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經濟發展報告2020
- 中國科學院大學動善時新經濟研究中心主編
- 6622字
- 2020-08-10 18:05:35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政策選擇
汪壽陽 劉穎
數字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具有通用型技術基礎、高密度創新體系、平臺生態型組織等基本特征。本文分析了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增效機制與動力機制,系統梳理了數字經濟發力的主要領域及相關數字業態。為了更好地發揮數字經濟新動能,本文提出了根據經濟貢獻對不同數字經濟業態實施差別化政策、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應避免“重硬輕軟”、發揮通用技術生態的協同作用、完善數字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等政策建議。
一、數字經濟的本質和特征
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三期疊加”的發展階段,短期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數字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2016年G20杭州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為數字經濟做了共識性定義,即“數字經濟是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2019年數字經濟報告》指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以中美兩國為主要驅動力,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正在引領經濟發展的潮流。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的比例為34.8%,提供的就業崗位達到1.91億個,預計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產值規模將達到60萬億元。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數字經濟開啟了數字化生活生產方式,重塑了消費場景和零售渠道,接續了斷裂的供應鏈、價值鏈和產業鏈,成為經濟復蘇的中堅力量。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也加速了整個社會的數字化進程,智慧醫療、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直播帶貨等數字化業態加快用戶積累和教育,跨越“S形曲線”的非連續性鴻溝進入指數型增長模式,催生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數字經濟對產業變革的推動,已從以互聯網平臺、移動互聯應用為主導的“數字產業化”階段,發展到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推動實體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產業數字化”新階段。
(一)數字經濟的本質
數字時代的效率數倍于工業時代,淘寶用13年達到交易額3萬億元,同樣的規模沃爾瑪則用了50多年;Netflix線上視頻生態的形成速度比迪士尼影視業態也快了近4倍;抖音直播助農的效率比傳統農產品銷售渠道效率提高了上百倍。數字時代價值創造方式有什么本質變化?通過研究谷歌、臉書、阿里巴巴、騰訊、今日頭條、滴滴等企業發現,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有基于數據的大規模匹配算法,實現市場主體之間的高效連接,激活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并達到供需的精準匹配。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的商業競爭規則、資源組織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數據+算法”成為價值鏈高地,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智能算法相當于數字時代的流水線,大幅減少了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耗散和摩擦。
數字經濟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平臺生態戰略的雙邊市場經濟形態[2],其基于信息通信、網絡連接、數據運算等數字基礎設施,建立一個與物理世界互相映射、實時交互、高效協同的數字孿生世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數據+算法”重構并引導物理世界的運行軌跡,從而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實現物理世界的資源優化,構建了人類社會大規模協作的新體系。
(二)數字經濟發展的特征
數字經濟已經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領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其發展呈現如下三個典型特征。
