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新經濟發展報告2020
  • 中國科學院大學動善時新經濟研究中心主編
  • 6347字
  • 2020-08-10 18:05:35

數字中國:社會、經濟與未來治理

王文 劉玉書

在過去的20年里,人類社會以驚人的速度經歷了數字化。在未來數年內,全球將增加數十億互聯的傳感器、發射器、照相機和其他無線通信設備。社會的數字化趨勢已無法阻擋,正在引發一場深刻的革命。而社交媒體、移動社交終端現在幾乎可以替代電話,正在改變著人們的交互方式。換句話說,人與機器接觸、互動的時間越來越多于人與人交流的時間,人對人的了解也越來越依賴機器,這是當前數字社會發展的明顯趨勢。本文擬從數字社會的技術基礎,我國的數字社會發展現狀、走向、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大數據與數字社會的發展趨勢方面進行探討。

一、互聯網發展:中國數字社會的溯源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并于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我國連入國際互聯網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10]

(一)基礎發展時期

1994年以前,我國互聯網發展主要處于科研階段。1994年至21世紀交替,是我國有線互聯網主干網絡建設時期。而在此期間,互聯網商機開始出現。例如,在1998年世界杯期間,新浪網以24小時滾動播出新聞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并借此獲得了18萬元廣告收益。這是早期互聯網史上的典型“流量變現”案例。

(二)門戶網站時期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主要是以各類門戶網站為主的流量競爭時期,網游開始興起,以淘寶為首的電商開始飛速發展,各種以互聯網內容運營為主的職業開始出現。而移動互聯的爆發是自2013年4G大規模普及開始的。

(三)移動互聯時代

根據CNNIC的統計,雖然截至2019年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人,但最近5年中國網民規模增速放緩,用戶的絕對數量增長空間已經越來越有限。然而,最近5年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終端及4G網絡的大規模普及,使人們開始進入“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不僅從廣度上,同時也從深度上開始全面擴張。移動互聯的便利性最直接的影響是數字內容價值的重要性日益體現出來。

縱觀近30年,我國的數字社會經歷了一個從科研院所等特定行業向全社會擴張、從靜態連接到動態連接、從技術主導到內容主導、從以設備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數字化過程。

(四)疫情加速5G新動能時代的出現

如圖1所示,基于5G的移動和固定基礎設施事實上成了數字社會的神經系統。5G在“云端”和各種數字設備(終端、物聯設備、智能機械、無人機、機器人等)之間構建了超低延時的瞬時互聯系統,這等于整體提升了原有社會數字化進程的發展速度,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5G的重要性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

從目前來看,5G不僅經受住了考驗,而且已經展現出了作為數字中國戰略性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在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過程中,5G的低延時、高帶寬的優勢得到了充分展示,創造了多項技術歷史上的紀錄。在武漢封城、全國大部分居民隔離在家的情況下,5G支撐的遠程問診已從實驗構想加速進入了實戰階段。根據中金公司的分析,隨著5G標準的完善和SA獨立組網技術的成熟,5G建設將逐步提速,2020年全年建設基站數量或突破70萬座,巨大的數字基礎設施市場需求是結構性的紅利。可以預見,“5G+”在未來將進一步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與中國采取對癥下藥的抗擊疫情措施明顯不同,美國抗擊疫情的重心是消除疫情造成的恐懼。不同的思路背后是不同國家治理模式的自信程度的差異。疫情給中國帶來挑戰,但同時人們也看到了中國展示出來的面向未來的數字化治理模式的韌性和經濟新動能的后勁,中國具備了直面不確定風險、將危機轉換為增長動能的制度基礎。5G就是能夠直接把各類新動能貫穿起來的“金線”。

圖1 基于5G的數字社會神經系統

資料來源:Soldani D,Manzalini A.Horizon 2020 and beyond:On the 5G operating system for a true digital society[J].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2015,10(1):32-42.

