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憲法篇

  • “七五”普法365問
  • 本書編寫組編
  • 12569字
  • 2020-08-05 10:59:09

主要任務

重點了解憲法的地位、主要內容、基本原則,把握作為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作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明確國家機構的權力職責和公民的權利義務,理清日常中容易產生誤解的人大代表還是人民代表、上下級人大常委會之間是否是領導關系等常識問題。

17.為什么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與普通法律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主要區別:

(一)在規定的內容上與普通法律不同。普通法律作為部門法,調整的只是國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而作為根本法的憲法,它規定的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我國現行《憲法》在序言中就明確宣布:“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

(二)在法律效力上與普通法律不同。由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所具有的就不僅是一般的法律效力,而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的最高性表現在:(1)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和基礎;(2)普通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3)憲法是一切組織或者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

(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與普通法律不同。由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為了體現憲法的嚴肅性,保持憲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多數國家對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規定了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別程序。

18.憲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整個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一般而言,憲法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一)序言。就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憲法序言的內容都是有關憲法本身的規定,諸如制定憲法的宗旨、目的和依據,制定憲法的經過,憲法的構成,憲法的演變,憲法的修改,憲法的本質,憲法的原則,憲法的地位等。

(二)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憲法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括國家的性質、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國家結構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和國家的標志與象征制度。由于國家本質的不同,不同類型國家的憲法對國家性質的規定有所不同。例如,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三)國家基本經濟文化制度。國家的基本經濟文化制度包括經濟制度及教育、科學和其他文化制度等。社會經濟制度是指一定生產關系的總和,也就是社會經濟基礎,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

(四)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基本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財產權,即公民的財產受國家法律保護,不受非法侵犯;二是平等權,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自由權,主要有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論和出版自由、遷徙自由、集會和結社自由、通信秘密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四是受益權,包括生存權、工作權、請愿權、訴愿權、訴訟權和受教育權等;五是參政權,主要包括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復決權等。公民的基本義務方面主要有依法交納賦稅的義務、服兵役的義務等。

(五)國家機構。國家機構是憲法的重要構成部分,憲法規定的國家機構一般都有國家元首、國家立法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和國家司法機關。憲法對這些機關的地位、產生、組成、職權、活動原則以及相互關系作出了詳盡的規定。

(六)憲法保障。憲法保障是指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措施和制度。歸納起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明確規定憲法在整個國家法律體系中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任何機關、團體和公民都必須遵守憲法,任何法律、法規都必須符合憲法。這是保障憲法實施的前提條件;其二,明確規定修改憲法的嚴格程序,以維護憲法的穩定性,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憲法都規定了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的修改程序;其三,明確規定了監督憲法實施的機關和違憲審查制度,這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所共有的。

(七)其他規定。除了上述基本內容之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最后都另有一些附則條款。

19.憲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憲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在制定憲法時所依據的基本理論,在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時所遵循的根本標準,它貫穿于憲法的全部內容之中,體現著憲法的基本精神,突出反映憲法的本質屬性。

(一)人民主權原則。人民主權原則的核心就是指國家主權這一最高權力來源于人民,同時永遠屬于人民,人民有權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我國現行《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一規定充分表明,我國現行憲法不僅確認了人民主權原則,同時也規定了實現人民主權原則的方式,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二)人權原則。所謂人權就是作為一個自然人所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國憲法條文中沒有直接使用人權一詞,而是使用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表述。我國《憲法》第二章具體規定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不僅包括政治權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而且還規定了公民的勞動權、休息權和從國家及社會獲得物質幫助權等社會經濟權利。

(三)法治原則。法治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律是國家和公民的最高活動準則,任何國家機關、政黨和團體、公民包括國家領導人都必須遵守法律,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國家任何權力都必須有法律的依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我國的國體是什么?

國體即國家的階級性質,國家的本質,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出現過四種不同階級專政的國體,即四種歷史類型的國家: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憲法對我國的國家階級性質,亦即我國國體的明確規定。

21.什么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具體包括: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各級人民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受它監督,向它負責;人大常委會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人民代表大會向人民負責的根本政治制度。

2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常委會之間是什么關系?

日常生活中,我們將人大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常委會統稱人大,殊不知,這三者是不一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確立人民與國家機關之間以及各國家機關之間的架構與關系。

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中國,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國家的重大事項由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行政機關負責執行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決議、決定。法院、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分別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主要有四項:立法、監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項決定。這也是中國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主要體現。

人大常委會是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主要考慮到人民代表大會不能經常性開會討論決定事情。比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委員長、副委員長若干人,秘書長、委員若干人組成。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中選舉產生。

23.正式的稱謂是人大代表還是人民代表?

人大代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組成人員,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簡稱。人大代表經過民主選舉方式產生,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具有廣泛性、代表性、先進性。人大代表的產生、職權、義務和監督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均有具體的法律規定。

所以,正式的稱謂應該是人大代表,而非人民代表,但人大代表人民是對的。

24.人大常委會之間是上下級的領導關系嗎?

