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改進對提升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意義

蘇爭艷


21世紀伊始,世界各國相繼開展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伴隨著這一浪潮,我國的中學歷史課程改革也走過了16年的歷程。這期間,歷史的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方式、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歷史教科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都在繼承傳統教材的基礎上貫徹課程改革的精神。系統地反映了歷史學科的培養目標和內容特色,兼具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特點。和教科書關系最為密切的廣大中學歷史教師也經歷了專業素養快速提升的階段。新課程倡導教師創造性地、個性化地使用教科書,鼓勵教師準確地把握歷史課程標準,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時了解史學研究的新進展,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素質,提高對歷史教材“再開發”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落實課程理念和目標,深化課程改革。在十余年的課程實施中,伴隨著新教科書的使用,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普遍提升,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一、新課程改革中歷史教科書的繼承與創新

出版業認為教科書的“半衰期”基本為10年。因此,每隔10年左右歷史教科書就要進行一次修訂或新編,不過,并非每次編寫的要求都一模一樣。有的時候只是增添一些史學研究和考古發現的新成果,刪去一些陳舊的內容而已,有的時候卻需要在編寫理念上有大的改革,展現與過去相當不同的面貌。“中學歷史教科書不是普通的歷史讀物,也不是歷史學著作,而是實現教學過程進而達到教學目的的特殊腳本,學生憑借這個腳本獲得知識和能力,陶冶意識和情操。”如何編制出一部既體現課程標準精神,又反映時代要求的優秀的歷史教科書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為此,業內人士也從不同的角度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近年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的幾套歷史教科書,正在全國各地使用。縱觀各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都在教科書的功能、內容選材、知識體系和表述方式等方面有所繼承和創新。

1.歷史教材觀念的改變

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材觀與過去比,具有以下變化:一是從“教科書為本”走向“課標為本”,教科書不是教學與考試的唯一依據,教科書不是知識的化身,教科書不是一成不變的。二是教科書從“重復的多本化”走向“創意的多樣化”,體現出和而不同、百花齊放的必然趨勢。三是從狹隘的教科書走向豐富的課程資源,甚至包括了生活經驗的資源和多種多樣的課外資源。由此可見,教材對于教師而言,是教本;對于學生而言,是學本。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課程改革以來,我國的中學教師基本走過了以下三個階段。從教教科書到依據課程標準使用教科書,最后到創造性、個性化地使用教科書進行歷史教學。即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具體目標和課程實施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合理優化、整合重構。這個層次的教師已樹立起牢固的課程觀,以課程主人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改革中去,在課標的指導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選擇教法、積累資源、科學評價,他們代表著新課程實施的方向。

2.教科書內容選材的變化

知識內容是教科書的基本載體,教科書所承載的教學理念最終要通過內容反映出來,因此,內容選材是編寫教科書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一方面,新的教科書在內容選材上反映了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另一方面,內容選材也體現了學科特點和中學教學的實際。

(1)內容選材的基礎性和教育性原則

新的教科書在內容選材上注重基礎性與教育性。所謂基礎應該是那些史學界公認的、能夠反映歷史發展脈絡的主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其學術觀點,而不是編者的一家之言。當然這些內容也應該符合中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征,即符合中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所謂教育性應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識能力教育兩個方面。本國史的內容重在培養民族精神,世界史的內容重在引導學生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

(2)內容選材的時代性

根據當今時代的發展,在內容選材上增加了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學術研究的成熟的研究成果。

(3)內容選材的現實性

加大了適應現階段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興趣和學習經驗的教學內容。比如在談到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時,適當地提及今天英國的政治體制;在談到現代主義繪畫藝術時,也鑒賞了一些當代流行的現代主義繪畫作品;在闡述蒸汽機和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時,選擇汽車、火車、電燈、電話等這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所有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注重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相關學科的橫向聯系。

