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美職業運動員勞動權益保障研究
- 張恩利
- 120字
- 2020-11-24 15:28:33
第二章 英美職業運動員及其勞動權益
英美兩國孕育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職業運動員群體,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最終獲得了國家與社會的合法認可。英美職業運動員具有鮮明的職業勞動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覆蓋國家、行業、工會不同層面的職業運動員勞動權益體系。
第一節 職業運動員的發展演變
一、職業運動員的出現
職業運動員的出現早于職業體育的合法化(或曰體育運動的職業化),固然是因為職業體育受到體育管理機構堅持業余體育原則的政策打壓,遲遲難以獲得認可,導致運動員被迫隱藏職業身份,更是由于商業體育已經為職業運動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運動員賺錢謀生的職業勞動行為并不需要等到體育運動的公開職業化。職業運動員的發展演變從商業體育萌芽開始。英國被公認為現代體育和體育產業的發源地,二者的結合自然催生了16—18世紀的英國大眾商業化體育。商業體育發展早期,體育競賽表演從業者主要為國王、貴族等上層人士提供娛樂表演服務,表演者往往是以此謀生的社會底層民眾,運動技術水平不是很高,重在結合體育運動形式娛樂取悅觀眾,因此,將其稱為表演藝人更為合適。19世紀中葉,英國開始進入產業社會。英國第一批職業足球運動員誕生于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工業地區,他們以掛職工人的身份代表工人球隊參加足球比賽。由于這些球員較少參加工廠勞動,大部分時間用于競賽訓練,因此大都具有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英格蘭北部的工人球隊積極借鑒這一管理模式,通過雇傭蘇格蘭領薪球員迅速提高球隊競賽水平。1876年,英格蘭的謝菲爾德星期三足球俱樂部率先招募職業運動員充實球隊。此后,英格蘭其他參賽球隊為獲取優異比賽成績紛紛雇傭高水平的職業運動員。盡管如此,礙于英足總章程的業余體育原則和英足總主席的堅決反對,職業運動員在英足總組織的足球比賽中始終處于被排斥的境地?;蛟S也正因為此,世界上首家職業體育俱樂部和首個職業體育聯盟首先出現在美國,而不是英國。由于較少受到業余體育原則的傳統束縛,美國棒球運動在商業化浪潮的席卷下率先實現職業化。1858年美國棒球俱樂部開始向觀眾售賣門票,比賽規模不斷擴大。各個俱樂部球隊也開始根據運動技術水平招募運動員,并支付勞動報酬。1869年,辛辛那提紅襪棒球隊首度將俱樂部財務狀況對外公布,隊內運動員平均年薪高達930美元,遠遠超過同期工人年均收入的170美元。隨著1871年美國職業棒球聯賽的正式開幕,職業棒球運動員第一次獲得體育管理機構及社會民眾的接納與認可。面對領薪運動員的不斷增多以及大多數俱樂部球隊對于業余體育原則的陽奉陰違,英足總審時度勢,最終宣布放棄業余體育原則。1885年英足總投票表決承認職業足球運動員的合法地位;1893年蘇格蘭足球協會在其年會上宣布允許職業足球運動員參加足協賽事。1888年英足總宣布成立英格蘭職業足球聯賽,進一步鞏固了職業運動員的勞動地位。此外,諸如職業拳擊、職業高爾夫以及職業網球等自雇型運動員,則主要通過參加職業巡回賽贏取數額不菲的比賽獎金。
二、運動員工會的成立
運動員工會是運動員勞動權益保障制度的重要標志。工會統一領導的集體維權行動,大幅提升了運動員的勞動地位,不斷改善了運動員的勞動待遇。19世紀末,英國工人運動力量迅速壯大,工人結社維權意識空前高漲。已經獲得社會認可的職業運動員開始仿效其他行業的工人維權行動,積極尋求建立職業體育行業運動員群體的勞動維權組織,即依靠運動員工會保護自身職業勞動權益。
1897年,英國利物浦俱樂部的兩名足球運動員約翰·貝爾(John Bell)與約翰·卡梅倫(John Cameron)倡議成立了英國境內的第一個職業運動員工會組織。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英足總始終拒絕承認運動員工會的合法性,最終導致該工會在四年后被迫解散。一般來說,英國勞動法秉承“不干預原則”,勞資集體談判受到習慣法保護。因此,運動員工會只有獲得體育管理機構及雇主俱樂部承認的集體談判地位,才有權依法代表職業運動員爭取自身勞動權益。1900年,英足總頒布了職業運動員最高周薪不得超過4英鎊的限薪令,由此導致了職業運動員的工資收入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任何增長。為了有力維護職業球員的勞動權益,曼徹斯特聯隊的威爾士足球明星比利·梅瑞迪斯(Billy Meredith)于1907年12月2日在曼徹斯特帝國大酒店發起建立了共有500多名運動員參加的職業足球運動員協會(Professional Footballers' Association,簡稱PFA)。PFA成立至今,歷經百年傳承,目前已是英國乃至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職業運動員工會。