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勉縣志:1987-2007
  • 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5937字
  • 2020-12-10 10:07:15

第二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糧食作物

勉縣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洋芋和紅薯次之,另有大麥、蕎麥、黃豆、巴山豆、豌豆、胡豆(蠶豆)、綠豆、高粱等。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玉米、薯類占糧食播種面積94%左右。

水稻 居全縣糧食作物之首,平川、丘陵地區皆能種植,主要分布在漢惠渠、幸福渠、南干渠、軍民渠等灌區內。1987年后,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各鄉村新建多個抽水機站,水稻種植面積擴大。2001~2007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水稻種植面積略有減少。

小麥 為勉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和產量僅次于水稻,多與水稻、玉米、豆類作物輪作。

玉米 俗稱“苞谷”,是勉縣第三大糧食作物,丘陵、山區為主要產區。

紅薯、白薯 以丘陵區為主產區。

洋芋(馬鈴薯) 以中、低山區種植為主,丘陵次之,平壩較少。

大豆 為旱地主要的套種作物,多在中、低山區和丘陵區零星種植。

雜糧 主要有高粱、蕎麥、胡豆(蠶豆)、豌豆、小豆、綠豆、巴山豆等,多分散種植于丘陵、山區,平壩較少。

勉縣1988~2007年糧食播種面積及產量統計表

續表5-2-1

續表5-2-1

第二節 經濟作物

油菜

為勉縣主要油料作物,多在平川、丘陵、淺山地區栽植。20世紀50年代引進甘藍型油菜,60年代引進勝利油菜。后因品種退化,又引進早豐系列品種,成為骨干品種。

優質高產油菜種植基地

1986年秋,開始種植陜西省農墾科教中心育成的雜交油菜新品種——秦油2號,比本地原有品種增產20%以上。后迅速推廣種植,成為骨干品種。全縣油菜除部分丘陵山區在旱地種植外,大多在水田與水稻輪作,是水稻的優良前茬作物。

勉縣1988~2007年油菜播種面積及產量統計表

蠶桑

勉縣植桑養蠶業歷史悠久,春、夏、秋三季均可養蠶。1982年后,蠶桑業發展較快,開始主要在金泉、天堰及溫泉等地發展,后逐步輻射周邊鄉鎮,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1987年,全縣有桑園面積近2000畝,養蠶800張,產繭32噸。1995年,全縣桑園面積1.2萬畝,養蠶突破1萬張,產繭273.6噸。2007年,全縣桑園總面積4.41萬畝,養蠶3.52萬張,產繭1600噸。

90年代溫泉鎮植桑養蠶

至2007年底,全縣建成千畝蠶桑基地鄉鎮9個,萬畝基地鄉鎮1個(溫泉鎮), 500畝以上專業村26個。18個鄉鎮的138個村有養蠶業,重點集中在溫泉、金泉、鎮川、茶店、武侯、定軍、土關鋪等10個鄉鎮的25個專業基地村,蠶農8500余戶。全縣建有小蠶養育室80個,建立蠶桑科技示范戶1000余戶,蠶藥、蠶具銷售網點20多個,蠶繭收烘企業19個,年蠶繭收烘能力1500余噸。2007年,發放蠶種量占全市發放蠶種量的40%,蠶繭產量占全市的45%。

勉縣2006年各鄉鎮養蠶情況統計表

茶葉

勉縣是古代巴蜀茶葉產地的一部分,宋代就設有西縣(今勉縣)茶場。1961年,小河廟公社小河廟大隊開始種茶。至1987年,全縣有茶園6639畝,年產茶2.6萬公斤。此后,由于縣委、縣政府重視,發展迅速。2000年,勉縣被確定為陜西省茶葉生產重點縣。

茶園主要分布在小河廟、漆樹壩、阜川和元墩4個鄉鎮。至2007年,全縣茶園總面積7.6萬畝,年產茶750噸,產值8205萬元,其中定軍茗眉茶葉年產量100余噸,產值3000余萬元。已建成茶葉初制加工廠160余家,其中名茶加工廠60余個,配套制茶機械600余臺(套),年加工能力500噸以上。

生態茶園

茶葉品牌有“定軍茗眉”“武侯茗眉”“定軍毛尖”“武侯毛尖”及其綠茶等系列產品,因其采制標準高(經農業部質量檢測中心化驗,茶葉含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均高于全國其他產區),深受消費群體的喜愛。“定軍茗眉”茶葉,以其勻齊顯毫、細秀如眉、色澤嫩綠、芽葉完整的特點,1990年在浙江杭州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鑒定,1992年在中國西部名茶評比會上獲“陸羽杯”優質名茶第一名,1996年被中共中央辦公廳選定為中央特供茶和國宴用茶,2003年被陜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著名商標。