一是通用型技術為基礎設施。支撐數字經濟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都具有“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屬性,加拿大學者Richard G.Lipsey將通用目的技術定義為一種共性技術,在整個生命周期均可識別,在初期具有多種應用場景和廣闊發展空間,最終被多個部門廣泛應用,并具有溢出效應[3]。這種屬性使得數字技術的研發工作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對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發揮乘數倍增作用。數字技術的發展呈現網絡經濟特征,在突破一定臨界點后,增長速度極為迅猛,快速覆蓋市場。
二是需求導向的高密度創新體系。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的運營重點由經營產品轉向經營用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用戶全生命周期、全價值鏈、全渠道進行管理,最稀缺的資源是創意思想和創新型人才。數字技術使得大量重復性勞動被替代,人們將更多地從事創造性工作。數字經濟降低了每個社會個體的創業創新門檻,激發了社會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意義不僅在于優化了社會存量資源,更在于重構了社會的創新體系,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創新密度。
三是平臺生態型組織。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支撐,還必須有殺手級應用構成生態,平臺成為重要的組織形式。Evans和Gawer認為平臺作為市場雙邊的中介,將商品使用權與所有權相分離,交換價值和交易成本都發生了本質變化[4]。平臺以強大的網絡外部性形成正反饋,在市場上往往呈現“贏家通吃”現象。平臺生態組織又可以分為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綜合型平臺、以傳統企業轉型為代表的開放型平臺、細分領域的垂直型平臺三種類型。
二、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機制
(一)數字經濟的增效機制
根據新經濟增長理論,創新是技術進步的原動力,也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機理首先是效率的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技術創新的重要指標,研究顯示不論從全國還是地區來看,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都存在顯著促進作用[5]。數字基礎設施是“數據+算力+算法”所構建的通用技術平臺[6],通過數字技術把各個產業、部門、個體連接起來,構建了“人、機、物”協同的技術底座,大幅提高企業服務半徑和運營效率。相比于傳統服務模式,數字基礎設施可以助力實現各類需求的快速響應,例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阿里巴巴開發的健康碼等應用系統是以“天”“小時”為計的,敏捷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基于“云+中臺+工具”的系統結構。國際咨詢機構BCG曾做過分析,由于互聯網支付及移動支付的出現,2011—2020年中國對各種金融支付基礎設施的投入減少1萬億元[7]。2011年萬人POS機的擁有量、人均銀行卡擁有量,美國是中國的8倍,而2020年中國移動支付的規模是美國的80倍。由此可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數字孿生世界的全局優化方案,可以讓不變或更少的物理基礎設施創造更多的經濟社會價值。
(二)數字經濟的動力機制
人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和新需求的不斷涌現,使得原有生產供應體系難以及時感知并適應市場潮流的變化。數字經濟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需求發現、服務評價、產品迭代的運行模式。一方面,數字時代的需求者也是數據的生產者,大數據記錄了個人、企業、政府等市場主體的行為決策過程,并能有效發掘不同主體的隱藏需求,成為創新的起點。另一方面,數字經濟重塑市場生產關系,創造新型商業制度,最大限度地開發社會個體的創新潛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供給。產業分工逐漸進入一個知識分工的新時代,知識作為一種創新模塊被封裝起來,借助數字經濟平臺可以快速創造、傳播、復用,進而構建一個知識賦能的新體系,使整個國家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釋放巨大的數字紅利。
(三)數字經濟面臨的挑戰
在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跨界融合中的知識集成,既需要了解產業的基礎能力和業務特點,掌握其知識結構,也需要熟悉技術的適應條件和實施要點,涉及隱性知識的顯性化、不同部門不同人群的協作等問題,可能影響跨界融合的質量和效率。二是體制機制的路徑依賴,數字化路徑與一個國家、區域、行業的制度基礎有很強關聯,例如,中國的小農經濟決策特點決定了農業數字化路徑與其他國家大農場制有本質差異。三是用戶習慣的鎖定,諸多線下場景已經形成了長期的用戶習慣,突破用戶習慣的鎖定需要倍速效能或強制措施,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使用戶習慣從線下強行切換到線上,縮短了很多數字業態的用戶培育時間。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機制
