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社會動員的內涵及特征

一、社會動員的理論內涵

根據對“社會動員”詞源演變做的歷史分析,基于國內外學者對社會動員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對社會動員的理論內涵進行學理性研究和本土性闡釋,就要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動員環境的復雜性、動員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動員內容的內生性,才能使我們科學把握社會動員的理論內涵,使社會動員理念從工具維度上升到價值維度。

1.動員文化的特殊性

從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看,我國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我國沒有完善的公共領域,而是呈現了“強國家—弱社會”的特征。盡管如此,但我國社會動員仍有著特別的傳統和優點。中國社會動員的發展存在著良好的環境,主要表現為具有傳統動員文化和動員時代的要求。

(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忠君愛國、心憂天下”等傳統思想,這些思想具有塑造當代的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民眾力量的強大社會功能,可以感召、激發并動員廣大青年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提供價值引導和倫理規范,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和激發社會進步。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的社會動員呈現了不同的特征和表現形式,在封建社會時期,更多體現為政治動員,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中“學而優則仕”等人才理念,充分肯定了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理順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廣大優秀人才參與國家建設、管理的熱情,為社會動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動員原則。特別是在隋朝實行科舉制以后,許多寒門子弟得到機會來充分展示其才能,使更多優秀的人才在國家管理的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響并激發了廣大民眾參與國家管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用這種獨特的重視人才的動員方式,以較低的成本使社會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2)本土的社會動員文化來源于傳統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這成為中國社會形成“強國家—弱社會”的動員模式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封建社會,皇權不受約束,中央集權是最基本的特征,在這種行政管理體制下,中央可以舉全國之力集中力量辦大事,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減少了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發展進步。在全國范圍內,國家可以通過強制的方式或者激勵方式,動員廣大民眾殺敵立功、保家衛國或者參與到某些大型項目和某種重大活動中來,這是十分典型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的政治動員方式,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這種動員方式起到了維護國家穩定與發展的重要作用。采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管理體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動員的范圍、方式、強度等要素,具有針對性強、行動速度快、動員成本較低等特征。

(3)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動員思想是我國社會動員的指導思想,對社會動員具有推動作用。馬克思主義對于社會動員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做了論述,這其中涉及全民動員、全民戰爭等方面內容,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動員思想與中國革命實際情況相結合后產生的毛澤東社會動員思想,在該思想的指導下,放手發動廣大群眾,充分依靠廣大群眾,為我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該理論成果是我國獨特的動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實現“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黨必須開展最廣泛的動員,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這極大地拓展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社會動員的時代價值、理論內涵和實踐特征。隨著馬克思主義社會動員理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這必將更加豐富我國的社會動員文化。我們始終需要不斷突破業已形成的動員理念和模式的約束,謀求形成更好的社會動員效果。

2.動員環境的復雜性

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社會轉型期具有較為復雜的社會動員環境,這就需要把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思想牢牢統一起來,形成廣泛的共識,統一開展行動。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動員增加了難度,但是也給我國發展并創新社會動員的理論,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我國社會動員面臨的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政府和社會組織改善既有的社會動員方式,形成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獨具特色的動員模式。從政治體制看,我國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積極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努力構建服務型政府和法治化政府,改善社會治理的方式,有效激發了社會組織的活力,不斷引導政府、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以上都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表現形式。以往只依靠政府的力量進行的社會管理,很難適應目前政治環境的發展,非常需要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進來,這就為緊緊依靠社會力量進行社會動員創造了有力的政治環境。在經濟體制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不斷完善,使得計劃經濟時代政府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改變,政企職責不分,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的困境得到有效改善,特別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分配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各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之中,影響和帶動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到這一實踐中來,共享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社會動員體系與動員模式尚不健全,我國社會動員仍然采用的是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為輔助的模式,因此,社會這一動員主體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發揮,社會主體的參與機制還有待完善,動員效能須進一步挖掘并提升,特別是應在社會動員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社會組織的發展相對滯后,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應采取多種措施,激發社會主體的活力,有效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動員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來,尤其是應充分發揮企業、社會組織和第三部門等社會動員主體在突發事件處置等應急管理方面的作用,盡最大限度來調動和整合社會資源,預防并控制突發事件的蔓延,做好應急救援等各方面的善后工作。在這種復雜的動員環境下,亟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社會動員模式與體制。

3.動員內容的特殊性

目前,中國社會動員的內容根植于社會歷史變遷與經濟發展之中,具有十分鮮明的中國特色。其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社會動員最主要的內容。

