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經濟發展趨勢與產業數字化轉型

葉國標 劉功潤

新經濟時代的數字經濟規模逐年擴大,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帶來新的契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3,達到34.8%。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動能,2018年數字經濟發展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9%,超越部分發達國家水平,成為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

加強新經濟與實體產業的融合發展日益成為廣泛共識。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對于量大面廣的實體產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即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改造過程,實現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不斷釋放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最終促進實體產業提質增效、健康發展。

一、新經濟發展趨勢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石的新經濟摒棄了標準化、規模化、模式化、層次化的傳統經濟發展特征,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共享化、綠色化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新經濟發展雖然時間不長,但無論是人才培育、技術創新、新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產業成長、傳統產業融合升級,或是新產業生態體系構建、促進政策完善、治理體系優化,各方面均取得巨大的進步。未來3~5年,新經濟將會繼續延續良好的快速發展態勢,在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同時,也將在創造并擴大就業、拉動消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一)數字化支撐新經濟蓬勃發展

數字技術日新月異并廣泛滲透到其他領域,數據信息成為核心資源,數據變得越來越有價值。5G商用全面加速,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人類真正邁入萬物互聯時代。下一代互聯網關鍵設備研發制造取得較大進展,IPv6商用超前布局。大數據關鍵技術領域核心能力明顯提升,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發展。云計算用戶規模大幅增加,企業可享受到更加多樣、便捷、彈性的服務。物聯網NB-IoT網絡覆蓋面迅速擴大,行業應用快速發展。互聯網平臺功能越來越綜合全面,平臺經濟緊密融入并深刻影響日常生產生活。移動支付持續普及,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工業互聯網平臺大規模商用,制造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突破發展。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廣泛融合,互聯網對線下商業的改造深度拓展。

(二)智能化主導新經濟進入快車道

在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生物識別、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知識圖譜、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經過多年積累進入產業化和市場化應用的突破期,智能科技產業進入全面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高端通用處理器芯片研發投入強度大幅提高,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傳感器研發應用步伐加快,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有望縮小。智能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產品、智能家居產品、服務機器人等開始走入百姓日常生活,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工控裝備、智能工程機械、3D打印等關鍵設備取得突破性進展。智能網聯汽車提速發展,無人駕駛航空器市場規模繼續擴大。智能技術、智能產品在各領域廣泛應用,智慧城市、智慧民生、智慧交通、智慧政務加速發展。

(三)融合化驅動新經濟創新活躍

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新技術與產業、創意與產業、不同產業之間、線上線下之間廣泛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交叉領域會不斷涌現,繼續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成長空間。互聯網、人工智能向更多領域拓展,互聯網經濟、智能經濟覆蓋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創意+文化+體育”“創意+文化+旅游+展覽”“創意+制造+文化+旅游”等跨界融合加速推進,創意產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旅游休閑、醫療保健、養老服務、生物醫藥等產業深入融合,大健康產業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產業”和“朝陽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企業從提供產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轉變,從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成為制造服務一體化的全產業鏈供應商。

(四)共享化推動新經濟廣泛擴展

伴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基于追求使用權的共享經濟從生活性服務業向生產性服務業拓展,分散的生產要素供需日益及時精準對接。制造企業生產能力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推動制造資源加速共享,提升企業快速響應和柔性高效的生產供給能力。知識技能共享服務專業化,推動技術技能人才實時共享和知識技能變現。科研設備、數據、文獻加速共享開放,提升科技成果產出率和轉化率。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加速共享,推動稀缺資源在更廣范圍配置。交通物流資源加速共享,促進運輸效率提升。

(五)綠色化引領新經濟價值追求

隨著節能環保、互聯網、生物科技等技術快速發展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全面落實,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速形成,綠色發展成為新經濟的重要趨勢。太陽能光伏、風電機組、先進儲能裝置等多技術路線并行,新能源產業將保持穩健增長態勢。節能設備和產品、環保裝備、資源循環利用裝備快速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成為重要支柱。新能源汽車多種技術并重,全產業鏈加速構建。綠色建筑材料、綠色施工、建筑工業化等全面推進,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發展方式切實轉變。綠色物流、綠色金融等低碳、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二、數字化轉型:新經濟為產業注入新活力

新經濟改變了傳統的商業邏輯,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新經濟時代下的產業數字化轉型,將有力推動中國產業持續向高質量發展。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效率提升是基本前提,跨界融合是必要條件,競爭模式重構則是重要的動力機制。