第一,在產業升級方面,除5G基礎設施外,中國急需的是軟件層面的升級。例如,工業軟件是工業4.0時代的“命門”,我國在這個方面依然投入不足。雖然自2018年以來,工業軟件的重要性引起了廣泛共識,但相關的落地政策依然不夠。這不僅涉及資金投入問題,更多涉及原有的管理模式問題。

第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要加強與新消費模式的聯動。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的消費觀念是否存在明顯的差異?5G時代下實體經濟的零售升級與企業制造的銜接是否會更高效?工業互聯網建設會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嗎?能否借助5G技術實現我國核心制造業產業鏈的全球化外擴?5G時代下的精準消費模式是否會推動個性化制造發展?在過去幾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顯著的基礎上,對于消費端的快速變化,我國應當引起重視。

第三,5G的競爭與創新就是新一輪全球化主導權的競爭,中國的自主創新就是全球化的創新。中國5G的創新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在科技創新方面,國家驅動的戰略性投資的重要性遠超過基于資本的財務性投資。因此,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國將會越來越多地面臨“本國的利益最大化”或“全球命運共同體受惠最大化”的抉擇。

第四,5G驅動的數字鄉村建設或將成為全球脫貧新樣板。5G的普惠進一步消除了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整合了以往零散的鄉村物流網絡,打破了傳統的、較為封閉的縣域經濟。我國的鄉村治理由縣逐步向鄉鎮和自然村深入,疏通了未來精準治理的“毛細血管”。未來鄉村產業集群化的雛形已現。此次抗擊疫情期間的一大亮點就是農村的防疫工作響應及時、深入家家戶戶,這側面反映了5G時代數字化農村的高度可塑性,這是未來經濟新動能的藍海。

綜合以上四點可以看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5G新動能時代的發展,未來數字社會發展的巨大潛力展現了出來。

二、數字中國社會的技術基礎演變

(一)1G到5G的突破讓數字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數字社會的形成與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特別是無線網絡從1G到5G的高速發展,通信網絡逐步朝著擺脫有線限制、以用戶為中心轉變。從2G/2.5G開始,社會進入數字通信時代,為3G、4G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我國在3G標準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中國自主研發的3G標準TD-SCDMA,相對于其他兩大國際3G標準CDMA2000、WCDMA起步較晚,且產業鏈薄弱[11]。2013年前后,我國開始逐步過渡到4G時代,4G有TD-LTE和FDD-LTE兩種制式。我國吸取了3G標準研發的教訓,201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三大運營商頒發4G牌照,4G在中國正式開始商用。2016年6月,中國移動主導制定的TD-LTE網絡已成為世界主流的4G商用網絡,其基站超過132萬座,覆蓋超過12億人,在126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4G漫游服務,客戶近4.3億人[12]。在3G和4G的基礎上,我國在5G的研發上已經取得了先機,隨著物聯網、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對無線帶寬的巨大需求,5G將帶來巨大的市場[13]。截至2019年下半年,5G已在我國正式商用。強大的無線通信技術,使人們瞬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迅速發展,構成了數字社會底層的重要技術基礎。

(二)智能手機的快速增長是數字社會形成的基礎

截至2019年6月,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達8.54億人,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為8.47億人,占到了互聯網用戶的99%。從最近10年的互聯網發展趨勢看,我國臺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率。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設備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車聯網、智能家電促進“住行”體驗升級,構筑個性化、智能化應用場景。移動互聯網服務場景不斷豐富、移動終端規模加速擴大、移動數據量持續增加,為移動互聯網產業創造更多價值挖掘空間[14]。圖2是2007—2019年6月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及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長情況,這兩組數據表明,移動互聯使人們逐步實現了隨處相連,構成了數字社會的核心數據源。

圖2 2007—2019年6月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及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長情況(單位:百萬人)

資料來源:Gartenr,Digital 2020 Global Digital Overview,CNNIC發布的第41次至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三)內容分發網絡和云服務的發展促進數字社會的共享化