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聞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N].人民日報,2017-09-12(6).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全國各民族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實現中國夢,離不開社會動員的有效促進,這就要我們始終積極動員和引導廣大民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引導廣大民眾始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總而言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動員并凝聚廣大民眾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這也是新時代我國社會動員的重要內容之一。

綜上所述,基于本土情景,明確界定了社會動員的科學內涵。社會動員就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國家、政黨或社會組織通過采取形式多樣的手段,使廣大民眾的價值選擇和現實需求與社會核心價值觀和國家發展需要相契合,達成思想共識,組織、發動和引導廣大民眾積極參與社會重大活動,以實現特定目標的過程。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的社會動員,需要在明確社會動員理論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明晰社會動員的基本特征。

二、社會動員的基本特征

1.社會動員具有目的性

社會動員是國家、政黨或社會組織等為主體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而進行的社會活動。國家、政黨或社會組織等動員主體會依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任務和組織發展的需要,提出某種使命和愿景,并將目標通過特定的方式傳遞給廣大民眾,對廣大民眾進行引導、凝聚、帶動和團結,使廣大民眾為實現特定的目標而行動起來,參與到社會重大的活動中來,進而實現動員主體的預期目標。要進行有效的社會動員,首先要向廣大民眾講清楚動員的目的,只有明確了動員目的,廣大民眾才能徹底地為之行動起來。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向廣大民眾講清了動員的目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進而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講話中指出:“要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建立起一個信心,即革命一定要勝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覺悟,心甘情愿和我們一起奮斗,去爭取勝利。”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49.這就說明了只有通過社會動員這種方式,來廣泛宣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和意義,才能使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進而匯聚起全民族力量,共同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奮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依然要向廣大民眾講清楚社會動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由此,社會動員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社會動員具有一定的嬗變性

社會動員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動員主體運用形式多樣的動員手段,引導廣大民眾參與到重大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來。從社會動員的內涵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動員的嬗變性主要體現在動員的環境、動員的主體、動員的內容、動員的方式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

動員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動員面臨的動員環境存在差異,也就是說,社會動員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動員主體對動員客體產生作用的過程。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經濟的改善,我國政治經濟體制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由封建社會時期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制,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傳統集權型的政府開始向民主法治型政府轉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動員環境的嬗變性必然引起動員主體、內容及方式發生變化。

動員主體的嬗變是指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經濟發展,由單一的動員主體逐步向多元主體轉變。最初的戰爭動員是國家采用一定的手段發動廣大民眾參與軍事活動,動員主體是國家。隨著動員逐步延伸到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以及政黨制度的產生,政黨為實現本黨派的政治目標采取一定的手段動員廣大民眾參與重大社會實踐活動,政黨逐步發展成為動員主體。現代社會中,隨著民主政治體制的逐步確立及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社會治理理念在全球范圍內達成共識,社會組織、廣大民眾逐步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來,各類社會組織、營利組織等團體為實現組織發展目標開始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和帶動廣大民眾參與社會重大活動,社會組織等團體逐步發展成為社會動員的重要力量。因此,現代社會動員的動員主體主要包括國家、政黨和社會組織,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動員主體。但是,從我國社會動員的具體情況來看,仍是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為輔,呈現出“強國家—弱社會”的特征。

“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動員,在不同革命時期,有不同的革命目標,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黃琴.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的社會動員與社會參與——以湘贛、湘鄂贛、湘鄂川黔根據地為例[J].求索,2017(12):179.社會動員的內容植根于社會變遷和本國經濟發展之中,社會動員內容是由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所決定的。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國社會動員的最終目的是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和長治久安,能夠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動員的主題反對封建主義的壓迫,推翻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進而建立民主共和國,振興民族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動員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建立起新民主主義國家的目標,最終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社會動員的主要內容是為了提高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初步實現四個現代化;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社會動員的主要內容是動員和組織廣大民眾積極投身于“四個現代化”的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我們要明確不同時期社會動員的主要目標和內容,才能有效發揮社會動員的最大效能。

社會動員的方式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展與變化,最初引導群眾參與社會重大活動,社會動員主要依靠國家的強制命令進行,這就要求廣大民眾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國家的命令,例如古代征兵活動。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動員方式日趨多元化,不斷涌現出互聯網動員、微博動員、微信動員等全新的動員方式。以上新的動員方式能夠很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廣大民眾的心理特征,在動員和引導廣大民眾參與社會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逐漸改變了以行政命令為主的動員方式,成為社會動員的重要手段。

