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層地帶:如何打造業務護城河
- (美)杰弗里·摩爾
- 1760字
- 2020-08-25 18:02:36
第1章 理解股東價值
你的股票價值幾何?一份股權賦予了它的持有者享有一份未來收益的權利,持有公司的全部股權,就意味著你可以享有公司的全部收益。可是,你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錢?如何判斷呢?
這個問題源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一只飛翔在林中的鳥,而非手中之鳥,你怎樣確定它的價值呢?投資者和分析師必須通過某種方式了解你的公司以及它未來的發展軌跡,以便決定在某個價格上買入還是賣出或是持有你的股票。
這需要某種通用標準作為估值的基本原則。先來看一個定義:
一家公司的總價值,即其市場價值,等于其當前和計劃經營中可預測的未來收益經風險貼現后的現值。
我們來逐項分析這句話的含義。我們感興趣的是現值,因為所有的投資都是從現金開始的,而投資者手中握著現金,不會輕易交付他人。那么,以投資者手里的現金計算,你的公司價值多少呢?只有買家和賣家在給定價格下,以現金交易公司的股權,才能得到公司股權的總價,每次新的交易也會形成新的估值。在股票市場的連續波動中,一系列不停的報價形成了一個以現金為標準的估值流。在任何時候,以當前的報價乘以公司流通在外的股票數,就得到了公司當前的總價值,或者說是市場價值。
上一次的交易價格,標示著公司的歷史價值,也是下一次交易的參照基準。但它不會決定下一次交易,決定下一次交易價格的是對公司未來情況的判斷。
投資者特別關注未來可預期的收益,這基于以下原因:
●關注公司的收益,而非收入,因為收益是投資者擁有股權而享有的權益。
●它們是未來的收益,因為投資者對過去的收益沒有索取權。在未來獲得收益后,可以將這些收益按照股權份額分配給投資者,也可以再投資到公司的生產中。如果是再投資,投資者希望能夠在未來獲得再投資帶來的額外收益,因此延遲享有收益。
●最后,它們必須是可以預見的收益,因為投資者在將未來收益貼現為現值時,需要某些可靠的依據。
可預期性是投資的基礎,因為較為明確的預期意味著較低的風險水平。在成熟的市場上,有較高可預期性的公司往往是市場的領導者,如企業系統產品領域的IBM、電腦軟件行業的微軟,還有微處理器行業的英特爾。然而對某些公司而言,預期比較困難,股價也因此波動劇烈,比如弱勢市場上居于領導者地位的美國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或者處于強勢市場上卻不是領導者的公司,如生產手機的摩托羅拉和愛立信。
投資者所關注的未來可預期的收益,必須來源于公司當前和預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就是說,盡管投資者享有公司的一份收益,而不論這份收益是如何獲得的——比如在公司駐地發現了金礦,更常見的,公司因參股其他的企業而受益——但是,在對股票估值時,投資者并不會考慮這些意外的收益。例如,盡管Adobe賣掉了所持有的網景(Netscape)的股權,獲益3億美元,但是這筆收入并沒有給它的股票帶來明顯的利好。而且,盡管公司可以通過投資增加非主營業務收入,但這并不會取悅投資者。事實上,在20世紀90年代,戴爾的CFO曾熱衷于這類活動,卻并沒有收到明顯的效果。如果投資者想要承擔額外的風險,他完全可以自己來做,而不需要其他人代勞。
以上討論直接引出了最后一個短語——風險貼現。這個貼現用來補償投資者投出自己的資金而帶來的風險。畢竟,投資者購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會承擔某種風險:他可能血本無歸,或者只能獲得微薄的回報,或者他本可以有更好的投資選擇。公司必須向投資者保證,其獲得的回報將超過投資的量,以此作為風險補償。問題是,這種風險補償,多少才合適呢?
在所有的投資中,風險是完全無法預知的,只能通過概率描述,并且隨著新信息的獲得,無數的相關變量都會發生變化,風險的概率分布也隨之改變。所以,精確的計算是無比困難的,只能通過自由市場上無數投資者的交易來決定股票的價格,進而決定風險水平。這也是股票市場波動的原因。面對蘊含風險的信息流,股市不斷調整以達到新的平衡。這個過程不依賴于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市場上的投資者出于自利的交易完成的。當然,有些交易是合理的,有些則不然,但是所有的交易都會影響股市達到平衡的動態過程。我們永遠無法預先描述這種平衡,只可以收到實時的價格記錄。
現在,我們要重述一下:公司的市場價值,等于在當前和預計的生產經營活動下未來可預期的收益用風險系數貼現后的現值。你可以接受這個定義。但是,知道怎么定義并不代表你真正理解它。要真正理解股東價值,你必須對它有一個形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