三、數字經濟發力的主要領域
美國學者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在研究科技變革時提出了“顛覆性技術”的概念,總結過去的創新現象發現,顛覆性技術往往從邊緣市場或新需求切入,隨著性能與功能的改進完善,最終取代已有技術,形成新的價值體系[8]。數字技術的影響也從滿足特定場景的個性化需求開始,逐漸過渡到主流市場和主流人群。回顧數字經濟發展歷程,除經典的社交網絡、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業態外,數字技術對社會經濟影響最深遠的領域有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生活服務、工業生產、商貿零售、社會治理,通過對這六大領域進行功能拆解和價值重構,衍生了數十個數字新業態,代表了技術組合力量與人們新需求結合的進化方向。
在這些數字業態蓬勃發展的背后,依然遵循一些共性的數字技術發展定律,比如關于通信技術的吉爾德定律指出,構建在通信成本下降通道的商業模式更容易搶占先機;關于網絡價值與連接節點關系的梅特卡夫定律,為平臺生態競爭指引方向;關于運算技術的摩爾定律,依然能有效描繪AI、云計算、邊緣計算等趨勢;關于數據處理技術的新摩爾定律,指出了數據要素的存儲與處理等技術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性。數字經濟發力的主要領域及數字業態如圖2所示。

圖2 數字經濟發力的主要領域及數字業態
(一)科技賦能醫療,數據共享加快研發效率
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供需局部失衡是主要矛盾,科技賦能醫療體系,為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醫務人員效率、縮短研發周期提供了解決方案。在線醫療將問診前置,解決了大量輕度、疑似患者的病癥診斷問題,減少了在醫院的停留時間,避免交叉感染。5G遠程會診實現在會診中無延遲傳遞醫療影音和圖像資料,擴大了優質醫院、醫務工作者的覆蓋范圍,緩解了醫療資源不平衡問題。醫療數據共享研發模式打破機構之間的數據孤島,實現醫療信息互聯互通、有效整合,加快了研發速度。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患者進行健康管理,醫生做出精準診療方案,保險公司進行個性化保險定價。科技醫療的下一階段將搭建醫療、醫藥、醫保的三醫聯動生態體系,構建以個人健康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生態體系。
(二)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雙向融合,打造智慧學習新生態
自2014年以來,我國在線教育迎來快速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類在線教育平臺進一步完成用戶積累,加快了向三、四、五線及以下的城市下沉。在線教育打破了人數、地域、距離的限制,知識來源逐漸多樣化,教育方式呈現大規模社會協同現象,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向融合成為新趨勢。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支撐下,人才教育模式將越來越強調創新能力培養,教育環境越來越智能化、個性化。教育公共服務的目標是打造智慧學習生態,政策上應該對各種優質網絡教育資源實行國家級收儲,就像糧食收儲一樣,為全國學生提供公平開放的教學資源,同時將在線課程納入日常教育教學體系,篩選重點在線課程納入學分體系,加強在線教育知識產權和內容監管,樹立相應市場準入等規范,解決當前教育無法兼顧公平與質量的難題。
(三)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相融合,開啟智慧生活方式
數字技術滲透到各種現代生活服務場景,催生了智慧菜場、智能化稱重、無人點餐、無人配送等模式。智慧菜場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通線上與線下,升級了現有農貿市場,菜品通過大數據精準匹配,通過外賣送貨上門,擴充了菜場的服務范圍。智能稱重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僅實現自動識別水果或蔬菜、記錄重量數據,而且將各種經營場景融入業務管理中,讓每家門店都能高效地實現采購、調價、盤點、銷售、退貨等業務流程。無人點餐實際是一個智能POS+SaaS系統,基于數據算法讓商戶能夠歸集訂單信息、實時生成立體化個性化的數據經營報告,輔助商戶線上產品設計、原材料儲備、定價等經營決策。無人配送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遙感等技術實現地理環境復雜、交通不便區域的物流配送。
(四)產業互聯,共享生產資源及勞動力
從整個產業鏈來看,數字技術的作用不僅在銷售端,而且滲透到生產端、流通端和供應鏈,為產業鏈賦能、賦智。接續產業鏈是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很多行業面臨原有產業鏈中斷的局面,數字技術是一種最好的接續工具,其可幫助產業鏈重新連接和組合。數字技術帶來更完備、更及時的信息傳遞成為企業運營創新的基礎,具有信息普惠的價值和正外部性,推動中小微企業探索新的營銷方式、生產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共享制造資源和共享員工,是利用數字化平臺實現制造資源優化配置的新業態,有助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數字化技術改造產銷直供鏈,形成生產機構和目標客戶直接對接,中間沒有倉儲只有物流的模式,可用于應急物資、生鮮等不易存儲產品的調配。
