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社會積極的發展和變遷離不開有效且正向的社會動員。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人力資源,社會越是發展越需要進行青年社會動員,社會動員的理論內涵也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完善。深入研究青年社會動員,必須清晰界定青年社會動員的理論內涵,客觀把握青年社會動員的基本特征,為研究青年社會動員問題提供理論支撐。本研究圍繞社會動員以及新媒體環境下青年社會動員進行文獻的搜集和整理。

一、社會動員研究現狀

一般來說,較為公認的觀點是:“社會動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卡爾·多伊奇提出的。多伊奇從社會動員視角研究社會現代化問題,指出“社會動員實質是與國家現代化相互發生作用的過程,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社會成員思想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認同等方面轉變的過程”。Karl W Deutsch.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1(55).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多伊奇的研究基礎上,基于政治現代化的理論視角分析了社會動員與政治發展、政治參與的內在關聯性,其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將社會動員定義為“是一連串舊的社會、經濟和心理信條全部受到侵蝕或被放棄,人民轉而選擇新的社交格局和行為方式的過程,是政治發展的產物和必要手段”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多伊奇和亨廷頓闡明了社會動員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和政治發展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價值導向。

近幾十年來,西方學界普遍認為社會動員是一種由民間最先發起、自下而上且帶有特定利益訴求的社會行為。西方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政治進程推動模型”,他們認為,一個國家進入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期,其公民政治機遇的可得性增大是自下而上的社會動員頻繁發生的根本原因。Mndy D Foster and Kimberly Matheson.Double Relative Deprivation:Combining the Personal and Political[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5(21):38.西方學者在研究視角上大體分為以下四種理論視角(表1-1):理性視角、心理視角、文化視角以及結構視角。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表1-1 西方不同視角的社會動員理論

在理性視角層面,美國的奧爾森認為,集體行動中的個體,總是寄希望于自己坐享其成而使他人完成工作,這種情況稱為“搭便車困境”,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搭便車理論”。隨后,麥卡錫和扎爾德共同提出了“資源動員理論”,他們研究了20世紀6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集體行動,他們發現,集體行動事件并不是因為社會矛盾的加劇,而是參與社會運動的個體的時間等在持續增加。從資源動員理論的視角來解釋社會動員,不僅關注了心理層面個體對社會怨恨的程度,而且關注行動者實際利用資源的多少,主張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來動員不同個體,從而實現意義更為廣泛層面的社會運動。

在心理視角層面,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出了“群體感染理論”,這一理論揭示了參與集體行動的人的心理認知發生的變化。在發生集體行動時,人們容易受到群體中其他成員情緒的影響,作為“理性人”的特征逐漸消失,容易在其他人的影響下做出非理性的決策。美國學者布魯默提出的“循環反應理論”同樣反映了這一點,該理論認為,個體在心理層面的階段性變化就是對集體行動進行的動員。當個體磨合后形成群體認同,這種共同的心理便會持續地增強,最終導致了集體行動的產生。美國社會學家斯梅爾瑟在《集合行為理論》中提出了“加值理論”,他認為滿足六種社會性因素,才會產生社會運動,進行有效的動員是其中一項因素,而一旦六種因素全部具備了,集體行動就產生了。格爾提出了“相對剝奪論”,并用其會運動的產生。他認為,導致個人參與社會運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對“相對剝奪感”的回應,因為相對剝奪感為政治暴亂等集體行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Klandermans Bert.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test[M].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1997:202.在文化視角維度,科恩認為,對抗爭文化進行有效改造是集體行動的本質,這就是“文化建構論”。對內動員時著力對共識進行培養,對外動員時,對維護集體產生認同。戈夫曼認為,集體行動的每個參與者都擁有自己的理解世界的特定方式,因此,他引入了“框架”的概念來解釋集體行動,他認為,行動者基于已經建立的框架篩選信息。隨后,斯諾從微觀層面建立了社會動員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框架整合”,認為集體行動者在社會動員中不斷追求著框架的搭橋、延伸、擴大以及轉換,這些構成了以上策略的基本內容。

在結構視角層面,“政體模型”和“動員模型”是兩種具有典型代表的解釋框架。美國的查爾斯·梯利認為,政治因素決定了社會動員的成功與失敗。在彼得·艾辛格提看來,在特定時期內,政治環境成為決定社會動員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這一政治環境也可以稱為政治機會結構。集體行動的動員能否取得成效,既不由社會動員參與者掌握的資源來決定,也不取決于當時社會矛盾的大小,社會環境中存在的政治機會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道格·麥克亞當認為,參與者實現認知解放影響著社會動員的成功與否。解放人們的思維,鼓勵嘗試貌似不可能完成事物,當在固有思維中,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逐漸變得清晰時,集體行動就有了從潛在走向現實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政治過程論”。

