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學論叢
- 王雙懷
- 4620字
- 2020-11-24 15:23:03
歷史教育:放寬課堂教學的視界
——從閱讀、聽課看“大歷史觀”在教學中的運用
閱讀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最大的收獲是對“大歷史觀”有了初步認識。“大歷史觀”即宏觀歷史觀,就是用宏觀的、放寬的視野來研究歷史。黃仁宇先生是這樣解讀的:這種研究方法就是廣泛地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后連貫的綱領,之后與美國、西歐史進行比較,加以研究。閱讀王家范先生的《中國歷史通論》時,讀到他對大歷史觀的分析和解讀,使我對“大歷史觀”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大歷史”觀念實際上是一種考察方法,就是要把視野放寬到世界歷史走過的全過程,宏觀地由前后(時間)、中西(空間)的往復觀照,去審視考量中國歷史。可能是出于日常工作、從事專業的關系,每每讀書都會聯想到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大歷史觀”主要指的是史學研究的方法,將其用于我們中學歷史教學,核心或主旨至少應該有三點:第一,縱橫對比,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進行對比,也就是既要進行古今對比,也要進行中西對比;第二,反復對比,基于史事等具體內容、環境、背景的對比,養成宏觀意識,形成寬闊視野;第三,對比的目的,就是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審視和考量中國歷史。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有比較才有鑒別,有比較才會有反差,有反差才會引起進一步的思考。讓學生既從中國看世界,也從世界看中國,進而全面客觀地認識世界和中國,形成開放平和的積極態度、國際合作和競爭的價值觀念,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基于以上理解和思考,在聽課、調研中我有意關注教師的教學內容組織,傾聽教師的歷史認識表達,尤其是聽了我市歷史特級教師郭富斌老師的課,大有茅塞頓開之感。以下是郭老師上課的兩個片斷:
【片斷1】中國古代史之《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一課的導言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明清時期的歷史。將其放到歷史的坐標系中,這一時期有兩個明顯的發展變化:一個是縱向的,就是從中國歷史本身的發展變化來看,由盛轉衰;一個是橫向的,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由先進轉向落后,由開放轉向封閉,日益脫離了世界發展的主潮流。有些同學可能注意到最近中央臺同時播放兩部片子:一部叫《大國崛起》,它講的是近代世界九強的發展;一部叫《明十七帝疑案》。表面上看,兩部片子似乎沒有什么關聯,同時播出也可能只是時間上的巧合。但是,這些偶然的巧合不也蘊含著一些必然的信息嗎?
當西方大國崛起之際,不正是中國社會由盛轉衰之時嗎?西方上升的曲線和中國下降的曲線在歷史的時空中交匯、重疊,所以,這段歷史或者說這兩部片子無形中有意無意地給我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它揭示出中西不同歷史命運的根源。因此,我們要走進的明清時期,它不單純是一段歷史,更重要的,它是我們今天發展中要時時引以為戒的資源寶庫,時刻提醒我們思考中國落后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段歷史的第一章“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
【片斷2】岳麓版必修Ⅰ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師:丞相制度是在統一王朝中從秦朝開始設立的,到現在一千多年了,丞相處于什么位置?
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師:對,位高權重。所以對于皇帝來說,君權的主要威脅是來自丞相。為了限制相權,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都曾經做過不同的限制。
生: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把相權一分為三。
師:到宋朝的時候,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瓜分”,搞了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結果是什么?在宰相之外,搞了一堆國務院副總理。就這樣朱元璋覺得還不夠,他的目的是要釜底抽薪,徹底廢除丞相制度。他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同學們看課件:(他說,由于丞相設立,)使“君不能躬攬庶政……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騷亂”(《明史》)。大家注意,他把丞相制度和什么聯系起來了?
生:天下騷亂。
師:對呀!天下騷亂是政治腐敗的產物,但朱元璋移花接木,把這樣的一個罪名安在了丞相頭上,然后就大開殺戒,制造了一個胡惟庸案,把丞相制度廢除了。而且告誡他的子孫,以后不許再恢復丞相制度,所以嚴格地講,明以后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丞相。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到這兒壽終正寢了。那我們想一下:他廢除了丞相,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原來的政事是由丞相來處理的,現在政事就集中到皇帝這兒去了,君權和相權合一了,帶來了君權的絕對化。君權絕對化當然有兩面性,從好的角度講,全國是一個聲音、一個意志,有利于統一;從壞的方面講,君主能不能犯錯誤?君主犯了錯誤就不是他個人的錯誤了,全國人民都要承受君主個人錯誤造成的災難,代價不能說不大。無限的權利也會帶來無限的災難。
另外,所有的政務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的工作量是不是加大了?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那么多的事務要皇帝一個人去處理,所以當皇帝就變成了一件苦差事,朱元璋本人能吃這個苦。據史書記載,他每天4點半就上朝了,就這樣時間還不夠,他還要擠出吃飯睡覺的時間來思考軍國大事。有時候在夢中驚醒,他的旁邊放著紙筆,趕快把自己的想法記下來;有時候吃飯的時候想起來,趕緊寫一個紙條把他別在衣服袖子上。可是,朱元璋的子孫能不能吃這樣的苦呢?所以在明朝就出現了歷代比較少見的現象:皇帝不理朝政數量最多、最集中。
我們把視野再放大,來看一看那個時候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就在朱元璋廢丞相前半個世紀,在英國愛德華一世的時候,英國人搞了一個國會明文規定:“非經國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征稅。”把國王的財政權限制了。當西方在限制王權的時候,我們在干什么?