(一)提升產業效率

提升產業效率是我國解決好供需失衡進而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企業增加對數字技術的投資有助于擴大數字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根據華為公司和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測算結果,過去30年中數字投資對GDP增長的邊際貢獻率達20倍,而非數字投資的邊際貢獻率僅3倍。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完善,企業在數據獲取、存儲、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均得以增強,并且創造了可觀的銷售業績。在數字化管理及資產組合管理等方面,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普遍表現出更為積極的姿態。數字化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進而驅動產業效率的升級。數字化對產業效率的提升還體現為信息處理的智能化、定制化。

(二)推動產業跨界融合

企業邊界決定了企業的經營范圍,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流通。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跨界融合,增加生產要素獲取,減少交易成本,是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企業之間通過建立數字化連接,促進數據的實時共享,實現業務無縫化銜接,提高響應速度,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引擎。波士頓咨詢公司的調研結果顯示,在過去4年中,企業之間建立的數字化連接數量增加了大約60%,而這一數字還會繼續上升。數字化連接打破了傳統邊界對于企業發展的束縛,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數據共享,推動了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有助于形成數字化生態。

(三)重構組織競爭模式

企業之間建立的虛擬連接打破了物理環境對企業發展的約束,不僅創造了跨界發展的新機遇,而且消除了傳統的行業壁壘對潛在進入者的抵御,企業不得不面臨來自其他領域更為激烈的競爭。數字化得以重構產業組織的競爭模式,進而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在新經濟時代,用戶價值成為引導生產要素配置的核心指標,依托商業生態圈的競爭方式成為新潮流。比如,自2017年以來,阿里巴巴通過整合支付寶、銀泰百貨、餓了么、天貓超市、高德地圖、盒馬等參與者,搭建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供給體系,引領物流的供給保障進入“分鐘級時代”,建立了“三公里理想生活圈”,為用戶創造了產品供給的時空價值。

(四)賦能產業組織升級

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跨界融合,加快了要素流通,促進了要素配置的優化,倒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此外,數字化轉型增強了競爭機制,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收益公平分配、推動產業組織持續優化。產業升級的本質在于企業生產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數字化轉型賦能產業組織升級體現在實現以用戶價值為導向、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及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培育等多個方面。

三、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進路選擇

(一)智能制造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我國傳統產業以制造業為主,因而推進智能制造是在企業層面加快數字化轉型的主攻方向。通過“機器換人”、智能化改造,可以全面提升傳統制造方式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強化企業數字化技術改造,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和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對機器設備和生產流程等進行優化更新,建設一批“無人車間”“無人工廠”。二是開展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基礎性改造,推動低成本、模塊化設備和系統的部署實施。深入推進“企業上云”,以提升企業發展能力、解決實際業務問題為出發點推廣設備聯網,核心信息系統、業務及數據集成上云,深化云應用。三是大力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著力打通中小企業生產過程各環節的全數據鏈。鼓勵企業深入挖掘數據價值,促進設計、生產、物流、倉儲等環節高效協同。四是培育一批工程技術服務企業。通過示范推廣、技術對接,引導企業應用先進技術和智能化裝備,推進存量裝備智能化改造,推進企業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

(二)平臺賦能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

以制造業龍頭企業、ICT領軍企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為主導,根據具體行業的特點及運作方式,引導平臺通過完善運營機制、共享數據資源及選擇不同的作用點、重點和方法推動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一是加快自主可控的數字化賦能平臺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重點行業的推廣應用。培育壯大跨行業跨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若干個行業級、區域級、企業級平臺,加強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體系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與互聯網創新融合發展。二是推動工業互聯網關鍵資源與工具的共享,加大投資力度,服務好中小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資源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門檻。分類分庫建設覆蓋企業、行業、產品、市場、研發等數據資源的數據模型庫、軟件工具庫、行業信息庫,推動數字化資源的協同和對接。三是培育一批基于數字化平臺的虛擬產業集群,充分挖掘全社會創新創業資源,依托硬軟件開發、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分析、網絡安全等大賽,構建以新型工業操作系統和工業App架構為核心的智能服務生態,逐步形成大中小企業各具優勢、競相創新、梯次發展的數字化產業格局,培育數據驅動的新增長點。