2003年,勉縣定軍茗眉研發中心和陜西定軍山綠茶有限公司兩個萬畝茶葉生產基地及產品,通過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檢測檢驗,獲得有機食品和綠色AA級食品認證。“武侯牌”“臥龍牌”系列茶品基地亦獲相關機構認證,勉縣茶葉開始銷往省內各地和蘭州、北京、上海、東北、新疆、成都及東南亞等地。

勉縣2000~2007年茶葉產量產值統計表

烤煙

勉縣種植煙草始于清初,嗜煙農民習慣種植少許曬煙,自食和零售,農民用圈肥和油渣作煙葉追肥。20世紀50~70年代,全縣種煙面積每年在300~1000多畝,煙葉除少量交售國家外,大部分由農戶自用或零售。

1986年底,省、地把勉縣確定為高香型烤煙基地縣。1987年,全縣種煙2088畝,畝產86公斤左右,總產量17.9萬公斤。此后,烤煙生產迅速普及。由于自然災害及收購價格等因素影響,烤煙生產波動性較大,產量和經濟效益不夠穩定。

90年代土關鋪煙葉基地

勉縣1988—2005年烤煙生產統計表

蔬菜

勉縣農戶自古即有種菜自食習慣,城鎮附近農民種菜自食外上市銷售。20世紀60~80年代,確定城關鎮周邊部分村為蔬菜專業村(隊),菜農的糧油由國家供應,生產的蔬菜上繳蔬菜公司供應城鎮居民。80年代起,蔬菜需求量日益增大,所產蔬菜除滿足縣內需要外,還外銷寧強、略陽、西安、蘭州等地。

1987年,全縣種植蔬菜2.18萬畝,總產量2250萬公斤。2004年,蔬菜面積6萬畝,產量12萬噸。2005年,蔬菜面積6.5萬畝,產量13萬噸。2006年蔬菜面積6.8萬畝,產量14萬噸。

到2007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7萬畝,產量14.4萬噸,產值1.15億元。

大棚蔬菜

勉縣天麻

中藥材

據全省中藥材普查,勉縣有中藥材1611種。國家公布的珍稀中藥材34種中,勉縣有17種,為陜西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示范縣和藥源基地建設重點縣。

1987年后,勉縣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步伐,以天麻、豬苓、西洋參、杜仲、香附子為骨干。至2007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4.16萬畝,規范化種植6700畝,總產值1070萬元,銷售收入1082萬元,其中:天麻120萬窩,年產80萬公斤,產值500萬元;豬苓20萬窩,年產18萬公斤,產值360萬元;附子400畝,年產50萬公斤,產值100萬元。

2000年后,四川中海信投資有限公司投資2960萬元,在漆樹壩鄉建設千畝中華玫瑰及中藥材基地。廣東汕頭中藥材商承租縣閥門廠60畝閑置廠房及空地,進行天麻育種繁殖。北京大學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勉縣武侯藥用菌研究所,簽訂千畝茯苓藥源基地和茯苓前期處理工廠建設項目。日本井村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與勉縣野生藥菌研究所,簽訂2000畝豬苓藥源基地建設合同。加拿大貿易促進會駐中國西北辦事處投資400萬美元,與勉縣長興實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綠色中藥材。

勉縣2005~2007年主要中藥材生產情況統計表

瓜果

勉縣群眾多在房前屋后、田坎地邊栽植瓜果,除自食外上市出售。水果品種主要有柑橘、柿子、梨、桃、葡萄、杏、李、櫻桃、棗、枇杷、草莓等,干果主要有核桃、板栗,瓜類主要有西瓜、香瓜等。

大棚西瓜

1987年后,部分農戶把種植瓜果作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承包荒山、坡地、河灘,建柑橘園、梨園、桃園、葡萄園。一些農戶利用承包的耕地,進行小規模水果生產。1990年,全縣水果面積21,650畝,其中柑橘1.8萬畝。此后,因自然災害和市場原因,產量和效益不穩定,規模化生產有所下降。2007年,全縣水果面積降至9800畝,其中柑橘4600畝,桃2500畝,其他水果2700畝,總產量約6500噸。

苗木花卉

1997年以前,少數農民種植苗木花卉銷售,未形成生產規模,經濟效益較差。1998年起,在108國道沿線開始建起一批苗木花卉生產基地。

2007年底,全縣有苗木花卉生產經營企業5個、花農300余戶,從業人員1050人。種植各類苗木花卉150多畝,花卉銷售量74萬支,銷售收入73萬元。盆栽植蘭花類15畝,銷售量0.8萬株,銷售收入4萬元。