國內學者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社會動員的概念、功能及危機管理等方面。目前尚未形成系統的研究取向。

在對于政治動員與社會動員范疇的辨析方面。吳忠民最早對“社會動員”的概念進行了闡釋,他認為,社會動員是一系列過程的總和,是有目的地引導社會成員積極參與重大社會活動的過程,社會動員的特點呈現了參與性、興奮性、目的性、秩序性等特征。吳忠民.社會動員與發展[J].浙江學刊,1992(02):16-19.甘泉和駱郁廷認為,社會動員主要指的是:為實現既定的社會目標,政黨、社會團體等主體,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對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態度和期望產生影響或改變,使社會成員對此達成一定的價值認同與思想共識,進而引導和組織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甘泉,駱郁廷.社會動員的本質探析[J].學術探索,2011(6):24-28.鄭永延指出:“從廣義視角看,社會動員就是某些主體對社會的影響,也可將其稱為社會發動,它是指社會因素對人們產生持久影響,個體自身的態度、期望與價值等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包括競爭動員、參與動員與傳媒動員等。”鄭永延.論現代社會的社會動員[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21-27.吳開松指出:“社會動員是相對于政治動員而言,我國正在由‘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過渡。”吳開松.當代中國危機動員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10.

目前,從我國學者關于社會動員的研究來看,著重分析政治學意義上的社會動員,即社會動員是引導社會成員實現國家、政黨或某一團體特定政治目標的行為,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政治動員。部分學者則認為,社會動員與政治動員是相互對立的,其動員主體存在差異,而部分學者認為,社會動員范疇相較于政治動員,則更加寬泛,社會動員包含了政治動員。從實踐情況來看,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動員仍然以政府作為主導,社會力量作為輔助作用,社會力量在社會動員中未能有效發揮應有的作用,從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看,社會動員仍屬于“強國家—弱社會”的模式。

關于社會動員功能方面的研究。中國實現現代化,社會動員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有學者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研究認為:“社會動員既是現代化發展的過程和狀態,也是凝聚社會力量的方式和手段。”譚培文,張忠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探析[J].新視野,2018(1):33.有學者對社會動員的時代價值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時代的進步呼吁著新的社會動員的產生,現代化條件下競爭與合作必然需要社會動員,對多樣化的需求開展引導,是廣泛開展信息交流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各主體利益協調與整合的必然需要,更是民主參與和政治發展的題中之義。”甘泉.略論社會動員的時代價值[J].學習月刊,2010(10):26-28.部分學者認為:“社會動員的實踐價值在于,廣泛運用社會動員對統一社會實踐的思想,進一步廣泛整合社會動員的資源,需要運用廣泛的社會動員來協調行動,需要運用廣泛的社會動員來推進發展,需要運用廣泛深入的社會動員來發動群眾、協調行動,從而不斷壯大動員主體的力量,增強全社會的活力,進而實現既定的社會目標。”駱郁廷,甘泉.論社會動員的實踐價值[J].江漢論壇,2010(10):123-126.

關于社會動員中的危機管理方面的研究。危機動員是社會動員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對主體對客體進行動員,進而化解危機的過程。該研究的對象是現實生活中的突發性事件和自然災害。如朱力和譚賢楚合作撰寫了《我國救災的社會動員機制探討》一文,該文認為:“當前我國社會動員的狀態是政府動員帶動民間動員,呈現出以行政動員為主導,民間動員作為輔助力量的狀態。以災難救助的社會動員為例,在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區別政府動員與社會動員兩種模式的異同,兩種模式各自擔當的職能和責任,進而形成政府動員和民間社會動員深度融合的新型社會動員機制。”朱力,譚賢楚.我國救災的社會動員機制探討[J].東岳論叢,2011(6):40-46.還有學者認為:“動員是危機管理不可或缺的內容,是危機管理的前置工作。危機管理不能僅僅依靠政治動員,而應該從以政治動員為主走向以社會動員為主,應該實現從‘對社會動員’走向‘由社會動員’的轉變。”龍太江.從“對社會動員”到“由社會動員”——危機管理中的動員問題[J].政治與法律,2005(2):17-25.目前,唐明勇、孫曉暉、吳開松等人是研究危機動員的代表性學者。吳開松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危機事件與社會動員的關系。同時,研究者們通過對社會動員的概念、要素、方式及特征的分析,通過深入剖析多個典型案例,較為系統地總結了長期以來我國危機動員的經驗與教訓。