(五)重塑新零售場景,實現全面體感構建
網絡通信技術與直播視頻技術的發展,開啟了人與人、人與物的新型連接方式,重塑了新零售場景。直播的本質是降低信息傳播的成本,保障信息傳播的完整性與及時性[9]。直播技術帶來了直播電商、科技助農等新零售模式,特別是為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和銷售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直播帶貨給用戶帶來新的感官體驗,其經營邏輯從貨物管理轉向人群管理,從粗放式管理轉為精耕細作。農產品的直播銷售解決了當地農產品的滯銷問題,縣長直播帶貨的同時也加快了“縣域品牌”的塑造,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并拉動內容生產、包裝、物流等關聯產業的協同發展,創造了新型就業崗位,助力鄉村振興。從長期來看,隨著用戶觀看直播習慣的養成,直播未來有望成為驅動消費增長的新引擎。
(六)數字化治理,推動政務智能化
與傳統治理方式不同,數據化治理鼓勵政府、平臺、行業協會、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線上線下融合,通過數字技術、集約化平臺支撐各項治理業務的高效協同,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和用戶滿意度。數字化監測防控依托大數據和智能化技術,重構治理流程,促進通信、公安、社區等多系統數據對接,并將全鏈路數字信息技術應用于多場景,對重大事件和風險進行有效監測防控。無人政務服務站作為一種新型便民設施,不僅節省了居民和企業的“跑腿”時間,也使得各部門通過互聯網完成大數據互通共享,緩解了政府部門多頭管理的問題。同時,“互聯網+政務服務”還顯著提升了政務透明度,優化了政務服務流程。
四、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數字經濟業態的發展以社會經濟需求為牽引,背后是密集型知識積累,重點是發揮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提高整個社會的創新密度和運行效率。以數字經濟為引領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為了更好發揮數字經濟新動能,還需要一些必要的政策引導和保障。
(一)科學認識不同數字經濟業態的屬性及經濟貢獻,進行差別化政策選擇
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由于平臺企業的二重性和復雜性等特征,很難沿用傳統的監管思路,對其管理也要有創新的理念,首先需要分清其公共服務屬性和市場屬性,以包容審慎的態度采取柔性監管策略。對于市場驅動的部分,應充分發揮好平臺型公司的創新優勢、積極賦能產業轉型。對于公共服務的部分,根據其對經濟的貢獻給予不同的政策保障,表1列舉了六大經濟領域中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重點培育項目,以及該項目的經濟貢獻及適合的扶持政策。
表1 數字業態的經濟貢獻與扶持政策選擇

(二)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應避免“重硬輕軟”,發揮通用技術的生態協同作用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把握通用目的生態原則,既解決當下產業發展的短板,又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奠定良性循環的基礎,發揮生態協同作用,對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產生乘數倍增效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同于傳統的IT建設,應避免建設周期長、效率低、資源浪費大、新需求響應慢等問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有全新的敏捷系統架構,除必要的底層硬件之外,應該更注重基于云平臺的軟件和數據應用平臺建設,其目標是支撐和承載知識集成和創造力涌現,構建知識網絡生態,賦能產業轉型和應用,提高社會創新效率。
(三)完善數字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人才需求結構發生變化,重復性的體力和腦力勞動逐漸被機器所替代,真正稀缺的人才有兩類:一是具備數據思維,熟悉數字基礎設施的技術開發者,傳統的IT工程師需要經過新型數字技術專業培訓才能轉化成合格人才;二是具備創新思維,洞悉市場又深刻理解產業基礎能力和關鍵瓶頸的創新者,善于跨界進行知識集成,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應該統籌規劃,完善上述兩類人才的培養體系,并建立以實際產出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通過合理激勵制度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作者簡介:
汪壽陽先生,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一帶一路”學院院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穎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碩士生導師。