(4)內容選擇的人文性

加強選取有利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內容。所謂人文素養,一方面指人本身所應該具有的素質,如,健康的情感和審美情趣、高尚的情操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以及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的尊重和理解等;另一方面是指要能正確理解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因此在希臘智者學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內容上選取了一些內涵深刻、能夠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案例。

3.教科書在課程實施中地位的改變

新課標將教科書、教材以及歷史課程資源三者的關系表述為“以歷史教科書為核心的歷史教材”以及“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十分清楚地分出了三個概念:“歷史教科書”“歷史教材”和“歷史課程資源”,而這三個概念一個比一個大,三者形成了同心圓的關系。其核心就是歷史教科書,擴大一些是歷史教材(應當包括教師用書、學生用書等一系列圍繞教科書的輔助用書等),再擴大一些就是理念豐富、形式各異的其他歷史課程資源。顯然,新課標力圖通過改變把歷史教科書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現狀,來改變那種將教科書神圣化導致教學方法僵化的做法,倡導教師要拓展課程資源,開展個性化教學。

4.教科書使用狀況的改變

新課標指出“歷史教科書呈現方式應多樣化”。在一個課程標準下“求同存異”,但由于不同版本教科書的編者對新課標的理解不同,其材料的選取尺度不同、教材中反映的側重點不同,也許有些結論也不盡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各地依據課程標準而制定的“教學要求”甚至“課程實施指導意見”等幾乎都在關注各種不同版本教科書中比較趨同的內容作為教學要求及考核評價的范圍。

從各地教科書使用的情況來看,教師使用現行各種版本的教科書在完成課程目標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新課標在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上并沒有完全避免專業化的傾向,如“歷史必修一”中的“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此類專題式的要求,應該是對歷史專業的本科生甚至碩士生的探究課題,留給中學老師和學生在45分鐘的一節課中完成有一定的困難。其二,不少教師,特別是老教師,已經習慣于按照過去教科書的基本線索來指導學生分析和歸納歷史知識的線索、體系,新課標促使他們改“線索性思維”為“專題式思維”,這其中的過渡是一個比較艱苦的過程。

教科書的“神圣”地位依然存在。這不僅僅是教師的課程觀轉變的問題,也許還有不少其他客觀原因。中國地域廣博,地區教育差異大。對廣大的經濟、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一般學校的師生來說,歷史教科書和教師用書就是他們手中唯一的課程資源,加上老師的專業化素養底,各種類型的考試與教科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又回到把教科書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老路上,教科書的“神圣”地位依然普遍性地存在,這些地區的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繼續走老路的現象也是有的,離課程改革預想的目標有一定差距。

二、基于新教科書使用的教師專業發展

在十余年的課程實施中,伴隨著新教科書的使用,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普遍提升,但是按歷史教師專業化的水準來要求,我國的歷史教師隊伍還存在一些問題。

1.目前中學歷史教師的現狀

第一,教師學歷偏低。我國175828萬初中歷史教師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有20.4%,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有14.18%,而在168725萬高中歷史教師中,學歷合格的只有68.43%。也就是說,有近乎半數的學生還處于學歷沒有完全達標的歷史教師的教育之下,歷史教師的學歷水平亟待提升。

第二,部分歷史教師知識結構存在缺陷。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只有歷史教師具備了較為完備的知識結構,才能夠完成教學目標。歷史教學涉及歷史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歷史教學論知識、其他學科知識等等。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圍繞課本知識進行,沒有有效進行知識拓展,說明其知識結構存在缺陷,還有的歷史教師知識更新不夠及時,知識結構存在陳舊性的缺點。

第三,部分歷史教師缺乏教育研究精神。雖然新課改要求教師成為教育的研究者,但是因為種種因素的困擾,目前部分歷史教師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有的歷史教師缺乏研究精神,研究能力不強;還有的歷史教師認為教育科研是大學教師或科研機構的事,與己無關;也有的歷史教師將教育科研曲解為研究僅僅是寫論文和做報告;等等。

第四,部分歷史教師專業規劃意識薄弱。部分歷史教師缺乏對自己專業發展的整體規劃意識,僅僅把教學工作局限于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