PFA始終代表運動員利益,通過勞資集體談判尋求雙方協議保障職業運動員的工作條件、勞動權利及勞動地位。然而,運動員工會合法地位的獲得并非一蹴而就,運動員勞動地位的提升歷經坎坷。PFA成立初期,英足總及俱樂部聯盟故伎重演,再次拒絕承認運動員工會的合法地位,并對所有加入PFA的足球運動員開出禁賽罰單,脅迫入會運動員退出工會組織,放棄工會維權。1909年,PFA首次大規模組織英格蘭境內的所有職業足球運動員進行統一罷賽,最終迫使英足總承認PFA的合法談判地位。1992年PFA與英超聯盟(Premier League)、全國足球聯盟(Football League)以及英足總共同建立了以“職業足球談判與咨詢委員會”(Professional Football Negotiating and Consultative Committee <England and Wales>,簡稱PFNCC)為平臺的行業磋商談判機制。至此,所有攸關足球運動員利益的重大行業決策都必須獲得PFA的首肯,否則不得實施。隨著英國足球運動的發展進步,特別是限薪規定與轉會限制的不斷破除,近幾十年來PFA的工作重點已經開始轉向,即由傳統的勞資對抗維權到健全完善工會內部援助服務職能,以此全面提升職業運動員勞動權益保障力度。
在PFA的影響下,英國職業運動員紛紛成立了不同運動項目的勞動維權組織。例如,英國職業高爾夫運動員協會(Professional Golfers'Association,1901)、英國職業板球運動員協會(Professional Cricketers'Association,1967)、英國職業橄欖球運動員協會(Profession-al Rugby Players'Association,1998)、英國職業飛鏢運動員協會(Profes-sional Dart Players Association,1980s);同時,不同運動項目的職業運動員還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成立了體育行業總工會,即職業運動員聯合會(Professional Players Federation,1991)。此外,其他英聯邦國家和地區的職業運動員也在積極尋求工會保護,相繼成立了南非職業足球運動員工會(South African Football Players Union)、澳大利亞職業足球運動員協會(Australian Professional Footballers'Association,1993)等工會組織。為了擴大加強各國職業運動員的工會維權力量,法國、蘇格蘭、英格蘭、意大利以及荷蘭等歐洲主要國家及地區的職業足球運動員工會聯合起來,于1965年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了國際職業足球運動員聯合會,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職業運動員國際工會組織。與此同時,美國職業運動員工會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諸如,美國棒球大聯盟運動員協會(Major League Baseball Players Association,1953)、美國籃球運動員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Association,1954)、美國橄欖球聯盟運動員協會(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Players Associa-tion,1956)、美國職業冰球運動員協會(Professional Hockey Players'Association,1967)、美國職業長曲棍球運動員協會(Profession-al Lacrosse Players'Association,1991)、美國國家足球隊運動員協會(US National Soccer Team Players Association,1996)等一大批運動員工會組織相繼成立。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職業運動員一貫擁有工會維權的優良傳統。以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工會為例,盡管美國棒球大聯盟運動員協會自成立以來只有不到六十年的歷史,但是有著早在美國棒球大聯盟運動員協會正式成立的七十多年前,美國棒球運動員就已經開始探索建立帶有工會維權性質的運動員互助組織。他們先后成立了職業棒球運動員兄弟會(Brotherhood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1885)、棒球運動員保護協會(Players'Protective Association,1900)、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互助會(Fraternity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of America,1912)、美國全國棒球運動員協會(National Baseball Play-ers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922)。實踐證明,這些廣泛覆蓋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工會組織,全面有力地維護了職業運動員的勞動權益。
