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注力的技術
- 胖子鄧
- 12字
- 2020-08-14 19:11:19
第1章 不可不知的專注秘訣
1.1 無效的努力是如何暗殺你的
不要在酒吧里把音量調大
想象一下,你在一個噪聲巨大的酒吧里面聽一首歌。當你剛剛進入這個酒吧的時候,只聽見周圍嘈雜無比,呼喊聲、碰杯聲混雜著傳進你的耳朵。這時,你費盡力氣去聽耳機里傳來的歌聲,但卻發現歌聲被周圍各種叫嚷聲所淹沒。如果你想要聽歌,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音量不斷放大,再放大,直到歌聲的音量蓋住整個噪聲。
慢慢地,你或許就會適應這個環境的噪音,直到感受不到最初聽到噪音時的刺耳感。可是,在這般嘈雜的情況下,你真的能聽清楚那首音樂的細節嗎?恐怕不能。在這個過程中,你付出的代價是耳朵的鈍化。你大概只能聽出這首歌的曲調,但對于更細節的音色、一些淺的哼唱、運用的和聲、輕微的背景聲響、歌手的氣息處理,則是完全無法辨識了。
只有當你走出酒吧,穿過那道厚厚的隔音門,在輕微耳鳴所帶來的不適感的提醒下,你才會突然意識到:剛才的噪聲原來這么大。這個時候再聽剛才那首歌,你才會發現有無數在酒吧里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或許在酒吧聽歌的時候,你會認為自己是全神貫注的:確實,你集中了所有能夠集中的注意力去聽這首歌,甚至還把音量開到了最大。但這還不夠“全神貫注”:因為在聽音樂這件事上,你最重要的器官耳朵,接受了太多嘈雜的信號,而你只是空有一顆想要全神貫注的心而已。
你也許沒有過在酒吧聽歌的經歷,但你很有可能一邊刷著微博一邊學習,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對學習的內容掌握得馬馬虎虎,對疑點和難點淺淺帶過。在這里,微博就好比那個充滿噪聲、令你聽不清耳機里音樂的酒吧。再比如,你在自己沒有處理好浮躁情緒的時候,強迫自己完成老板要求的報告,結果做出來的報告錯誤百出,被老板罵了一通不說,還需要花幾乎同樣的功夫重做。在這里,你的浮躁情緒,就是那個嘈雜不堪的酒吧。
在這些無法集中精力的情況下進行的大量所謂的努力,其實無異于“在酒吧里把音量調大”,是無效的。
像毛線球一樣交織纏繞的思緒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過,我們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瞬間:我們想要專注,但實際上并沒有做到專注;我們以為我們在努力,但其實這些努力都是無效的。如果你安靜下來——不玩手機,不玩電腦,沒有工作,只是安靜地坐在一個地方,你或許會發現,你仍然不能真正地“靜下來”。因為即使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你還可以想到很多,關于工作,關于生活,關于未來的規劃……你一定會驚訝:我腦海中竟然會有這么多思緒交織纏繞在一起!
難道這些像毛線球一樣交織纏繞的思緒平時就不存在嗎?顯然不是的,這些思緒一直都在,而且一直都縈繞在我們的腦海里,只不過是因為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把這些背景噪音蓋住了。因為你每一秒鐘都沒有閑下來,學習之余拿起手機刷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又切換到微博,然后換到另外一個 APP……所以這些“噪聲”才沒有顯得那么刺耳。
我們的思緒一直被打擾,這些打擾我們的一切就像是那個吵鬧不堪的酒吧,只是因為你已經習慣太吵的環境,從未意識到這一點罷了。如果我們看不清困住我們的“酒吧”到底是什么,不能自覺地從酒吧里面走出來,那我們怎么可能保持專注?如果不能保持專注,那又如何能夠保證我們的努力是可以取得成效的,而不是渾渾噩噩的另外一種方式?
我們在努力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就在于,我們可能選擇了一個糟糕的環境或者一種不正確的方法,卻堅信要在這種環境或方法之下專心致志有所進步,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所有努力都成為泡影,甚至導致對專注這件事本身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天生就不可能保持專注,從而心灰意冷。確實,如果一個人一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酒吧,又怎么能夠想象得到隔音門外面是怎樣的世界呢?
努力不等于真正的提高——這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
我們最容易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的最多的話就是爸媽經常指著其他孩子說:“你看人家多努力。”確實總有這樣的學霸,他們在學習上十分用功,當你去玩耍的時候他在學習,當你在吃飯的時候他在學習……他每天花10個小時學習,而你只花5個小時,這怎么能比得過?