很多人認為,各級人大常委會之間是上下級的領導關系,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各級人大常委會的關系定位問題緣于地方人大常委會的設立。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對憲法、地方組織法和選舉法進行了修改,在縣級以上的地方設立人大常委會,明確了地方人大常委會的職權,規定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并將人大代表直接選舉擴大到縣。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對憲法進行了修改,明確了除基本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外,其他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由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組織進一步強化、職權進一步擴大。

由于各級人大常委會都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憲法和法律對于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事權作了明確的劃分。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各自根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獨立行使職權,不是首長負責制,因而不會形成黨委、政府、檢察院上下級那樣的領導關系。彭真同志曾明確指出上下級人大常委會之間不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并將這種關系概括為法律監督關系、業務指導關系和工作聯系關系。

25.我國的國家結構有什么特點?

我國具備單一制國家的一般特征:全國只有一部憲法;只有一套統一的中央機關體系;公民只有一個國籍;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國對外交往的唯一國際法主體;地方所行使的權力源于中央通過立法的授予。同時我國的單一制又有自己的特點:

(一)我國沒有實行一般意義上的地方自治制度,中央和地方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地方在法律上不具有與中央平等的地位與資格。

(二)為處理多民族的關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賦予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以自治權。

(三)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建立了特別行政區,允許特別行政區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并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26.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主要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三)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是各政黨的共同奮斗目標;(四)各政黨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

27.我國的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我國的選舉制度有以下基本原則:

(一)選舉權的普遍性原則。在我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等,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二)選舉權的平等性原則。在我國,每個選民在每次選舉中只能在一個地方享有一個投票權;同時,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在城鄉之間以及在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有著不同的比例。

(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并用的原則。在全國,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和鄉、民族鄉、鎮的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全國人大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四)秘密投票原則。我國的選舉采取秘密投票的方法進行。秘密投票也叫無記名投票,在選票上不記投票人的姓名,選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寫選票,并親自投入票箱。這樣,選民可以排除外來干擾,自主地選出自己信賴的人擔任代表。

(五)代表向選民或原選舉單位負責并受其監督的原則。選民對代表的監督權和罷免權是選舉權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國的《選舉法》不僅規定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受選民和原選舉單位的監督,選民或原選舉單位都有權罷免自己選出的代表,而且還具體規定了罷免的程序,從而更加確保選舉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六)從物質上和法律上保障選民的選舉權利的原則。我國《選舉法》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這是使選舉人和候選人都能在實際上享受自由選舉權利的物質保證。同時,為了保障選民自由選舉權利,不受外力干涉,我國《選舉法》還明確規定,對使用暴力、威脅、欺騙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人,將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刑事處罰。

28.怎樣理解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這就是說,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內,在國家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性事務的權利。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完整的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內容:(一)民族自治地方是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行政區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二)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結合。(三)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是該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四)民族自治機關可以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行使廣泛的自治權。(五)依照行政地位標準,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它們分別相當于省級、地級、縣級。

此外,凡是相當于鄉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應當建立民族鄉,但它不屬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

29.根據憲法,我國的行政區域是如何劃分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國家在必要時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30.我國特別行政區的特點是什么?

(一)特別行政區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是與省、自治區、直轄市處于同等級而又享有高度自治的一種新的地方行政區域。

(二)特別行政區所實行的制度與內地不同,它可以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三)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即“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通用自己的貨幣,財政獨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繳中央人民政府。

31.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權利和自由。其中主要包括:(1)平等權。(2)選舉權和被選舉權。(3)言論自由。(4)出版自由。(5)集會、游行、示威自由。(6)結社自由。

(二)宗教信仰自由。《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這是公民基本的權利之一。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是指:每個公民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或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這個教派或者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

(三)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阻撓、搜查和審查。廣義的人身自由除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還包括與人身自由相連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和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起碼的權利,是公民參加其他活動和享有其他各項權利的先決條件。

(四)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和取得賠償的權利。《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這是憲法賦予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一種監督權。

(五)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享有經濟物質利益方面的權利。憲法規定的公民社會經濟權利主要包括勞動權、休息權、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權和獲得物質保障權。

(六)文化教育權利。我國公民享有的文化教育方面的權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權和進行科研、文藝創作及其他文化活動自由。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在各類學校和各種教育機構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權利。《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第四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七)婚姻、家庭、婦女、老人、兒童受國家保護的權利。(1)國家保護婦女的權益。《憲法》第四十八條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2)國家保護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憲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第四款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八)保護華僑和歸僑以及僑眷的權益。《憲法》第五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32.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

公民在依法享有各項權利和自由的同時,還必須履行各項法定的義務。公民的基本義務是社會和國家對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憲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這是我國憲法對公民要求的首要義務。

(二)遵紀守法和尊重社會公德。《憲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這是公民遵紀守法和尊重社會公德的義務。

(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憲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四)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憲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五)依法納稅。《憲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

(六)其他方面的義務。在憲法中,除以上專門規定的公民五種義務外,在基本權利條文中還規定了其他四種義務。《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以及公民有勞動的義務和受教育的義務。

33.我國國家機關的組織活動原則有哪些?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國家機關的組織活動原則主要包括如下幾條:

(一)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結合。它體現我國國家制度的基本特點和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建設經驗的主要優點,是我國國家機構組織活動的根本原則。

