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的“得”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我們先說說百度文庫里對人文精神的解釋,人文精神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是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是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是主張靈肉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我國有學者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含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在現代化突飛猛進的今天,各種文化現象層出不窮,價值觀、道德觀發生巨大變化,適合今天社會發展的信仰價值觀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歷史課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在我們有限的陣地上,加之各種紅線的制約,我們要承擔起塑造人的靈魂即建構正確的適合時代發展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確實實任重道遠,我們堅信在我們的努力下,一定會有所收獲,對人對己對社會對民族都會大有裨益的。但關鍵是怎樣在有限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的做法是“一課一得”,即每一課的講授都要使學生有所收獲,這種收獲不是歷史知識的簡單識記,也不是做題方法解題技巧的傳授(當然在應試教育的今天這些都是必要的),我認為最最重要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驗與內化。因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通過對人的靈魂塑造,使其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這種“得”具體來說就是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歷史課程標準》五項規定:(1)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2)養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3)形成崇尚科學的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4)強化民主與法治的意識;(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一、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有人說得好,好歷史是講出來的,而不是讓學生去做幾個互動游戲或進行幾個低層次綜合探究就能夠形成歷史的智慧,近年來強調的高效課堂、導學案教學,紛紛模仿的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從歷史課這個角度講我是比較反感的,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的變種,歷史的美感因為可笑的互動游戲、低級無趣的探究全然喪失,乃至使學生反感歷史課,一提起歷史課就頭疼,把一門極具人文精神的生動課堂變得面目猙獰,蒼白可怕。試想,這樣的課怎么能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怎么能培養出愛國主義情感?“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里的“躬行”就是在老師的敘述感染下,使學生內心受到真正的觸動,發自肺腑地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塑造人的思想靈魂是最難最難的工作,列寧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覺得這里邊,就歷史工程師是最最難當的。
如對中國史的講述,在我們激情豪邁的感染下,學生必然對漢唐雄風剛健、兩宋開放文明、蒙元廣袤壯觀、百家爭鳴的思想自由、四大文明獨步世界等流露出由衷的喜悅自豪;在我們悲壯沉郁的敘述中,學生同樣也會對二世而亡的強秦暴政、魏晉士族門閥寄生腐朽、安史之亂五代紛爭生靈涂炭、明清文化專制閉關海禁遲滯中國華麗轉身、晚清以來六次侵華戰爭給民族帶來的永遠傷痛等的扼腕悲嘆。學生的這種發自內心的愉悅憎惡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也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初體驗。
二、養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講到近代中共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調整自己的策略方針,我給了學生一個公式:國情(社會性質、主要矛盾)→任務→方針、路線、政策、綱領、措施。讓學生既可以聯系史實解讀如中共一大的缺陷及隨后第一次工人運動的挫折;國共十年對峙中共對國民政府的斗爭策略演變(反蔣→抗日反蔣→逼蔣抗日→聯蔣抗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土地政策的調整(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雙減雙交);中共八大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一次成功探索;等等。使學生明白了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方針路線、政策綱領、措施制定的依據是國情,具體來說就是社會主要矛盾。
“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我又將這個公式與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的學習情況聯系起來,告訴他們自己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心儀的大學或將來理想的職業與知識儲備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主要任務就是弱化或消除這個矛盾,根據這個任務就要制定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方針路線即可行的學習計劃了。學生在接受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自然而然就在歷史的課堂上潛移默化到學生骨子里。
三、使學生形成崇尚科學的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歷史教學是培養學生獨立價值意識的主要平臺之一。獨立價值意識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它包含的內容很廣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精神。在批判精神的培養方面,文科教學充當著重要角色。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布魯姆說:“雖然工科理科也有批判,但是,少了文科的存在和批判,教學機構真正的自由意義和純粹的學術意味,就好像不那么貨真價實了。”在作為文科教學的歷史教學中,教師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原則,或采用對某項議題的討論,或對具有批判精神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再現,或對史學界爭論的介紹,以及自身對某些史學觀點的質疑等教學手段,逐步對學生進行熏染,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幫助學生建立強烈的自我價值判斷,最終形成獨立的價值意識。