很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闡述的就是這一現象。格拉德威爾將其總結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他們的天資超人一等,而是源于他們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卓越的必要條件。”
但一萬小時定律絕對不僅僅這么簡單。誠然,沒有努力作為前提,任何的天賦、智力、方法都是空談,但這份努力只是必要條件,它并不能保證所有的一萬小時努力都可以成就一位專家。如果讓一個小孩子從小學習國際象棋,但是從來沒有老師給出正確的指導,即使他花了一萬小時甚至是十萬小時,也很難成為一流的國際象棋大師。
在“努力→成功”這個邏輯鏈條中,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中間變量,那就是核心能力的提升。真正使努力變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幫助我們成長的,是它所帶來的核心能力的提升。
有些年少時成績很好的“學霸”到了職場中反而失利,正是因為他們錯誤地按照同一個模式去理解不同的成長階段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把過去的努力方式運用到之后的成長過程中,沒有能夠專注于新的工作環境,沒有更新自己的認知,錯誤地把努力運用到了次優先級的地方,注定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想要把努力轉變成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正確地“專注”。
如果你的努力只是機械地重復既定的工序,雖然是在專一地做事情,并且十分刻苦,但這還不能算作“專注”。因為你沒有真正融入這個過程中,沒有在過程中注入你的理解,而只是類似一個機器人在不斷執行命令,這種機械的努力,不會使你有顯著進步。
相反,還有一種模式:做一件事情就集中精力去完成,不要被動地完成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見解;就算是簡單地重復,也能從中總結出規律,甚至將這種規律應用到其他類似的領域。
這種模式就是“專注”的模式。
專注模式和機械重復的模式相比,具有更多優勢:專注的人更容易從任務中獲得樂趣,也更容易舉一反三,從而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
專注本身是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并不像其他的能力一樣是顯現的、外在的;它更隱蔽,既不容易被我們發現它的重要性,也不容易被我們習得。如果你想要提高你的繪畫能力,練習畫畫就好;如果你想要提高你的業務能力,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勤勉工作,在公司的各項業務中歷練;但如果說到專注能力,似乎我們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去練習,只好把無法保持專注歸因于“我精神狀態不好”,“我學東西沒那么快”,“我沒有那么聰明”……
專注是一種高層次的能力,是幫助你如何控制思維的能力。我們的身體、大腦可以做到人類以外的生物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比如思考、閱讀、推理;但如果想要實現這一切,就需要專注力的調控。如果你的身體想要出去買一份薯條,大腦又正在思考著一道十分復雜的數學題,那么大腦自然就像沒有協調好的組織,無法提高學習效率。但在專注力的調控下,一切都變得不同——它可以讓你推遲對薯條的渴望,把大腦主要的運算空間都給這道數學題,當你完成之后,再讓你突然一下感受到“啊,原來有點餓了”。在同樣一個工作崗位上,在工作時間相同的基礎上,不同的人所訓練出的專業度和敏捷度則完全不同,這正是導致每一個人差異的原因。很多在一個崗位上工作很久的人,并沒有獲得職位的晉升,正是因為機械的勞動并不能換來提升——真正有用的,只有那些“有效”的努力。“有效”的努力不僅僅是“時間”上的累積,還要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你的任務:用心做一件事并且真的有所領悟。
實際上,很多時候人們加班工作、熬夜學習,表面上的“努力”感動了自己,卻沒有提高效率,這都是因為專注程度不夠而已。
努力的核心是專注。如果把學習和工作當作是一場硬仗,我們的努力就像是行軍打仗的士兵,而專注力則是將領。士兵是軍隊的基礎,但如果沒有好的將領,在遇到危險和困難的時候,這支隊伍將會潰不成軍。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因為事務太多總是要熬夜工作到很晚,帶來的后果就是第二天早上起床很晚,并且頭腦昏昏沉沉。因此我開始真正地反思,我工作做不完真的是因為平時時間不夠用嗎?顯然不是的。盡管我在學習,實際上我大部分時間是在重復那些我已經會的知識(這是我的舒適區),而對于那些真正艱深的部分,我只是走馬觀花般閱讀。這導致我沒有真正掌握知識要點,卻在做作業的時候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因為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很多時候,我只是“假裝學習”:在咖啡廳點一杯咖啡,然后開始瀏覽一些毫不相關的新聞。因為思維不清晰,沒有想清楚要做的策劃是什么,往往做完了之后再推倒重來。因此我需要更多的睡眠來保證我思維的清晰,改變這種昏昏沉沉、效率低下的狀態。
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重新保持專注并認真改進,當然是不容易的(畢竟現在才只是一個開始呢)!但只要你能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決定改變,就是選擇逃離那個喧嘩的酒吧,那么你就一定會找到那扇隔音門,找到可以讓你專注的空間。
讓我們做個專注力測試吧
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過這樣的體會?你可以參考下表測試你的專注力如何:
對于以下 Part1~4的每一項陳述,分別按選項1~5中是否準確描述你的現狀選擇:
1-該描述和我的狀況完全不相符。
2-該描述和我的狀況不符,但少數時候符合。