(三)生態建構推動園區數字化轉型

推進園區數字化建設,建立以園區管理、運營平臺為基礎,以產業服務平臺為核心,以大數據運營平臺為支撐的智慧園區,這不僅可以全方位地、有效地服務傳統企業,還可以推動相關的新動能培育,打造良性循環的數字化生態。一是提升園區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園區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使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管理,通過信息技術和各類資源的整合,將“智慧”滲透到園區建設與運營的每個細節;二是圍繞企業的發展要求和人才的精神需要,著力推動產業集群、產業園區、小微園、特色小鎮等數字化轉型,提升與推廣應用工業園區數字化服務平臺,加快探索形成一批推動產業升級的大數據解決方案,建成一批示范性數字化小微企業園;三是瞄準園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共性需求,結合數字化規律和特點,以原有公共平臺為基礎,加強政府、企業、高校院所、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等緊密合作,開展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究,配套完善集人員培訓、應用示范、測試認證等環節于一體的支撐體系,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數字化成本。

四、新經濟時代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建設數字技術高效供給體系

加快建設一批新經濟創新平臺載體,提升技術創新尤其是原創技術及基礎理論研究創新水平。培育建設一批優勢特色學科和專業,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基礎研究。聚焦未來網絡、邊緣計算、泛在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無障感知互聯、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等重點領域,整合全球人才及平臺資源優勢,加快與全球頂級科研機構及人才團隊合作,啟動“卡脖子”技術攻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和示范應用工程,推進數字技術原創性研發和融合性創新,力爭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軟件等領域取得若干原創性、標志性創新成果。

(二)著力解決數字創新人才緊缺問題

明確數字創新人才的能力素質標準,對各級數字技能人才的專業能力及業務運營、風險管控等跨界能力做出規定,推動數字專業技術人才與各傳統行業的融合,并完善基于能力水平的數字技能人才職業化等級臺階設計,為數字技能人才指明成長路徑。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通過建設企業大學、企業培訓基地等方式,鼓勵高校根據市場人才需求,開設相應的培訓課程,通過推動企業深度參與高校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實訓課程開發等方式,為培育既精通信息技術又熟悉經營管理的“數字工匠”夯實基礎。

(三)強化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

統籌研究制定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政策意見及配套政策,整合財稅、金融、人才、土地、要素等政策力量,全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財稅支持方面,要強化財政專項資金統籌,引導各級財政資金加大對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投入,加強對數字經濟領域重大平臺、重大項目及試點示范支持。探索成立產業數字化發展基金,推動各級政府產業數字化發展基金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投資子基金。人才要素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支持開展股權激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試點,鼓勵相關企業采用期權、股權激勵等方式吸引領軍人才和團隊。

(四)積極部署新一代數字經濟“新基建”

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設施正成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企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網絡需求,要加快5G、IPv6等新一代信息網絡升級,加強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基建”布局,推動“舊基建”的智能化改造。一是加快5G布局與商用步伐,統籌規劃網絡布局、基站建設,推進5G與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二是加快IPv6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規模部署和應用,支持典型行業、重點工業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IPv6網絡化改造;三是鼓勵運營商為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優化網絡專線建設、簡化接入手續,進一步降低資費水平。

參考資料:

1.黃群慧.“新經濟”基本特征與企業管理變革方向[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1-7.

2.謝永建.“新經濟”基本特征與企業管理變革方向[J].現代商業,2018(21):107-108.

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Z].2019.

作者簡介:

葉國標先生,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長、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董事長、浦東新區政協常委、新華社高級編輯,曾任新華社浦東支社社長、新華社上海分社副社長。

劉功潤博士,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兼任上海市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徐匯區政協委員、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金融科技專委會專家。

新一代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包括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電子核心產業、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服務、人工智能。

——《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令第23號),2018年11月7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山市| 延寿县| 桐庐县| 南江县| 龙陵县| 罗甸县| 鲜城| 宁晋县| 高台县| 越西县| 巴中市| 石河子市| 贺兰县| 墨竹工卡县| 多伦县| 布尔津县| 潮州市| 威海市| 绥滨县| 灵台县| 涿鹿县| 台前县| 永和县| 曲阜市| 连山| 襄樊市| 大余县| 襄汾县| 黄骅市| 秦皇岛市| 松原市| 修水县| 永新县| 锡林浩特市| 日土县| 临泽县| 丹寨县| 永嘉县| 普兰店市| 洮南市|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