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定因素
- 制度自信與大國治理
- 于建榮 孫自儉 逯士博編
- 7956字
- 2020-08-04 16:48:08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國家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等因素的綜合反映,凝結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
歷史傳承決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它繼承著已有文明的治理理念,繼承著已有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形式和好機制。因此,歷史傳承是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歷史傳承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思想理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思想理念與治理方式、手段等的統一,沒有一定的思想理念,就不會有相應的制度,也難以形成相應的能力。思想理念雖然是社會經濟政治等狀況的反映,但由于隸屬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會不斷地傳承下來,在新的條件下轉化為制度或者影響新制度的設計。如重視人民的思想理念,我們今天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際上也傳承著古人的“民為貴、君為輕”等思想理念。
其次,歷史傳承影響制度形式。制度形式如果體現了國家治理的一般規律,在新的國家治理體系中也會傳承下來,完善起來。歷史上,我國封建時代的三省制就是一個例子,從曹魏時期開始,出現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并且長期并存,但三省的具體職責分工尚缺乏明確的規定;到了隋朝,基本確立了尚書、門下、內史三省的正副長官為宰相的三省制,但三省的具體分工和運行機制并未明確;到了唐朝,確立了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的既分工制約又合作共事的三省運行機制。現在,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的行政區劃,實際上受到了歷史上縣、郡、州等國家治理體系的影響。
最后,歷史傳承影響國家治理的方法。國家治理的方法,離社會經濟基礎相對較遠,有的甚至沒有階級性,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影響更大。如回避制度,是我國為防止國家公務人員利用職權徇私而設立的一項制度,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在同一機關雙方直接隸屬于同一領導人員的職位或者有直接上下級領導關系的職位工作,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擔任領導職務的機關從事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計和財務工作。公務員不得在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營的企業、營利性組織的行業監管或者主管部門擔任領導成員。這種回避制度,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形成,如規定親族回避、地區回避、職務回避、科考回避。因此,治理方法的傳承影響更大。
歷史傳承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影響程度,在不同社會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同一性質社會的不同朝代之間,尤其是在同一個歷史朝代中,歷史傳承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影響更大一些。而不同性質的社會之間,歷史傳承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影響較小一些。
歷史傳承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影響一般有兩個結果,一種是良性的,而另一種則為惡性的。良性結果表示,國家治理體系的動態傳承可以使國家治理體系在階級內容不發生根本性質變化的情況下更加完善、健全,經過適時調整,與其他社會制度體系的功能不斷相適應,更好地實現所代表的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使政治文明的量變不斷適應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適應由相關因素變化所產生的客觀要求。惡性結果則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變得更糟,表明如果不能動態地看待國家治理體系,不能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尤其是不能正確地處理腐朽的國家治理體系,那么制度的歷史傳承很容易滋生政治保守思想,那些傾向于維護既存制度者與既得利益者會頑強地固守利己的政治陣地,這樣,歷史愈悠久,則傳統包袱就愈沉重,發展的勢頭就愈減緩。
馬克思認為:“最后的形式總是把過去的形式看成是向著自己發展的各個階段。”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長期演化并改進的結果,與我國基本國情和政治制度相統一。新中國成立為推進國家治理提供了最為關鍵的前提條件。1982年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我國治理現代化實踐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進而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現實指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十四條基本方略,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頂層設計。整體審視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進程,黨和政府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構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推動國家治理體系持續變革,促進了政治實踐重大創新。因此,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邏輯,又把握黨和人民在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方面走過的道路、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原則,不能照抄照搬他國制度模式,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文化傳統決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所謂文化傳統,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能夠世代相傳并主導該民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等的文化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一個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既不能脫離現實的經濟社會條件,也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文化土壤。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文化深刻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也是國家治理體系之魂。因此,必須夯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文化根基,發揮好文化引領作用。
制度是循著文化、制度理念、形成制度的足跡前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制度是文化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綿延不斷,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一,優秀文化傳統已經內化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之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靈魂。馬克思、列寧研究過中國的歷史文化,吸收過其中的合理因素。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者、研究者、受益者和倡導者。毛澤東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提出的“不管黃貓黑貓,哪一種方法有利于恢復生產,就用哪一種方法”。江澤民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口吃不成個大胖子”,胡錦濤的“以人為本”“不折騰”,習近平總書記的“自強不息”“以民為本”“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等觀點,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這樣,中國傳統文化就通過融入指導思想的形式直接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二,文化傳統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因素。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要求。這個實際,既包括現實的經濟、政治等因素,也包括歷史文化傳統。這個文化傳統,不僅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起點,也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和結果。
第三,文化傳統影響著國家治理主體的能力。文化傳統影響國家治理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國家治理主體的知識文化水平,影響國家治理能力的大小,進而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這些話闡述了文化傳統與國家實力的關系,自然也包括與國家治理能力的關系。
第四,文化傳統影響著國家治理客體的狀況。國家治理客體的狀況,直接影響著國家治理的成效。文化傳統深深滲透于人們的思想、觀念、習俗、信仰、情感之中,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影響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影響著人們思想行為,構成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并影響著國家治理。以作為文化傳統元素的春節為例,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到春節,遠行的人會千方百計回到家鄉,同親人團聚。據發改委測算,春運期間全國旅客發送量上億人次。如此大規模遷徙,無疑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也反映出文化傳統對國家治理的影響。
第五,文化傳統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環境。良好的環境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如果今天這里鬧事,明天那里爆炸,社會動蕩不安,就難以進行國家治理,更談不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傳統中和諧相處、團結友愛、與人為善、和為貴、艱苦奮斗等文化觀念,與國家治理的方向目標相一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治理。而傳統文化中不好的觀念,如封建迷信、享樂主義、官僚主義、見利忘義等,與國家治理的方向目標相矛盾,會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對國家治理產生負面影響。無論是負面影響還是正面影響,都顯示出文化傳統對社會環境,進而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影響。
文化傳統對國家治理的影響,使得它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在《大國悲劇》一書中發出警示:“俄國在上世紀90年代向西方的急劇傾斜說明,如果對西方思想價值的吸收不采取批判態度,如果不考慮俄羅斯文化特點,而把西方的東西機械地向俄羅斯土地移植,就不可能完善祖國文化,而是使它遭到破壞。”“在當代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雖然俄國自身的麻煩和問題不少,但仍然積極努力地在保持與自己偉大歷史相稱的地位。但遺憾的是這一復興過程也包含著一定的危險——喪失自己精神世界的某些珍貴特色、生活方式和獨特文化的危險。”這也啟示我們,要更加重視文化傳統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影響。