二、新媒體時代青年與群團組織社會動員研究現狀

伴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同時,網絡動員這一新型的動員模式也隨之產生。在對西方社會集體行動的研究中,互聯網既是產生社會抗爭的主要場所,更是實現社會動員的重要工具,當然,媒介對社會抗爭的影響不容忽視。這種影響效果集中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建構抗爭的話語,二是對大眾進行廣泛的動員。吉特林研究了媒介與社會運動的關系,他主要對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新左派運動進行了考察,認為大眾媒體對新左派運動的議程設置,最終決定了社會運動的走向。其代表性著作是《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該書可稱之為社會動員領域研究的經典之作。吉特林.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M].胡正榮,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而對于互聯網在社會抗爭過程中所起的動員作用,查爾斯·蒂利認為:“相較于實際生活中對集體行為的動員,網絡在線形成的動員效果是明顯更好的。即便如此,其中最大的關鍵在于網絡動員與社會動員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關系。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即便身處新媒體時代,媒介本質上是社會動員的載體,而非社會動員的主體,媒介本身不足以引發社會運動。”查爾斯·蒂利.社會運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7-122.因此,在集體行動和社會運動中,互聯網如何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如何產生動員的效果,以上都取決于事物本身的與個體利益的關切程度。除此之外,人們也會考慮參與抗爭時,承擔的風險。由于在互聯網上參與社會抗爭的風險相對較小,從某種程度上講,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集體行為很容易產生社會運動,而失去線下集體行動的配合,單純的網絡動員能發揮多大作用則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曼紐爾·卡斯特認為:“網絡動員是一種政治動員,是以網絡社群為客體的,是線下組織通過對線上信息的議程設置,從而有效地動員網民參與實際發生的集體行動的活動過程。”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M].周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2.安德魯·查德威克基于政治傳播學的視角,以網絡民主、電子動員等為研究對象,始終認為:“網絡動員在本質上是利益集團通過互聯網進行政治招募的過程,因此,動員主體來源于利益集團內部。”安德魯·查德威克.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M].任孟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45.理查德·斯皮爾洛認為:“如果沒有線下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集體行動,網絡動員就會變得一盤散沙而沒有目標,變成無政府主義者的牢騷和圍觀場。但是,如果線下組織可以和線上動員聯動起來,則可以保持行動者的自治性和統一性,從而實現社會動員的目標。”理查德·斯皮爾洛.鐵籠還是烏托邦——網絡空間的道德與法律[M].李倫,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5.凱斯·桑斯坦認為:“網絡化動員實現各主體意見聚集的方式是多樣的,呈現層次性。因為,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各個領域的網民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這對于競選投票等活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

從國內的學界研究來看,隨著公民維權意識的提升,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持續創新,近年來,以新媒體平臺為載體開展社會動員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目前,專門針對互聯網社會動員這一問題進行的研究成果還很少,概括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針對互聯網社會動員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統一的具有共識性的概念。有學者界定了網絡政治動員的內涵和外延:個人或集團利用網絡傳播技術平臺,為實現特定的政治目標,傳播政治信息,并在網絡社會發起宣傳、鼓動等行為,對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政治生活產生影響的過程。張雷,劉曙光.論網絡政治動員[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45-149.李不難認為:“網絡社會動員的目的是對網民的價值觀產生影響進而發生改變,具有方式是以網民身份為掩護的政治利益集團,通過熱點輿論事件來引導廣大網民積極關注、參與、評論等。”李不難.化解網絡社會動員中消極行動力量的思考[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0(6):32-34.徐明等研究認為:“所謂網絡社會動員,是互聯網時代下發展出的一種新的社會動員形式,是動員主體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借助手機、電腦等媒介,經由網絡對特定的事件進行組織和宣傳,吸引并引導網民參與其中,并在線上或線下形成集群行為的過程。”徐明,李震國.網絡社會動員作用機制與路徑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16(10):51.同時,也有研究者秉持網絡工具論的觀點,將網絡視為進行社會動員的工具,具體過程是依靠網絡、手機等現代科技方式,在無組織狀態下,開展特定的集體行動。丁慧民,韋沐,楊麗.網絡動員及其對高校政治穩定的沖擊與挑戰[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2):28-32.孫祎妮研究認為:“無論是組織形態還是人際網絡關系,新媒體時代的社會運動動員結構,都與連結性行動下的動員結構相契合。”孫祎妮.從集體性行動到連結性行動:新媒體時代社會運動動員結構的理論初探[J].新聞界,2015(21):9.因此,相對于傳統的動員的媒介而言,網絡動員的根本特征在于動員工具的網絡化。網絡政治動員包含三個維度的要素:思想動員、政治動員和社會動員。