3-該描述和我的狀況有些符合,有些不符合。
4-該描述和我的狀況基本符合,少數時候不符。
5-該描述和我的狀況完全相符。
選擇選項1~5中最貼切的評價,并記錄你選擇的數字作為你在該項陳述的得分:
Part 11.1
我的體力和精神讓我的大腦思考能夠保持正常水平,而不是處于低效能的狀態。
1.2我的睡眠和飲食規律基本正常,同時極少因為患病影響學習生活。
1.3在大部分時間內,我都在努力完成我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采取暫時逃避的方法。
1.4我能夠比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我能提前感知到我身體狀況或者情緒的波動,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
1.5我沒有長時間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我會調整自己的狀態,并且主動讓自己變得充實。
Part 2
2.1我清楚在這段時間內所做事項的意義,而不是通過盲目重復勞動來打發時間。
2.2當我比較忙碌時,我會提前做一些規劃而不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
2.3我能按計劃完成任務,計劃的內容常常會讓我更加充實,但也不會完全按照計劃照搬執行,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2.4我傾向于把每一件事都當作學習的過程:我期待從不同的事務中了解我不知道的事情,我會將我的好奇心集中在當下的任務中。
2.5我除了完成必要的任務以外,我還從已知的內容中挖掘出更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創造性地組合這些信息。
Part 3
3.1我清楚地了解從事務中可能學到的技術或能力,并且確實在認真學習并實踐。
3.2我在完成這些事項的同時,也正在用這些事項來改善我的思維方式,我注意到這些事項中存在更值得探究的規律,并試圖把這些規律同我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
3.3我將這項任務所學到的或者所用到的知識,放在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內。
3.4在完成一項任務時,我主動地思考事情背后的邏輯,并且將它們進行總結。
Part 4
4.1在閱讀較長的文章或書籍時,我能輕易地抓住作者表達的重點。
4.2在長時間的閱讀之后,不通過筆記我也能回顧出閱讀中的要點。
4.3我傾向于記錄下容易遺忘的內容,并且我總是能夠在需要用到這些內容的時候,從過去的記錄中找到線索。
4.4我能夠承受較為枯燥的任務或者學習(如記憶英語單詞),我能找到完成這類任務的驅動力或從任務中找到樂趣。
4.5我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記憶力或專注力。
將你的所有分數相加,得到總分。評價如下:
20~40分:如果你還未滿16歲,這個分數說明你從現在開始,需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如果你已經超過16歲,那么這個分數說明你的專注力程度可能已經嚴重影響了你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40~60分:這個分數說明你在某些任務上的專注程度存在明顯缺陷。事實上,Part1~4中每一個部分都對應專注力的一個方面,分別是:精神和體力、任務管理、思維與創造、學習和記憶效率。如果你某一個方面的得分很低,就應該主要思考如何在這方面提升你的專注力。
60~75分:這個分數說明你的專注力程度能夠讓你應對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務,但還不足以成為“游刃有余”的那一類人。如果想讓你的專注力幫助你達成心中的目標,你還需要繼續提升。
75~100分:如果你的分數在這個區間內,那么恭喜你!你的專注力程度整體上很不錯,你能夠精力充沛地完成任務,同時還能從任務中學到知識、保證高效。你完全可以按照你自己的習慣安排任務和訓練自己的專注程度,當然,閱讀本書可以幫你更好地了解那些你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在你開始對自己學習和工作進行深度思考時,多半會注意到:真正有效的專注時間真是太少。你一天的工作或者學習時間可能有8個小時,但真正滿足專注條件的有多少時間呢?4個小時?3個小時?或者更少?
想想看,一個能專注8個小時的人,比起一個只能專注4個小時的人,在能力提升上幾乎是雙倍的量!也就是說,僅僅是因為專注能力的不同,工作4年的人完全可能比工作8年的人成績更優異。
那么,解決“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專注”這個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找到“癥結”。以健身為例,在健身房里我們往往會看見很多運動愛好者使用器械鍛煉,但是真正能夠保持健美身材的人寥寥無幾。原因當然很多:
沒有人監督,所以無法堅持每周三次的鍛煉。
因工作聚餐無法保持健康的飲食。
根本沒有制訂相應的計劃表。
沒有時間去深入學習健身的動作和技巧。
……
總之,各種細枝末節都可能成為我們沒有做好的理由。當我們處理生活其他問題時,同樣也會面臨各式各樣的誘惑和疑慮,這些因素最終使得我們沒有辦法真正提升自己——這些因素就是不能保持專注的“癥結”。如果一個人堅持去健身,但回家依然暴飲暴食,那他仍然不能保持好身材的原因,就在于他沒有找對“癥結”。他有可能花費了比原來更多的時間健身,但因為他控制不住飲食,所以還是沒有辦法減去多余的脂肪。如果他能意識到問題出在飲食不節上而不是健身時間的長短上,并著手改變,那情況可能會好很多。專注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沒有了解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我們就永遠不可能知道我們要如何改進,要如何走上專注之路。
在繼續閱讀之前,不妨先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什么事情困擾著你,消磨了你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