第五,部分歷史教師的繼續教育效果不佳。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知識、信息大量產生,人們對教育和歷史學科功能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隨之歷史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等都將會發生變化,歷史教師的繼續教育就顯得異常重要。

2.提升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性

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不但是國家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進步的關鍵,而且是提高中學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需要熟練掌握歷史教學的理念、方式方法、策略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發展水平,更好地用好歷史教科書,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只有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有效提高,才能提高整個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

中學歷史教師需要一定的“專業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歷史學科內容知識,即歷史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框架和學科進展;2.課程知識,即課程組織、設計、編制等多方面基本知識;3.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知識,即如何將歷史學科的基本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加以組織,傳授給學生的知識;4.有關學生及學生特性的知識,即教師所教年齡段的學生的一般身心發展狀況以及關于每個學生自身的人格特征、學習風格等教育心理學知識;5.教學機智,即教師根據實時實地,恰當地綜合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結果,里面往往體現著教師個人的經驗與機智;6.教師個人的科研方法和治學策略。

3.如何通過教材的使用提升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也指教師的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從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到人格追求,逐步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專業水平得到提高、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得到確立和提升。

隨著課程理論的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在課程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教師的角色也逐漸由一個單純的課程實施者向重構者轉變,這些理念的普遍認可,在理論上賦予了教師更多的課程權力,為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奠定了基礎。教師如何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充分理解、尊重教科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組、創造,并在實踐探索中實現對教科書的個體化超越?對于中學歷史教師而言,我們倡導“中學教師即研究者”,鼓勵歷史教師將教育教學活動和教育科研活動整合在一起。在教學中發現研究的問題,在問題的研究中提升專業素養,以教學促進科研,以研究帶動教學的進步,進而提升歷史教師專業的素養,從非專業化的經驗型教師發展成為專業化的研究型教師。

教科書對于教師而言是教材也是“研材”,我們建議教師利用教科書進行教學的同時也進行相關主題的研究。第一,基于教科書的相關歷史知識的閱讀。通過閱讀與教學積累、豐富和升華自己的知識,有效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第二,基于教科書教學的基礎上反思教學方式。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決策和教學結果,有效地糾正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提高自我覺察水平和教學監控能力。第三,整合多種資源創造性地、個性化地運用教科書。增強教師與教科書的深層次互動。第四,基于校本教科書編寫,進行歷史學和教育學的研究。經過一定時間基于教科書的研究與教育實踐,教師們將經歷由感性到理性,從經驗到反思的成長。在塑造教學風格的同時,提煉出個體歷史教育哲學思想。從一名新手逐漸成長為專家型、學者型教師。總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歷史教師成長路徑,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出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促進中國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進一步推動歷史課程改革的進步。

總之,隨著教科書編寫觀念、內容、地位的改變,教師對教材使用觀念的變化,教科書不僅是主要的教材,更是學生的學材和中學教師進行科研的研究材料。加強對教科書的使用與研究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教科書的資源性、功能性以及研究性價值的認識與利用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渠道。

我國有關歷史教師運用教科書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主要是從教學的維度加以展開,尚不足以清晰地揭示教師在教科書使用中專業素養提升的指導模式。有待于今后對廣大歷史教師的實際狀況做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方可為新課程改革的進步和廣大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有意義的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徽省| 巧家县| 云浮市| 乃东县| 肇庆市| 巴东县| 昌江| 伽师县| 桂阳县| 苗栗市| 独山县| 青阳县| 霍林郭勒市| 汾阳市| 临邑县| 台中市| 萍乡市| 盐边县| 陆良县| 大厂| 黑龙江省| 阆中市| 吉林省| 定陶县| 阳东县| 梅河口市| 平武县| 灵川县| 什邡市| 庆元县| 凭祥市| 饶平县| 湘潭县| 惠安县| 罗山县| 茂名市| 金门县| 石家庄市| 浦城县| 金秀|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