對于網絡動員擴散機制的研究。魏超提出:“網絡社交媒體傳播的固有特征,容易對社會整合功能產生沖擊,網絡傳播的自由空間在無政府、無秩序的狀態下,傳播過程容易產生失范行為,傳播失控的行為,導致各種負面功能充斥在網絡空間。”魏超.新媒體的“雙刃劍”性質——論網絡社交對中東變局影響[J].新聞界,2011(5):89-91.任孟山指出:“我國互聯網上的‘維權式動員’十分罕見,由于在現實社會中救濟性力量的匱乏,人們容易轉向網絡社會制造輿論,以自己建構的信息框架和邏輯體系引導廣大網民,由于參與者眾多,在‘法不責眾’的默認規則影響下,公民個體參與社會動員的政治風險在不斷降低。”任孟山.轉型中國的互聯網特色景觀:網絡動員與利益訴求[J].現代傳播,2013(7):128-131.當然,還有一部分學者,從傳播學視角來分析社會動員的擴散機制。吳聞鶯提出:“微博是當前網絡動員集中爆發的平臺,其去中心化傳播使輿論擴散難調控,數以萬計的微博用戶,其意見各不相同,當不同意見匯聚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微博圍觀、微博極化、微博動員三個階段。”吳聞鶯.微博網輿論聚合效應研究——微博圍觀、微博極化與微博動員[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3(1):133-136.

在網絡資源動員理論的研究中。基于“理性人”的假設,研究者對動員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分析,權衡利弊后在網絡空間進行民意表達,最終實現利益。陳華認為:“雖然誘致互聯網社會動員的因素有很多,但在互聯網社會動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利益因素。”陳華.互聯網社會動員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1:67.國內學者在研究了維權式網絡動員后發現:無論從個人利益還是群體利益上看,利益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動員的參與性和參與動員的程度。徐迎祖強調了影響公民參與網絡動員的要素是相似性判斷,這里面包括價值、情緒等,最終構建了以理性決策和情感意義為基礎的網絡動員生成框架。徐迎祖.網絡動員的影響因素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35-40.

關于網絡社會認同視角方面的研究。國內學者普遍強調了網絡動員的發生主要依賴于群體心理和情感的共鳴,在大多數情況下,參與網絡動員并非網民現實社會的實際行動,往往包括話語參與,例如發帖、轉發、評論等。李華俊在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分析中提出:“網絡話題從開始發酵到現實社會的組織動員,其本質是社會心理場的形成過程。從動員客體看,網絡話語誘導往往會喚起人們對自身境況的認同,并轉換為對其行為進行支持。”李華俊.網絡集體行動組織結構與核心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2:56.肖唐鏢研究人際網絡如何影響社會抗爭動員認為:“當下,我國社會的群體抗爭動員結構盡管也存在‘組織’‘空間’等因素,但實際上均以人際關系網絡為其支配性基礎。”肖唐鏢.人際網絡如何影響社會抗爭動員——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J].理論探索,2017(2):35.白淑英等研究了新浪微博的在線生活,提出了:“網絡權力是通過微博、論壇等新媒介對他人產生影響達到預期效果的能力。網絡權力的載體是話語,其本質是理念和價值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白淑英,牛鴿軍.微博社區中的網絡結構與權力分配[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3.