三、職業運動員的認可
職業運動員的出現不但直接沖擊了業余體育的傳統價值觀,而且作為一股新興的工人進步力量也令統治階級感到政治不安。包括體育活動管理者、國家公務人員、學校教育人士在內的所謂上層人士,都以某種先入為主的職業偏見和階級仇視自覺不自覺地反對體育職業化,擔心高尚健康的業余體育精神會因沾染了商業銅臭味而自甘墮落。一時之間,職業運動員難以獲得社會主流人士的接納與認可。在英國,足球運動作為主要的學校體育活動最早興起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貴族學校。學校教育者意在通過足球運動培養在校學生的勇敢、紳士、健身、智慧等上流社會人士應具備的高貴特質。很明顯,上流社會教育家將足球運動視為一種卓有成效的貴族教育方式。他們認為,包括足球運動在內的體育運動應該成為上流社會地位與身份的特權體現,他們強調,足球運動的業余性和教育性直接體現了貴族體育運動的純潔與高尚,無法容忍其所喜愛的足球運動淪落為底層民眾廣泛參與的商業性體育活動。即便是體育活動管理者也非常擔心足球這項旨在展現人類高尚情操的體育運動將會因那些出身社會底層的貧困運動員以參賽牟利的商業目的而最終陷入“粗魯、無知、貪婪”的墮落境地。因此,由上流社會體育精英控制的英國足球管理層,堅決拒絕承認職業足球運動員的合法地位,并怒斥那些隱跡于業余足球賽事的準職業球員為背叛業余體育精神的“可恥之徒”。然而,上流社會的精英體育意識正在受到體育商業化和足球運動發展規律的現實沖擊。隨著商業體育市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社會民眾對于足球運動的狂熱追捧,使其逐漸成為普通社會民眾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閑娛樂活動,投資嗅覺靈敏的商業資本家借機積極推動足球運動積極迎合市場潛力巨大的大眾娛樂消費需求,謀求高額經濟效益。與此同時,足球運動的競技水平大幅提升,比賽競爭日趨激烈,訓練時間不斷延長、訓練強度逐漸加大,這使得原本以教育、健身、娛樂為主要功能的體育運動逐漸蛻變為營利性質的商業競賽表演。在此背景下,上流社會的業余運動員無法為新形勢下的足球比賽投入全部時間與精力;而那些主要依靠獲勝獎金和訓練津貼謀生的準職業球員則干脆辭掉掛職工作,全心盡力地投入到高強度的足球商業比賽。總之,社會民眾的消費偏好、商業利益的誘惑鼓動以及職業球員的趨之若鶩,使得職業足球的社會價值與現實功能逐漸脫離上流社會推崇的傳統教育范疇,開始走向世俗化、商業化及職業化。值此,英國足球運動管理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抉擇,要么選擇故步自封,堅持反對足球職業化與商業化,這將導致英國足球產生分裂,并最終被社會大眾無情拋棄;要么尊重足球職業化發展規律,順應體育商業化發展趨勢,允許職業球員參加比賽,重新定位足球運動的社會價值功能。英足總內部分化出的保守派與改革派在經歷了多年的歧見紛爭后,終于同意正式接納職業足球運動員,并成立只有職業球員才能參賽的職業足球聯盟,同時保留包括校際聯盟在內的業余足球競賽體制。在英足總的統一領導下,英國足球賽事管理出現了職業足球與業余足球的雙軌制,兩套競賽運行機制并行不悖。隨著英國足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業余俱樂部在人才競爭和競賽成績方面逐漸落后于職業俱樂部,難以代表足球運動的最高水平與發展趨勢;職業足球壟斷了英國足球競賽表演市場的主體地位,職業球員作為最閃耀的體育明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英國足球運動的最高舞臺。
雖然職業運動員得到了業內的初步認可,但運動員勞動權益保障卻是任重道遠。主要體現為,運動員工會的集體維權舉步維艱、屢屢受挫。首先,英國法院對于工會的成立及行動設置了諸多法律限制,阻礙了職業運動員依法進行工會維權。其次,運動員工會遭到了行業主管、職業聯盟以及俱樂部的排斥。由于職業聯盟和雇主俱樂部不愿意承認運動員工會的集體談判資格,運動員工會只能緊密團結廣大職業運動員、通過統一行動迫使雇主俱樂部和職業聯盟正視和尊重其行業代表地位,并與之展開平等互利的勞資談判。英國職業足球運動員工會(PFA)在行業范圍實現了100%的工會覆蓋率,即在英足總登記注冊的所有職業球員都已加入運動員工會,并統一接受PFA的領導組織。這就意味著行業內所有職業足球運動員都能夠用同一個聲音向雇主俱樂部及職業聯盟表達相關利益訴求,并能夠有效采取全員罷工的強制方式要求雇主提升職業球員勞動待遇。1909年,剛剛成立不到兩年的PFA面對個別俱樂部開出的球員禁賽罰單,領導全聯盟工會球員進行統一罷賽,堅決抵制英足總要求全所有職業球員退出球員工會的非法威脅。在PFA領導公會成員集體缺席當年賽季首場比賽之后,英足總不得不做出讓步,承認工會組織的合法地位,同時允許PFA參與攸關球員利益的行業管理事務。由此看來,運動員工會合法地位的確立,標志著職業運動員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最終認可,職業運動員勞動權益將在此基礎上得到切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