(1)關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我們許多人喜歡用傳統的教條主義說法,說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或廢除封建制度,試想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分析一下,王安石是地主階級,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維護封建主義制度,套用今天關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實質的一句時髦話來說,王安石變法是封建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那么,他改革怎么能去改變或廢除封建制度呢?改變或廢除封建制度的應該是資產階級的使命,讓王安石這個封建地主階級去完成資產階級的使命,這不是超越階級屬性嗎?因此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或根本原因只能是遭到統治集團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對。
同樣,巴黎公社失敗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說是沒有建立工農聯盟,套用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去分析,這肯定是錯誤的說法,為什么?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派已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形成現代化的小農經濟,拿破侖時代通過《民法典》已從法律上鞏固了這種現代化小農經濟。巴黎公社建立時,城外有兩條封鎖線(第三共和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領導的反動軍隊的和兵臨城下的普魯士軍隊的),姑且不說巴黎公社戰士能不能沖破這兩道封鎖線,假定他們沖了出去,來到農村動員農民兄弟與他們工人一道推翻資產階級政權,你覺得善良的農民兄弟們會跟他們一道去革曾經分配土地給他們的資產階級政權的命嗎?我覺得不會。
巴黎公社的情況與我們中國國情不一樣,我黨當初在農村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時,解決了千百年來農民擁有土地的夢想。在這之前,盡管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朝田畝制度》,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平均地權”等主張,但都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中國共產黨放棄了走蘇俄式的城市革命道路后,來到農村,為了能在農村站穩腳跟,就必須要贏得農民群眾的支持,那么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就是重中之重的頭等大事。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的中國共產黨順理成章地建立了工農聯盟的統一戰線。這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一個重要法寶經驗。所以,拿我們的經驗套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原因,肯定既教條,又不符合法國的實際情況。
(2)關于新三民主義。史學界認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是孫中山在舊三民主義基礎上提出的“新三民主義”,其權威根據是毛澤東1940年的一篇文章《新民主主義論》中的有關論述,如:“新三民主義或真三民主義,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沒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時期中,就都是偽三民主義”, “這種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真三民主義,是新三民主義的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的發展,是孫中山先生的大功勞”。在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至8月)上孫中山對三民主義即作了十六次演講,也根本沒有新、舊三民主義一說。孫從1905年提出三民主義直到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直到臨終的遺囑,所堅守的都是這個三民主義。要說前后有變化,只是后來對三民主義有了更明確、更詳細的闡述。“三大政策”是在1926年由陳獨秀和中共中央最先提出的。192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做出決議稱“迎汪(精衛)復職,以與蔣分權,繼續總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這個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三大政策概念的文件,竟是共產黨的文件。至1927年春天,蘇俄顧問鮑羅廷將“三大政策”首次披露在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上,并首次公開稱這個“三大政策”就是“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
(3)關于辛亥革命失敗的問題。史學界多年來對辛亥革命的評價都是“既成功了又失敗了”,這種論述主要源于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評價(1942年《如何研究中共黨史》),這種論述看似充滿了辯證法,實際上是經不起推敲的,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造成這種矛盾評價的重要原因,在于對“辛亥革命”的概念沒有進行科學的界定,而是模糊地把“辛亥革命”等同于孫中山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孫稱作“國民革命”)。實際上,“辛亥革命”與孫領導的“國民革命”有著不同的歷史內涵。“辛亥革命”作為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和歷史性變革,應該是指狹義上的“1911年的武昌首義和各省響應”,只是孫中山遺囑中所說的“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中的一個片段,其結果是勝利了,其歷史功績是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而孫領導的“國民革命”,則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大致時間范圍是從1894年興中會建立到1925年孫中山逝世。這期間,孫領導革命派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僅在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前就有廣州起義、浙皖起義、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等11次之多,而辛亥革命則是最成功的一次,此外還包括后來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等。但孫領導幾十年的“國民革命”,未能實現“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目的,用毛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因此他遺憾地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政治遺囑。因此,只有把“辛亥革命”的概念進行科學的界定,把“辛亥革命”與孫領導的“國民革命”區別開來,明確辛亥革命只是“國民革命”的一個階段、一個組成部分,才能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歷史地位、歷史意義做出更符合歷史的評價,才能擺脫在辛亥革命評價問題上那種“既成功了又失敗了”的矛盾結論。
(3)關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并非是事變當天,我黨就確立了和平解決的方針,毛澤東、朱德、張國燾等一開始就堅決主張殺蔣,只有張聞天等極少數人主張慎重對待,后來在共產國際即斯大林的強硬態度之下,才確立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策略。