第三節 種植及管護

農業機械化種植

1987年后,全縣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988年,全縣機械耕種農田20.12萬畝,機械脫粒32.03萬畝,機械收割1041畝,機械運輸3000萬噸公里。經審驗的各種拖拉機2316臺,脫粒機1633臺,農機具2167臺(件),柴油機650臺。安裝小四輪拖拉機汽剎裝置66套,培訓農機駕駛員847人,農機經營收入926.27萬元。

機械化收割水稻

1993年,農用拖拉機2900余臺,農用運輸車進入農村市場,發展迅猛,2002年有農用運輸車3690余輛。2000年,有聯合收割機2臺,到2007年底增加到32臺。1987年,全縣農機總動力6.5千瓦,到2007年底發展到9.1千瓦。至2007年底,全縣農機年作業經營總收入4356萬元,利潤總額1307萬元。

2006年起,國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2006~2007年,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20萬元,帶動農民投資300余萬元,農機機型開始由小型、單一型,向大中型、高性能和復式機具轉型。農機農田作業面積由1987年的36萬畝,發展到2007年的50萬畝,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勉縣1988~2007年農用運輸機械擁有量統計表

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

傳統除草主要靠人工鋤草及薅草。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進行化學除草試驗、示范。首先在稻田用敵稗、除草醚,進行防除稗草和其他一年生雜草試驗,70年代初開始擴大示范。方法是:25%除草醚每畝500克,加半濕半干細土10~15公斤,于插秧后的5~6天淺水撒施,也可與追肥結合施用,不再下田作業,可有效地控制稻田雜草危害。70年代后期,此項技術全面普及,并成為稻田的一項程序性作業。70年代,引進25%敵草隆和50%撲草凈在稻田試驗,在稻田惡性雜草眼子菜萌發后,葉片由紅變綠時施藥效果極佳,以后迅速在各地推廣應用。此外,先后在稻田推廣應用的除草劑有丁草胺、克草胺、稻草完、殺草丹、旱秧凈等,對防治案板芽等草害效果較好。

20世紀80年代,試用25%綠麥隆對看麥娘、繁縷等稻茬麥田雜草進行防治,除草效果達85~90%,但對豬殃殃等效果不明顯。90年代初,農技推廣部門引進25%綠黃隆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藥5克進行噴霧,除草效果95%以上,且殺草譜寬,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都可防除,使用方法簡便,價格便宜,深受農民歡迎,每年推廣應用10萬畝左右。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使用除草劑除草。玉米、油菜、大蒜、果園、茶園的化學除草逐步取代人工除草。1998年6月,沿漢江兩岸黏蟲暴發,密度為200頭/平方米,經過防蟲,未造成損失。

1987年后,推廣農藥拌種和用鼠藥滅殺,農田鼠害逐步減輕。

農田施肥

農田肥料主要有綠肥、農家肥(人畜糞尿、秸稈還田)和化學肥料。20世紀80年代起,按照“分類實施、全面推進、技術引導、企業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通過測土、配方、供肥、施肥、指導服務,開展施肥調查、采集土壤化驗、設計配方、配肥加工、示范推廣、宣傳培訓、建立數據庫、耕地地力評價、效果評價和技術研發工作,推進技術入戶、配方肥到田,達到土壤缺啥補啥、缺多少補多少的施肥目的,全面提升科學施肥水平。至2007年,共采集化驗土樣6000余個,開展施肥調查2000余戶,制定施肥指標體系,開展耕地地力評價,建立勉縣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在農業生產中重點解決降氮、補鉀和完善油菜施肥指標等問題。

科學施肥

2007年夏秋兩季,全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80余萬畝,畝增效益30元左右,年增糧油1000余噸,增加產值2000余萬元。全縣施肥量為:各種秸稈30余萬噸還田30余萬畝,氮、磷、鉀化肥(折純)及尿素2000余噸,碳酸氫銨7000余噸,普鈣3500余噸,鉀肥700噸,各種復合肥實物量3000余噸,農家肥料施用僅占8.2%。

栽培技術

水稻(1)選擇高產優質品種,采用兩段育秧、薄膜育秧和旱育秧。播前曬種2~3天,藥劑浸種,4月5日左右播種,旱育秧適當提早播種。秧母田施肥,淺水灌溉,出葉后噴藥防病,秧齡45~50天。(2)早插,合理密植。5月20日~6月5日插早秧,拉繩定距,畝插1.2~1.3萬穴,穴插7~8苗,畝插基本苗8~10萬。(3)測土配方,平衡施肥。(4)灌水,合理促控。采取肥促水調、間隙淺灌模式,實行分田引水、節水灌溉,淺水插秧、深水護苗、寸水促糵,及時曬田。6月25日左右退水曬田控苗,7月10日前復水,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勾頭散籽后采取間歇灌水,蠟熟期干干濕濕灌水,收獲前7天左右排水落干,同時要綜合防治病蟲害。