內容分發網絡(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從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項目演化而來,融合了內容分發、請求路由、分布式處理和記賬處理基礎架構,并于2000年開始商用。目前國內、國際大部分門戶、電子商務、新聞等網站都采用CDN。

CDN的目的是通過在現有的互聯網中增加一層新的網絡架構,將網站的內容發布到最接近用戶的網絡邊緣,使用戶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內容,解決網絡擁擠的問題,提高用戶訪問網站的響應速度。CDN能夠從技術上全面解決由于網絡帶寬小、用戶訪問量大、網點分布不均等原因造成的用戶訪問網站響應速度慢的問題。

CDN為數字內容的繁榮提供了技術催化劑,使數字內容能被不同地域的用戶獲取,并保證響應速度。目前CDN主要應用于證券、金融保險、ISP、ICP、網上交易、門戶網站、大中型公司、網絡教學等領域。通過CDN,網站只需要進行內容維護,不再需要考慮流量問題[15]

通過CDN,我們的計算機不再是具有處理和計算資源的獨立系統,而越來越像一個能夠看到存儲在公共服務器上的數據的窗口。這與云服務非常相似,本地設備實際上是大型后備存儲的本地緩存。

三、中國數字社會的崛起

2015年被認為是我國全面推動大數據發展的開端年。2015年8月31日,國務院正式刊發了《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這標志著我國正式從國家層面全面推進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加快建設數據強國工作。2015—2017年我國大數據產業總體規模如圖3所示。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調研數據,2016年我國大數據產業總體規模比2015年增長了28.6%,2017年比2016年增長了30.6%;預計2018—2020年增速將保持在30%以上[16]

2017年中國信息社會指數(ISI)達到0.4749,同比增長4.61%,中國正處于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加速轉型期。全國信息社會發展較2016年有所加快,信息社會指數同比提高0.32個百分點;2007—2017年信息社會指數年均增長率為8.35%,預計2020年信息社會指數將達到0.6,我國整體進入信息社會初級階段。從信息社會發展的四個重點領域看,2017年全國信息經濟指數、網絡社會指數、在線政府指數、數字生活指數分別為0.411、0.425、0.607、0.544,其中,在線政府領域發展最快,同比增長10.5%(見圖4)[17]

圖3 2015—2017年我國大數據產業總體規模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圖4 信息(數字)社會四大領域發展情況(2007—2017年)

資料來源:國家信息中心。

從圖4可以看出,中國居民的數字生活指數2007—2016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2016—2017年增速放緩。雖然目前還沒有2017年以后的信息(數字)社會四大領域發展情況的權威測算,但從近幾年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高速發展來看,信息社會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國內數字社會雛形已經形成。

基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測評,當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有兩個最為鮮明的特點。

一是動能轉換。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9%,顯著高于當年GDP的增速;我國數字經濟總量占GDP比重為34.80%,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見圖5)。

圖5 中國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及占GDP比重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二是行業滲透差異較大。數字經濟在各行業滲透程度不斷加深,但我國各行業數字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統計,截至2018年,我國服務業中數字經濟占行業比重平均值為35.9%,工業中數字經濟占行業比重平均值為18.3%,農業中數字經濟占行業比重平均值為7.3%,呈現出第三產業高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高于第一產業的特征。

四、大數據、數字社會與未來治理

中國的數字化過程正在重塑當今的經濟和社會,并將直接影響未來走向。與此同時,數字化也正在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經濟的結構和商業發展的模式。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數字與社會的交融、交互?我國的數字社會治理模式又是怎樣的呢?數字社會的發展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如隱私、安全、消費者政策、競爭、創新、工作機會和技能發展等。無法充分解決這些問題,就會導致經濟效率低下、政策滯后、不平等加劇,以及社會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在數字時代,如何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和社會發展均衡化的有效組合是所有政府需要應對的挑戰。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確保人人都能獲得參與數字經濟的機會;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技術的發展能力;同時還要不斷構建創新動能,實現生產力的可持續性、包容性增長。