關于大革命的失敗的陳獨秀右傾錯誤問題,完全可以告訴學生這一切都是共產國際即斯大林在中國政策失敗后,不愿意承擔責任,強加給當家做不了主的總書記陳獨秀的不實之詞。講到遵義會議標志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為啥是第一次,以前為啥不能獨立自主?講甲午戰爭中的黃海大戰假冒偽劣產品坑害北洋水師、朝鮮戰爭中金日成借統一之名出兵侵犯韓國主權才是戰爭的根源等,告訴學生真實的歷史,學生形成崇尚科學的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也就是情理之中、自然而然的事了。
四、強化民主與法治的意識
(1)民主與法治建立的代價最小的是漸進式變革。
英國憲政民主制度在和風細雨式的漸進變革中完善發展,少的是暴力沖突,多的是對人性及對人權中最重要的生命權的尊重,借此駁斥極左派認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理由是保留了君主制)的階級斗爭史觀。
法國從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到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最終確立民主共和制,剖析腥風血雨的諸多暴力沖突、流血犧牲給法國人民帶來的無盡傷痛,駁斥對法國大革命的暴力行為贊揚的極左觀點。托克維爾在他的著作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2010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的選考題已對此考查過。
美國1787年憲法中黑人選舉權的五分之三有資格時,可以和新中國從1953年到2010年農村和城市人大代表的代表人數比例的四倍差距做比較,說明民主政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漸進發展的,既不要過分貶低丑化資本主義國家,也不要過分拔高社會主義。2011年天津文綜第12題已考查過。
在講中共歷史上的極左錯誤如“文革”等造成的巨大危害時,很自然地會使學生體會到民主與法治的重要性。
(2)中西方“人治”“法治”社會形成淵源。
講到中西方歷史發展中卻形成了截然對立的“人治”與“法治”兩種秩序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都是從原始社會走過來,西方為什么會形成“法治”秩序,我們號稱五千年泱泱大國為什么形成了“人治”秩序。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復雜很龐大的研究命題,其實很簡單,大道至簡嘛,用我們現有的歷史知識完全可以說清楚,比較一下雙方對人性的認識即可得知,東方先哲們尤其是儒家先賢們認為人性本善,只要后天好好教育,即使不行再付諸法律,就一定會形成和諧的社會秩序,先哲們在這里是把后天教育放在第一位,法律處于輔助地位,而且法律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制定的,規定“刑不上大夫”,是用來對付“不聽話”的小老百姓的,全國各級統治機構無不把最高統治者的意志以暴力形式施加于平民百姓,這不就是典型的“人治”嗎?在這里先哲們顯然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他們一廂情愿地假設最高統治者是完美的,不完美的只是老百姓。最后的結果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暴君,老百姓在“人治”的高壓統治下只能把希望一次次寄托在“賢君”“明相”或“青天大老爺”身上,從來沒有想著把自己的命運交給自己,加之先哲們的繼承者繼續搖唇鼓舌強化“人治”的說教,如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明理學的“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存天理,滅人欲”等,及至近代國民黨宣揚的“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這類宣傳鼓吹最終只能離“法治”越來越遠。
探究這種“人治”的根源,不難發現其根源在于中國古代哲學的嚴重缺陷,中國古代哲學沒有從探究世界本原的角度去思考人類世界的生存法則,即使有個別對世界本原做探索的,如老子的“天道論”,但在和儒家思想的較量中早都敗下陣來,西漢初年的盛極一時黃老思想只不過是道家思想在政治舞臺上的回光返照罷了。先哲們一開始就“敬鬼神而遠之”, “專事人事”,認為“天道遠,人道邇”,特別重視倫理觀,即特別強調怎樣做人(聽統治者話的人,不是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以致千百年來,中國人總是迷信“救世主”“大救星”,從來就不問先哲們的說教依據何在。從來不肯把自己的命運交給自己。看來愛因斯坦評論中國時說“中國從來就沒有邏輯學”是有道理的。
西方哲學從一開始就很重視對世界本原的研究,研究結果是世界充滿著災難險惡,人是微不足道的,人跟其他動物一樣是世界的組成部分,來自于世界,故秉性骨子里帶有“惡”即獸性的一面,但人又不同于其他動物,人又有“善”即人性的一面,因此西方先哲們認為“人性本惡”,或者可以說假定人都是惡的,那怎樣才能讓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人的尊嚴來,即讓人表現出人性善的一面?無數先哲探究的最好方法就是“法治”,或曰“社會契約”。所以西方國家走上了法治道路,使人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張揚,人性中最重要的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西方哲人不是說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種寶貴的東西最藐視權威,因而造就了質疑、創新精神,成就了三次科技革命,培養了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引領了近代世界科技潮流。
五、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萌芽一經產生,就引發了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和殖民擴張,推動了西方國家迅速崛起。正如西方國家篤信的基督教的符號十字架的寓意(張開雙臂擁抱世界)一樣,在西方國家刀光劍影的血與火中世界各大洲相對隔絕孤立的狀態被打破了,它給被奴役被侵略地區人民帶來了罄竹難書的深重災難,反思仿佛昨天的野蠻掠奪、血腥殺戮的滔天罪惡時,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今天、明天,務必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人類因尊重而共生,社會因尊重而和諧。
同時,在講解西方國家客觀上把文明帶到世界各地,沖擊當地落后秩序時,更要引導學生反思奴役與被奴役、殖民與被殖民的巨大反差,探索西方崛起的秘密,探索中國三大發明為何沒有在發明地產生巨大的社會推動力的原因,探索為何三次科技革命發源于西方,2010年全國新課標卷第40題最后一問“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須具備歷史前提”(包含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的雇傭勞動是很古老的;它個別地和分散地同奴隸制度并存了幾百年。但是只有在歷史前提已經具備時,這一萌芽才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反杜林論》),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第41題評關于西方崛起的觀點,就是對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東西方巨大反差的深層次問題探討的考查。因此,我們老師如果繼續純粹傳授教材知識,而沒有深層次去挖掘歷史的文化,從低層次說無法應對高考,往大的方面去說,就是失去了歷史獨有韻味。另外,將東西方歷史置于全球視野和世界整體發展的語境下,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各自發展的軌跡與發展的差異,長期的潛移默化,學生一定會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總之,歷史課是最能彰顯人文精神,也是最能培養人文精神的科目。我們老師既要用歷史的睿智去傳授和普及歷史知識,更要用歷史的智慧去感悟歷史文化的魅力,使歷史課堂更生動起來,更具有歷史的厚重感,也更具有歷史的智慧與獨特的魅力。
(史小軍,陜西師范大學附中高級教師,陜西師大校外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