小麥(1)選用高產耐病品種。(2)適期精細播種。深溝高畦勻播,推廣秸稈還田,搶墑播種,山區比平川早3~5天播種。(3)因地制宜,平衡施肥。平川區貫徹降氮補鉀原則,畝施農家肥1000~1500公斤,碳銨肥40~50公斤,磷肥30~40公斤,鉀肥15公斤,丘陵淺山區穩氮增磷補鉀,畝施農家肥1500公斤以上,碳銨50公斤左右,磷肥40~50公斤,鉀肥12公斤。黃泥田旱地要增加農家肥的施用量,重施底肥、看苗補施肥。(4)防治病害、濕害、草害。(5)適期冬灌,適量補施臘肥。

玉米(1)選用高產品種。(2)推廣玉米“三項”栽培技術。根據海拔高度及土地質量,分別采用地膜覆蓋、營養缽(肥團)育苗移栽。在一年兩熟區,提高復種指數,推廣間套技術。(3)適時播種。4月上旬日平均氣溫超過8攝氏度即可播種,覆膜栽培的播種期可提早7~10天,播種量力求3粒種子保1棵苗。(4)合理密植。緊湊型品種畝種植在4000~4500株,一般品種3300~3800株,大穗型品種2600~2800株。及時間苗、定苗,配方施肥,防治病蟲草危害等。

油菜(1)選好品種。(2)適期播種,稀播勻播。選好苗床,施足底肥,播種期在9月5~10日,播種后保持濕潤,每平方米留苗100~120株。(3)適時早栽,合理密植。精細整地,開溝排濕,壯苗移栽。高產期為10月5日~15日之間移栽,畝栽7000~7500株左右,窩栽雙株;(4)配方施肥,促進秋發冬壯,穩健生長。氮、磷、鉀肥按1:0.5:0.5比例施用,做好田間管理和防治病蟲害的發生。

良種推廣

玉米籽種1980年初,明星、柳營、柳豐、黃沙、新街子沿江一帶鄉村被確定為玉米制種基地,制種面積4000余畝,以種植雜交玉米為主。1988年,引進“綿單1號”玉米種后,玉米制種基地轉移至二道河鄉,“綿單1號”種植時間之長、面積之大為勉縣之最,至2007年仍在種植。2006~2007年,縣種子公司引進新品種“蜀龍18”和“蜀龍19”,成為勉縣乃至陜南的主推品種。

1998年起,開始在玉米種上應用推廣“種衣劑”包衣種子技術(將種子用含有粘結劑的農藥或肥料等組合物所包,在種子外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強度的保護層),2000年玉米種子全部實現包衣銷售,并擴大在小麥、油菜種子和水稻制種親本上使用該技術。種子包衣對防治蟲、鼠、雀害和防病有顯著作用,尤其能較好控制玉米絲黑穗病,深受農戶歡迎。

油菜籽種1991年始試制“秦油2號”,到1995年制種面積達1萬畝,年產種30萬公斤左右。除縣內種植外,還遠銷國內近10個省市。由于該制種出現微粉問題,種子純度不能保證,到1998年油菜制種面積降至70余畝。2003年,農業科技人員研制成功油菜化學殺雄技術,在油菜制種生產中應用后,有效控制住母本微粉,提高種子純度,制種面積恢復。該項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2005年,“油菜三系雜交制種控制母本微粉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漢中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2001年起,引進貴州“油研系列”雙低油菜新品種試驗示范,分別于2002年、2005年辦理引種報審,已在陜南廣泛推廣種植。

水稻籽種1977年引進試制雜交稻南優2、3、6號、V優2、3、6號和汕優2、3、6號,制種面積不斷擴大。1982年,全縣基本普及推廣雜交稻,畝產和總產大幅提高。1986~2004年,全縣水稻制種面積5000畝,產種量近100萬公斤,主要為“汕優63”“D優10號”“D優527”等10余個制種品種,除縣內種植外,遠銷四川、湖南、湖北、廣西、江西、貴州等省。1996年,徹底消滅“白葉枯”病發生。1998年,10萬公斤“汕優63”水稻種子遠銷越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县| 山西省| 和顺县| 新兴县| 长春市| 保山市| 高邑县| 镇宁| 池州市| 长顺县| 正定县| 汪清县| 海口市| 新安县| 繁昌县| 崇州市| 比如县| 乡城县| 棋牌| 广平县| 台中县| 卢龙县| 古丈县| 华容县| 电白县| 保靖县| 阳泉市| 南充市| 辽宁省| 若羌县| 峡江县| 墨玉县| 洞口县| 宽甸| 永年县| 丹凤县| 萨迦县| 汶川县| 车致| 泰兴市|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