眾所周知,高恩新提出的“共意性網絡社會運動”理論認為:“互聯網公共事件從產生到發酵,最終能成為輿論事件,有三個主要因素,即公共議題的合法性、網絡輿論的一致性和議題傳播的廣泛性。”高恩新.互聯網公共事件的議題建構與共意動員——以幾起網絡公共事件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09(4):96-104,127-128.同時,“在‘媒體空間’對相關議題進行合法化的構建,使其成功克服互聯網溝通中存在的內在缺陷,進而維持在線集體行動的成功,最終才能實現共意動員”。

關于網絡社會動員的案例研究。任孟山指出:“根據網絡動員中利益訴求的目標差異,不同利益訴求者進行網絡動員的動因是不同的,至少可以分為個體、集體和公共三個層面。”任孟山.轉型中國的互聯網特色景觀:網絡動員與利益訴求[J].現代傳播,2013(7):128-131.孫瑋對廈門PX事件進行了研究后認為:“該事件發生后,在國內外環保人士中形成了強烈的認同感,包括媒體的參與并強大影響力。”孫瑋.“我們是誰”大眾媒介對于新社會運動的集體認同建構——廈門PX項目事件大眾媒介報道的個案研究[J].新聞大學,2007(3):140-148.另外,韓恒將曲阜民間祭孔這一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結果認為:“互聯網參與社會動員存在巨大的潛力,這主要得益于網上動員、網下集會的形式。”韓恒.網下聚會:一種新型的集體行動——以曲阜的民間祭孔為例[J].青年研究,2008(5):19-27.陳紅梅研究了“抵制家樂福事件”后認為:“新媒體參與動員的特點是:新媒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塑造情感認同,在預設前提一致的情況下,網絡表達和媒介表達存在明顯差異,經研究表明,相較于媒介表達,網絡表達更容易誘發群體性事件。”陳紅梅.表達與行動——透析“抵制家樂福”事件中的媒介影響[J].傳播媒介與都市空間生產會議論文集,2008(12).

三、簡要評述

前人研究對社會動員的概念、理論及應用等多方面都具有貢獻。國外集體行動形成了較為系統和成熟的理論體系,新媒體社會動員研究沿襲了集體行動相關理論,國內研究大多是借鑒西方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一定范圍內跨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交叉融合進行綜合分析。國內外學者認為,研究關注的重點集中在網絡民間自發的社會動員,包括利益訴求型、資源動員型以及社會認同型,從不同學科的視角對社會動員的特征和環節進行分析。大部分學者認為網絡社會動員的產生,主要得力于群體情感認同和工具理性機制,通過議程設置調動參與者的情緒達成動員一致。

國內較多學者從結構、話語、變遷三個角度,綜合運用西方集體行動理論,結合我國的實際案例,分析網絡社會動員的發生機制,綜合來看,既有群體心理的認同,又有工具理性的思考,網絡塑造出來的跨時間和空間的輿論場域,也為更廣泛的社會動員創造了條件,進一步拉近了與青年的距離,促使形成更多的共識。在新媒體背景下的青年社會動員中,資源動員視角下的組織化運作、工具理性下的風險收益是此類研究的有效切入點。

但是,前人研究在問題視角的選擇、機制探討的深度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個案視角上自下而上的網絡社會動員,對于傳統的政治動員在網絡中的作用關注較少,國家作為主體,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更為廣泛的社會動員,是今后研究急需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廣大青年成為網絡主力軍之后,依靠組織化運作,動員青年網民參與到國家體制內組織的既定目標的奮斗之中,需要進一步的理論解釋和量化研究。同時,國內已有研究在網絡動員的成因及發生機制上探討較多,很少從微觀層面去分析作為青年這一被動員群體,在個人層面如何主動參與到網絡社會動員中,現有研究的解釋框架以及動員要素構成不夠完善,需要建立更為成熟的網絡動員理論模型。最后,對于新媒體環境下的社會動員的定量分析不足,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個案及經驗分析,本土理論體系本就不成熟,質的研究過多借鑒西方社會運動理論,強調心理、情感、資源及政治機會結構在社會動員中的重要作用,未能采取問卷調查等量化研究方式去進行實證研究,行之有效的分析模型還需進一步探索。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拿來主義的基礎上,國內研究必須注重中外的社會環境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導致西方的社會動員理論生搬硬套并不一定適用當代中國的網民,西方學者對于網絡社會動員的相關研究,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去檢驗和證實,并思考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網絡社會動員研究范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剑阁县| 西华县| 江口县| 沅江市| 博爱县| 武功县| 泸州市| 元朗区| 绩溪县| 宁夏| 新竹市| 南部县| 周口市| 长白| 杭锦旗| 通化市| 开江县| 韩城市| 浑源县| 彰武县| 仪征市| 化州市| 和政县| 讷河市| 博罗县| 建平县| 肇东市| 宁化县| 屏南县| 峡江县| 许昌市| 山西省| 柳林县| 元阳县| 犍为县| 南阳市| 寿宁县| 汪清县| 陈巴尔虎旗|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