(一)維持數字社會的競爭活力

要維持數字社會的競爭活力,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能夠打破壟斷市場的機制體制。數字時代是“贏者通吃”的時代,一家獨大足以扼殺掉絕大部分初創企業。如何保證中小企業能夠獲得與大公司均等的資源競爭權利,考驗著各國政府的魄力和執行力。另一方面,高速、易接入和低成本的互聯網絡是保證數字社會機會均等、維持數字社會競爭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制定和實施全面的數字社會發展戰略

近10年來,我國在促進數字社會發展方面制定了大量的鼓勵政策,主要集中在數字經濟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應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推動均衡發展總體發展戰略的前提下,數字社會發展戰略會逐步得到關注并最終上升到與數字經濟同樣重要的發展層次上。

(三)加強數字隱私和安全系統建設

發生數字安全事件會讓消費者喪失對企業的信任,導致企業聲譽受損、收入下降。與大公司相比,中小企業更加難以承擔解決隱私問題和數字安全問題的成本,也更加脆弱,因此,數字安全事件對中小企業更具破壞性。是否將數字隱私和安全系統建設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要的數字社會公共產品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數字社會已經到來,但政府應該提供什么樣的配套公共產品,目前還鮮有系統的探討。

(四)減少企業層面的數字社會準入障礙

數字社會盤活了原來只屬于公共領域的重要資產。我國可借鑒美國的公共數字資源體系,讓企業廣泛地參與進來,特別是要激發中小企業在公共數據領域的創新活力。這是政府與社會、企業進行積極、良性互動的重要方式。

(五)反思人才培養模式

確保每個人都擁有與時俱進的數字化技能是數字社會發展創新的重要前提。但是,隨著技術迭代和普及加速,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僅憑專業技能進行創新的難度與日俱增。面向未來的數字社會,新的數字化人才除了要掌握專業技術技能,還要掌握其他軟技能,如創業精神、領導力、系統設計能力等。此外,在思維模式上,社會個體的溝通技巧、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對新領域的開放性、適應性、韌性,也會直接影響其創造價值。道理很簡單,未來,人工智能將會替代人類完成大部分純技術工作,那么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能力——人特有的各種能力,就會顯得格外重要。

(六)提高社會承受能力和穩定能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降成本、去產能、去庫存等方面均收獲了預期的效果。從目前的政策走向看,接下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是去杠桿和補短板。其中,補短板旨在提高供給效率,從而增加經濟增長潛力。無論是在資本層面發展資本市場,還是在技術層面鼓勵創新,對數字經濟的提速及數字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鮮明的導向性。

回顧歷史,我們從農業時代邁入工業時代,核心生產要素從土地和勞動力轉為資本和能源,主導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的農業轉為資本密集型的工業。現如今,全球數字時代已經到來,未來知識密集型的信息產業將成為主導產業,依托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發展,數字中國的全面騰飛已經開始。

作者簡介:

王文先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專譯編著作包括《數字中國:區塊鏈、智能革命與國家治理的未來》《強國長征路:百國調研歸來看中華復興和世界未來》等30余本。

劉玉書先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AI、NLP、信息安全、反恐、自媒體傳播相關研究。著有《數字中國:區塊鏈、智能革命與國家治理的未來》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昭平县| 东光县| 得荣县| 师宗县| 綦江县| 台江县| 靖西县| 民权县| 团风县| 上饶县| 额尔古纳市| 神池县| 正宁县| 毕节市| 新沂市| 金堂县| 西平县| 道真| 衡阳县| 奉化市| 阿合奇县| 神池县| 全南县| 达尔| 田阳县| 阿坝县| 凉城县| 开原市| 河池市| 兰州市| 汉阴县| 通化县| 英山县| 和政县| 海兴县| 海城市| 徐水县| 武邑县| 永昌县| 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