生:加強王權。
師:是的,加強王權。中西雙方形成巨大的歷史落差,中國的落后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我們落后的第一步從哪兒開始的?就從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開始。
在我看來,這段精彩的導言,首先是拉進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告訴了學生歷史學習的功用、價值。其次是用縱向和橫向的對比,放寬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視界,體現了“大歷史觀”。而圍繞“專制皇權加強”的討論,不僅僅是回顧中國古代丞相制度的發展直到廢除的過程,梳理中國古代皇權一步步加強的線索,更重要的是突出體現了“大歷史觀”關注同一時期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和對比,從而尋找到中英之間近代以來的強大與落后對比反差的根源。
學習歷史的目的僅僅是熟悉和記住一段歷史嗎?大多數歷史教師會說不是,或者說不僅僅是,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種歷史的思維方式,或者像岳麓版必修Ⅰ引言部分《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中所說:“使學生形成一種深厚的歷史感、一種寬闊的歷史視野和一種敏銳的歷史洞察力。”我想,大多教師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學習中國歷史的意義和價值何在?有了“大歷史觀”,應該說就比較清晰了。從整體中國歷史教學上來說,一方面我們要了解中國五千年文明、兩千年大一統形成的原因,探究我們的傳統。更重要的是,我們將中國古代的歷史放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與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行對比,幫助學生認識我們中國。中國從一個先進的發達的傳統農業國轉型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如此艱難,為什么中國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步伐?這就需要我們“放寬歷史的視界”,尋找中國近代落后的根源,怎樣探尋?通過自身的發展過程以及與世界的對比,以實現歷史教育的本真價值。從一定意義上說,只有把中國歷史放在世界歷史中去審視,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事實上,我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過程,走過的某些道路,在世界歷史進程中都可以找到參照物,有了世界歷史的參照系,學生會更容易了解中國的現實。
“大歷史觀”是一種整體史觀和立體史觀,包含三個基本維度:中國與世界、過去與現在和未來、人的心靈與外部世界。概括地說,就是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叉點上連接古今中外。在大歷史觀下看一個人不是看一時一事,而要看一生一世;看一件事不是看此時此刻,更要關注長遠;看社會變化不是看一時一段,而是放眼千年,縱橫萬里,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去認識。如何才能很好地將“大歷史觀”用于歷史課堂教學?我認為,至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首先,要先拆掉思想和觀念上的圍墻。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習慣于縱向地看我們民族怎樣發展,但在我們民族進步的歷程中,世界是什么樣的?同一時期其他民族是怎樣發展的?我們很少關注。我們習慣于中國史的打通,而忽略與世界的聯系,也就很難形成一個整體的歷史觀。構建知識網絡和線索能夠使學生在時間上形成歷史的通感,對學生來說也是非常有益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手段之一,但這僅僅完成了“大歷史觀”的第一步,而真正的核心是通過古今中西的對比,形成寬闊的歷史視野和獨特的歷史視角。對比不僅僅限于簡單的現象比較,更應深入到文化層面,揭示出不同歷史現象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比較中反思和借鑒。
事實上,將“大歷史觀”用于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在教學中就時間來對照同時期中國發生了什么,世界發生了什么,重要的是體現這樣的對照意義何在,相同時間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是否有相似性、可比性和內在的某種聯系。這是我們對比時應該關注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追問所做的對比的目的是什么?“大歷史觀”增加了這樣一個橫坐標,每一個時段對于一段具體的歷史來講,它的發展既不是在這個點上,也不是在那個點上,而是在兩個點發展的交叉點的坐標上。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既要將古代史與近現代史打通,也要盡力將中外歷史打通。因而我們要做的是,更深刻地尋找同一時期(也可以是相對大的范圍內)發生的兩件大事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和根源,而不僅僅是時間上的重合和一致。
其次,要了解“大歷史觀”的精髓,找準交叉點。“大歷史觀”的研究方法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歸納和濃縮史料;第二步,形成簡明連貫的綱領;第三步,比較研究。而第三步是以前兩步為基礎的,同時也是前兩步的最終結果和目的。從聽過的課來看,大多數教師能夠做到濃縮史料、構筑知識體系和線索。比如,引導學生做出某一歷史階段的線索圖表、知識網絡等。我認為,真正對學生有用、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應該是“大歷史觀”的精髓——“對比”及由此引發的批判性、反省和智慧。我們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國歷史的過程中,無論是哪一段歷史,要將它放在世界的坐標系中,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進行研究,既關注它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本身發展變化的軌跡和方向,也要關注它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所受到的影響,通過這樣的對比,為這段歷史準確定位,尋找特征,發現歷史現象背后隱藏的深層次的根源。
第三,要加強閱讀,拓展視野。“大歷史觀”不僅是一種史學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恰當運用,能夠幫助我們引導學生認清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與歷史的內在聯系,讓思想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與現實中馳騁,由此產生出自己對于歷史事件的聯想與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造的沖動,真正地讓歷史成為一種思維方法。因而,教師要善于在現實熱點問題中尋找歷史根源,逆向追溯,理出發展線索,預示發展態勢,使歷史課常教常新,增強時代感。要善于發現古今中外歷史與現實的聯結點,用歷史知識解釋現實。當然,這種溝通不是簡單的古今對照,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古代有什么,現代也有什么,或者世界歷史上有什么,中國歷史上也有什么,而是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發展原來是如此血脈相通,真正感到歷史的震撼、頓悟:自己生活的世界原來是這樣發展而來的。要做到這一切,關鍵在于我們的知識儲備的增長、人文素養的提升、學術視野的寬闊,正如趙亞夫教授所說:“要做到誘發學生的智慧,首先自己要能夠發現歷史中的智慧。”而發現歷史智慧的捷徑就是閱讀。
(閆璟,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陜西師大校外碩士生導師。本文原刊《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