總之,文化傳統已經深深地扎根于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構成要素,滲透在治理理想、治理目標、治理理念、治理思維、治理方式、治理路徑、治理規范等方面,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著深刻影響。要利用好這種影響,就應該對文化傳統下一番功夫,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正如毛澤東所說:“繼承中國過去的思想和接受外來思想,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照搬,而必須根據具體條件加以采用,使之適合中國的實際。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我們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和革命建設改革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內生演化的。國家治理體系需要不斷改進,需要現代化,但怎么改進,怎么現代化,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要以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前提和最終目的。否則,就會南轅北轍,出現顛覆性錯誤,引起經濟衰退、政治動蕩和社會動亂等嚴重后果。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有什么樣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就會有什么樣的國家治理體系。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決定性因素。
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決定著社會制度的產生、發展、變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狀況。
第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著國家治理體系的產生。我國之所以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治理體系,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足以支撐社會主義性質的治理體系。同時,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如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之所以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產品經濟基礎上的計劃經濟,社會主義階段的按勞分配、共產主義實行按需分配,人民民主,普選制,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消亡、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等國家治理的理想狀態,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于我們的社會主義是在生產力不發達、小農經濟占很大比重的基礎上起步的。
第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著國家治理體系的性質。國家治理體系隸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隸屬于社會的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們要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治理體系,如公有制、共產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決定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性質是社會主義性質,而不是其他性質。
第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著國家治理能力的高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國家治理的物質基礎、手段、方式,決定著國家治理能力的大小。如我國數十萬億的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機網絡、現代通信、交通運輸等的發展,都極大地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促進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著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發展變化。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完善,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如我國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簡政放權等,直接原因是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現有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國際治理能力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必須改革完善。
總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我們既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改革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也要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以奠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人民抉擇決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創造者,是國家治理能力的動力和源泉。建立什么樣的治理體系,取決于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我國之所以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而不是建立資本主義或者中間道路的治理體系,這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人民的自覺選擇。我們的制度都是黨依靠人民建立的。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依靠人民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怎樣保證人民的權力?最后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主要是因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人民參與國家管理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在普選基礎上選舉各級人大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按照人民的意志制定法律法規、決定重大事項、選舉和任免國家機構領導人員、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切實貫徹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法規或決議。這使得人民徹底擺脫了延續了幾千年的剝削階級的壓迫,從根本上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能夠將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上升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轉化為動員和組織全國各族人民拼搏奮斗的強大動力,集中力量辦大事,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會穩定。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民民主不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各民族團結一心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符合中國的國情,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強大的生命力,人民選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是人民的抉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黨和人民依據特定的經濟社會和歷史條件下逐步選擇的結果。近代中國的歷史實踐表明,改良的道路行不通,不推翻腐朽的封建專制,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就難以實現。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按照人民的愿望,勇敢地承擔起了這一歷史重任。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的核心領導地位,到解放戰爭時期基本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黨體制的雛形。歷史表明:不顧國情,照搬西方政黨制度模式是行不通的;一黨獨裁,違背歷史要求和人民意志,也必然會走向覆亡。新中國成立前夕,民主黨派紛紛響應中國共產黨的“五一”號召,參加新政協,參與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參加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權建設,新中國成立后,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治理體系的發展變化,也取決于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根本原因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產生和發展變化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怎樣既維護民族利益又實現國家的團結統一,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思考的重大課題。新中國成立初期,鑒于當時的民族矛盾,根據共同綱領提出了把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政策的要求,1952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開始陸陸續續地建立起來。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被寫進了我國的第一部憲法,此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意愿,歷次修改憲法,都把“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延續下來。198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意愿,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把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納入了法制化軌道。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修改,進一步把民族區域自治確定為我們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這就由原來長時間地把它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上升為一個基本政治制度。這一過程,也顯示出人民對制度發展變化的決定作用。還如,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應基層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建立的,主要包括“三會”(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等基層群眾自治體系。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拓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路徑,增強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實效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民主素質。發展基層群眾自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權益。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四大優勢”是: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能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進行,能堅持正確的方向并穩定有序地發展;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促進;黨對發展基層群眾自治的認識是與時俱進、逐步深化的。這些特征和優勢,顯示出人民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決定性,也顯示出治理體系的發展變化來自于人民的要求。
人民決定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制度體系完善,促使治理能力提高,是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人民決定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