3.社會動員具有參與性

社會動員的參與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動員主體的參與性,二是動員客體的參與性。動員主體的參與性說的是國家、政黨或社會組織等動員主體積極籌劃并確定動員的目標任務、動員方式、動員手段,組織和實施動員等過程。動員客體的參與性主要是指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性,這種參與性一般來說具備一定的規模。因為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根本無所謂社會動員。社會動員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和主動響應,這需要國家、政黨和社會組織等動員主體采用教育、引導、激勵等手段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當下新的歷史時期進行的社會動員稱之為現代社會動員。中國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面對新階段、新任務,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現代社會動員,調動廣大群眾的發展積極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力量和奠定思想基礎。王學儉,李迎娣.論現代社會動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J].思想理論教育,2017(1):46.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動員一代又一代青年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如果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響應,中國夢是不可能實現的。

4.社會動員具有適度性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無數事實充分證明了社會動員的重要性,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其實也就是中國社會動員發展史。”李德成,郭常順.近十年社會動員問題研究綜述[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46-54.目前,社會各界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社會動員的作用。蔣滿元指出:“適度的社會動員能夠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蔣滿元.社會動員的適度性問題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7(6):32.任何事物均具有兩面性,社會動員亦是如此。過度開展社會動員會影響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例如,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由于忽略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盲目追求發展的高目標、高速度,發動廣大群眾進行大規模煉鋼,違背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同時,社會動員的方式與手段過于激進,容易引起廣大民眾的心理恐慌,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相反,社會動員不足也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如果錯過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則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失敗與落后。因此,社會動員要準確把握好“度”,不能出現過分動員或動員不足的現象,堅持“適度性”的原則,能更好地發揮社會動員的重要價值。

三、新媒體時代青年社會動員的定義

對于新媒體時代青年社會動員這一概念的理解,我們首先要把握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對“新媒體”“社會動員”以及“青年”三個概念及其關系的理解,是研究新媒體時代青年社會動員的基礎。

基于以上對社會動員的文獻回顧可以發現,我國學者對于社會動員的含義存在一般意義上的理念認同,即社會動員指的是:有目的地引導社會成員參與重大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總結國內外研究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學者們從不同立場與研究視角對社會動員進行研究,并得出相關研究結論,在特定時間內具有其科學性和指導性。但是,學者們對社會動員的認知是一個持續演進的歷史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厘清社會動員在不同歷史時期與不同社會制度的背景下,其理論內涵、實踐特征與表現形式有著明顯的差異性。盡管學界對社會動員的認識存在差異、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的認識,那就是社會動員不僅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過程與目的。因此,一般意義上說的社會動員是指動員的主體為了實現某些特定的目標,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引導動員客體來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認識和定義顯然不能適應新時代青年動員的特點。

那么,什么是新媒體?新媒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那么,新媒體的定義到底是什么?有人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刊等相對應的新興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當然,本研究主要關注當前新媒體發展中應用最廣的網絡媒體,包括移動互聯網。

還有一個核心要素就是青年。青年是指人類個體生命周期中的某個階段。當然,對于青年所處年齡段的劃分,不同組織有不同的定義。本研究選取年齡在18—35歲之間的青年群體作為社會動員的對象。但無論怎樣劃分,一般都是個體從少年到中年過渡的階段,其特點是價值觀、生活閱歷、人生經驗以及實踐能力逐漸成熟的階段。因此,對青年進行有效引導,對于青年個體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基于對以上三個要素概念的分析,筆者認為,新媒體時代青年社會動員的定義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和平臺,黨和國家等社會組織或者教師、大V等社會個體對青年有目的地進行引導,使青年這一群體參與重大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在這一定義中,我們必須明確的是:新媒體是這一動員過程發展的環境、平臺以及技術支撐,歸根結底是對青年進行社會動員的載體。而青年是社會動員的客體,我們利用新媒體進行社會動員的對象是青年。新媒體時代對青年進行的動員既有社會動員的一般特征,又受新媒體的影響,受動員客體—青年的影響。因此,新媒體時代對青年進行動員又具有其特殊性。可以說,新媒體時代對青年進行的社會動員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果县| 九台市| 宝应县| 昌都县| 泾阳县| 灵宝市| 龙井市| 都安| 德格县| 马尔康县| 佛冈县| 莱阳市| 玉龙| 兴义市| 奉化市| 西林县| 板桥市| 屏南县| 寻甸| 南陵县| 隆化县| 华容县| 彰化县| 三门县| 城固县| 乌兰察布市| 都匀市| 从江县| 迁西县| 顺昌县| 阳新县| 保靖县| 洪雅县| 巴中市| 天门市| 涟水县| 石城县| 马尔康县| 衡阳县| 夏津县| 耒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