眼眶瞬間紅了。周煜驚訝地看著父親——那套學區(qū)老房連他和周雯想借住都要提前打報告。
回程的高鐵上,許暖陽一直望著窗外飛逝的雨景。周煜把母親準備的餃子遞給她:“吃點東西?“
“你家人......“許暖陽轉過頭,睫毛上還掛著細小的水珠,“為什么會對我這么好?“
周煜想了想,打開手機相冊,翻到大年初一那天拍的全家福。照片里,許暖陽站在周母和周雯中間,三個人都穿著紅色毛衣,笑得像真正的母女。
“因為他們看到你在這里的樣子,“他指著照片上她自然挽著周母胳膊的手,“就像看到拼圖終于找到最后一塊。“
許暖陽靠在他肩上,呼吸漸漸平穩(wěn)。雨滴在車窗上劃出蜿蜒的痕跡,像無數條微型的河流。
兩小時后,列車駛入中轉站。他們需要換乘去許暖陽家的城際列車。站臺上,周煜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許教授拄著拐杖,正在十幾米外的自動售貨機前買熱飲。
“爺爺?!“許暖陽驚呼出聲。
許教授轉過身,絲毫沒有被抓包的尷尬:“哦,你們到了。“他慢悠悠地走過來,“我算著時間差不多,來接站。“
周煜連忙接過老人手中的紙杯:“您身體還沒好全,怎么跑這么遠?“
“醫(yī)院復查,順路。“許教授輕描淡寫地說,但周煜注意到他的鞋子和褲腳都濕透了,顯然在雨里走了不短的路。
城際列車比高鐵慢許多,車窗外的風景像被按了減速鍵。許教授坐在對面,詳細詢問了周家的年夜飯菜單、親戚構成甚至祖籍淵源。周煜一一作答,感覺自己正在經歷一場非正式的口試。
“你外婆是李淑華?“許教授突然坐直身體,“《中學語文教學法》那個李淑華?“
周煜點點頭:“您認識?“
“八十年代在黃山開過研討會,“許教授難得露出笑容,“她當時為了一首李商隱詩的解讀,跟北大的王教授爭得面紅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