(二)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在我國,任何國家機關的組織和活動都依照法律的規定辦事。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在國家機構中的體現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國家機構內部的各級各類國家機關的組織都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進行。二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組織起來的國家機關,應依照法律規定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三)責任制原則。根據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對人民負責,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要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要對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在行政機關中,下級機關要對上級機關負責,地方機關要向中央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內部也有各自的責任制。有的是實行集體責任制,也叫合議制(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實行這種責任制),對重大問題集體討論決定,集體負責;有的是實行首長負責制(如國務院及各部委就實行這種責任制),強調首長個人負責,首長對重大問題經過集體討論有最后決定權。

(四)精簡、效率、廉政的原則。《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實行精簡的原則,實行工作責任制,實行工作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制度,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反對官僚主義。”

(五)聯系群眾,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一切國家機關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

34.根據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哪些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一)修改憲法;(二)監督憲法的實施;(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六)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七)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八)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九)審查和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十)審查和批準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十一)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十二)批準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十三)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十四)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十五)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35.根據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職權是什么?

我國的國家主席是我國國家機構的組成部分,它與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結合行使國家元首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45周歲的我國公民,可以被選為國家主席、副主席。國家主席、副主席每屆任期5年,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國家主席的職權是:(一)對外代表國家,進行國事活動,接受外國使節;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派遣和召回駐外全權代表,批準和廢除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二)提名國務院總理人選,根據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決定任免政府領導人員;(三)公布法律,發布命令等;(四)榮典權,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五)發布特赦令,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宣布戰爭狀態,發布動員令。

36.根據憲法,國務院行使哪些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并且領導不屬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監察等工作;(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十五)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準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37.我國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如何規定的?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之一。選舉權是公民選舉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與其他公職人員的權利。被選舉權則是公民被選任為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或其他公職人員的權利。

根據《憲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38.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包括哪些內容?什么是剝奪政治權利?

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它是公民的經濟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是公民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其他權利的基礎。在現代社會,公民的政治權利是由憲法、法律確認的,并受到憲法、法律的保護;同時它又受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公民享有政治權利的廣度及其實現程度如何,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化程度的標志。在我國,通過憲法、法律保障,公民不但可以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政治自由享有言論、集會、結社及游行示威等權利,監督權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和控告權等。而且還可以通過社會提供的諸如公職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制度、社會協商制度等多種形式,直接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務,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政治權利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選舉與被選舉權;公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的權利。

“剝奪政治權利”是我國刑法規定的一種附加刑,指依法剝奪犯罪人作為國家公民依法享有的參與國家管理和從事政治活動的權利。

所謂的“剝奪政治權利”并不是剝奪一個人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資格,只是將他參與社會管理和參政的權利剝奪。一個社會人的資格在民法上稱為“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是天賦人權,不可剝奪。

39.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職權是什么?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它們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的國家機關。它們既行使相應一級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又行使自治權。

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開發資源、建設企業的時候,應當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家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

40.人民法院的性質和組織體系是什么?

人民法院是我國的審判機關,是我國國家機構的有機組成部分,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我國人民法院的組織體系是: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森林法院等。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人大負責,人大閉會期間對同級人大常委會負責。最高人民法院作為我國的最高審判機關和審判監督機關,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各級人民法院由同級人大選舉院長,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免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各級人民法院的任期與產生它的人大每屆任期相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不存在領導關系,而是審判監督指導關系。

41.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和組織體系是什么?

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是我國國家機構的有機組成部分,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人民檢察院的組織系統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分院,專門人民檢察院(如鐵路、軍事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大和人大常委會負責,同時對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由同級人大選舉,并報上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該級人大常委會批準;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或者批準任命。各級人民檢察院的任期與同級人大每屆任期相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

與人民法院不一樣,上下級人民檢察院之間是領導關系。

42.什么是憲法監督?監督憲法實施的國家機關是誰?

憲法監督是“憲法實施的監督保障制度”的簡稱。

憲法監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憲法監督是指國家為了監控、督促憲法實施而建立的各項制度的總稱,包括特定國家機關的監督和各種社會力量如政黨、輿論、公民等的監督;狹義的憲法監督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的程序審理違憲事件的制度。

我國監督憲法實施的機關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同時根據《憲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負有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因此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也是重要的憲法監督機關。

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憲法的實施。這項監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證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決定同憲法不相抵觸,全國人大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和決定。二是對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進行監督,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三是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和司法解釋進行監督。四是對省級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進行監督,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和批準的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憲法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的遵守和執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临澧县| 湟中县| 沙湾县| 武威市| 略阳县| 油尖旺区| 囊谦县| 龙门县| 温州市| 青海省| 水城县| 汨罗市| 乐都县| 云和县| 嘉峪关市| 元朗区| 太原市| 赞皇县| 曲靖市| 定襄县| 横峰县| 南部县| 玉龙| 丹东市| 吉首市| 绥阳县| 电白县| 镇远县| 日土县| 图片| 巴林左旗| 淮北市| 丘北县| 九龙坡区| 雷波县| 安龙县| 揭阳市| 阳泉市| 沧州市|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